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百姓的什么遭遇?

开心又孤单


这句诗出自张养浩先生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诗句最直接的表达出了在封建小农社会贫苦百姓的悲惨遭遇,那么为何张养浩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个人将展开来一一分析。

兴、百姓苦

在封建社会,经常会有农民起义推翻政权的事情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封建社会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起义的原因大多都是因为农民接受不了统治者的暴政和压迫,所以起身造反。但是在和平盛世,也并不见得农民的生活会有多么幸福。

以明朝为例,在明成祖朱棣统治年间,明朝和平安稳、疆域辽阔、百姓富足;但是,百姓真的活得幸福吗?我个人以为不然。我们都知道,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做出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壮举。比如:疏通京杭大运河、编撰《永乐大典》、修建紫禁城和推举郑和下西洋,这些决定确实成为明成祖朱棣在历史上无法忽视的成就。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想,紫禁城谁来修呢?谁来负责大运河的漕运?修建紫禁城的钱从哪来?紫禁城修好之后的物资由谁运?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事情。

那么,答案显而易见。虽然有官员来负责这些事情,但是大部分的工作还是由百姓来做。如果朝廷大兴土木,百姓身上的税便有可能加重,而且需要付出很多的体力来完成浩瀚的工程,虽说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明朝确实属于鼎盛时期,但是百姓的生活确实值得思考。

显然,这个例子不够明确。那么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应当是秦朝,孟姜女哭长城便是最好的例子,我们现在知道的长城、紫禁城、天坛,是付出了千万人的努力才得以成就的,也有可能牺牲了很多人的生命。

亡、百姓苦

关于这个方面,我个人觉得无需过多的讲述。在歌曲《国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既然国家都已经衰败,小家又如何过得幸福呢?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有不正之处,还请指出。


风雨润桃李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出自元代世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我们先来解释下这句诗的意思:当国家强盛且安定的时候,统治阶级可能会去开疆扩土,大兴土木的去搞基础建设,受苦的是百姓啊。当国家政局混乱,宦官当政,民不聊生的时候,受罪的还是百姓啊。

这二句诗很好的反应了百姓在古代封建王朝所处的尴尬地位。它反应出百姓作为个体只能跟随统治者的意愿去生活,而不能靠着自己的奋斗去拥有一份安定幸福的生活。

中国古代从大秦王朝到最后的清朝,中国经历了许多代的封建王朝。当某些地方势力想要推翻旧王朝,最直接的办法便是武力夺取政权。既然要用武力去解决,那便避免不了打仗。要打仗肯定需要人手啊,这时候百姓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你平时在家干什么我不管,但是我需要人手去打仗,你就得跟着我去攻打敌人。有人可能会说,拉普通百姓上战场也没什么用啊。大家不妨这样去想,就算百姓不会打仗,但是只要拉的人足够多,队伍达到一定的规模,把他们放到战场上去历练,这就不用担心会不会打仗这个事情了,人的求生欲是很强的,每个人都想活着回来去跟家人团聚。所以当国家处在衰败的时期,这时候的老百姓无疑是最惨的一波人,他们没有钱也没有权利,只能被那些大军阀或者官方给支配,好一点的得胜归来,坏一点的便有可能一去不复返命丧黄泉。

谈完国家衰败,我们来讲国家兴盛的时候老百姓是如何受苦的。每一个统一天下的帝王都渴望留名青史,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被后人记住跟仰望呢?其中的一个好的方法便是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这种具有文化特征的东西。我们后世了解古代不仅是从史料中去了解,还需要从古代宫殿建筑去探索一个王朝的文化气质。修建一座大型建筑往往需要很多人力,老百姓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就算国家兴旺发达,百姓也不一定能够享乐,因为他们需要服徭役。古代封建王朝对百姓的剥削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在没有现代这种先进的施工设备的时候,一切都需要靠人力,可想而知老百姓平时生活有多苦。


我与历史有个约会


大家好!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百姓的什么遭遇”的观点。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出处和背景。这句曲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所写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最能体现主题和深化思想的一句。张养浩生于元世祖至元7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至文宗数个朝代,曾三次出仕,两次弃官。他为官清廉,敢于兴革,卓有政绩,但在是非功过被当权者颠倒,祸福生死任当权者摆布的政治环境中无理可言、有才难展,心灰意冷中退出官场。元文宗天历二年正月,陕西大旱,朝廷重新召他回朝赈济灾民,一心为民的他不顾年事已高,依然受命,在前往陕西途中,亲眼目睹百姓的深重灾难,愤恨不平,写下了这著名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曲的内容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字里行间尽是封建社会的悲愤和对百姓的同情以及自己无奈。继而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最终因为过分操劳而殉职。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揭露了古代百姓悲惨的遭遇。封建社会里,不管朝代怎样更迭,从君王到官员以及富有的阶层都是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享受目的的,能真正为天下苍生着想的官员少之又少。所以不管是创造了辉煌的汉代,还是走上巅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宋代,国力是增强了国家是兴盛了,但当权者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和开疆拓土或更好的享受生活,徭役赋税还是非常重的。如古代的赋税就有“田赋、各种杂税、身丁税、科率、和买”等,徭役就有:夫役、职役和官户役,不仅名目繁多,在收税和的服役的时候,富农和官商勾结,给些好处收税和征役官员,税可以少收或免收,像开运河、修城池、宫殿、黄河、道路、运军需等苦役就用钱代替,剩下的任务依然压榨到贫苦百姓身上,让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元代,虽然也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朝代,但由于是外来民族当权,朝廷就把全国人口按蒙古、色目(随着蒙古族进入中原的中西亚各民族统称)、汉人、南人(指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分为四等,种族划分是元朝赋税的一大指标之一,也是不公平之处。汉人和南人几乎没有土地,即使有也要承担极大的赋税。民众所负担的徭役有筑城、排河、运粮、木植、制作船只器甲等,修建大都每年都征发成千上万的民夫采运木头和做其他工作,这样沉重的负担也让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国力强盛的年代,百姓生活如此悲惨,在国家摇摇欲坠之时百姓更是痛不欲生了。靖康之耻中的宋微宗、宋钦宗和他的家族成员都难逃被辱的命运,死于兵荒马乱的百姓也是无计其数。元兵入侵,除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惨痛外,还有亡国后原来百姓被视为下等人,得不到公平的待遇,也是生不如死。真是应了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封建社会里,权贵们只考虑自己利益,劳苦大众只能过着当牛做马的奴隶生活。新中国的成立,让人们当家做主,特别是现在,国家从政策的制定到实施都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竭力为民,只有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让国家强胜,人民幸福,才能让中国实现伟大的复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