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需的东西就不能要?不,合理利用,你能获得更多

一、不需要的东西千万不要买

过生日之前,男朋友问我想要什么生日礼物,我白了他一眼,这个得你自己想诶。

过了会儿,他挑了个包给我看,样式还蛮好看,又一看价格,2000多!

算了算了,我连忙摆摆手。

如果我要了这个包,我回头一身行头都要换呢,太费钱了。

他不解。

我说,你想啊,这个包2000多,我要背出去的话,我穿得衣服总得能配得上这个包吧。也就要换成贵点的,我平时上下班也就装点小物件,何必呢,我背几百的包就够了。

他说还挺复杂,不过也懂了。

买个包想换一身的行头,买条裙子,想换双新凉鞋,买了茶叶,想换个新杯子。这在我们生活中也很常见,而这也对应着一个效应: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是由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发现。

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故事的起因是,一位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长袍,也就长袍引发了狄德罗换新办公桌,换新挂毯,换椅子、雕像、书架、闹钟等旧物件。而这些旧物件原本都是他无意更换的东西。

狄德罗效应在生活中可谓屡见不鲜,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子,它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二、利弊之间,我们要把握好尺度

狄德罗效应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我们也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它。

(一)利:对和谐的追求

应聘到公司后没多久,主管跟我说,在我之前其实已经有五六个人来面试了,但是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被录用。

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男生,业务能力非常棒,在工作上也有很多突出表现,但是有一点让大家一致决定不录用他。

因为,在他的过往经历中,他曾经为了公司和个人利益欺骗了客户,而且不止一次。

而我们公司对价值观这块儿考核的比较严格,是站着挣钱,踏实做事,绝不容易任何人做欺骗客户的行为。

也是因为CEO的价值观正是站着挣钱。所以会要求每一个员工的价值观都和公司相契合,不容易团队中出现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整齐划一,追求完美,像是做的很极端,但也更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正因为大家价值观一致,在工作中,也容易磨合,不会做出对公司不利的事情来。

大家理念一致,做事的时候,也能够齐头并进。

(二)不利:导致欲望透支

不少人调侃说,每年双十一,没有一双手能留到节后。剁手一时爽,一直剁手一直爽。

在网上也看到不少用户讨论:

“突然想起来去年双十一买的粉饼,到现在不仅没用上还自己消失了……”

“去年双十一可能被代餐粉下蛊了,买了好多,刚刚想起来看了一眼,过期差不多有半年了……”

双十一各种半价,各种满减,铺天盖地的促销信息,像是错过了双十一,以后真的要后悔一整年。

也就导致有的人只想买几支牙膏,看到了电动牙刷的促销活动,也顺手加入购物车。

看到纸巾活动力度蛮大,也就整了一箱。

后来算了下订单额,满减的券还差几十块钱就能用了,就又逛了会儿,凑了个单。

满减后,才心满意足地露出了笑容,觉得自己撸了把羊毛,占了很大便宜。

可当初,他也就想买几支牙膏而已啊。

这跟心理学中的鸟笼效应也很像。

“鸟笼效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它说的是:如果一个人买了一个空的鸟笼放在自己家的客厅里,过了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丢掉这个鸟笼或者买一只鸟回来养。

原因是这样的:即使这个主人长期对着空鸟笼并不别扭,每次来访的客人都会很惊讶地问他这个空鸟笼是怎么回事情,或者把怪异的目光投向空鸟笼。

终于他不愿意忍受每次都要进行解释的麻烦,丢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回来相配。

为了我们本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添置了更多的东西。

三、如何发挥“狄德罗效应”的正面影响?

狄德罗效应映照着人们内心永远不能填满的欲望黑洞,同样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一个事物本身的特质不会影响到我们的选择,真正会影响到我们的是我们赋予这件事物的定义。

(一)相信我可以配得上华贵的袍子

这里说的并不是要我们去追求奢侈,而是给我们以信心,可能当下我们妄自菲薄,觉得自己只能是平庸的,但是当我们获得了一次晋升的机会,需要我们承担更多的责任时,这时候你是后退还是继续前进,去用行动证明自己是配得上做管理岗的呢?

我有个朋友,入职不到半年,领导就让他带团队,虽热他底下只有一个人,但是他心里还是有点虚。

怕把事情搞砸了,怕自己做不好管理工作。

但后来事实证明,他可以,而且做的很优异。

相信自己能行,并朝之努力,我们可能也就真的能行。

而要是从一开始就自我否定,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行,可能也就没法更上一个阶梯了。

(二)接受诱惑,并利用诱惑

之前下过一个学习英语的软件,打卡满90天就会全额退款。

很诱人,但是我也担心我中途会坚持不下去,也就赎不会学费了。

不过后来还是想逼自己一把。

于是开始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打开软件去学英语。

为了学习,也为了能赎回学费。

到最后,我也真的坚持打够了90天。

如果一开始没有说明,打卡到一定的天数就会全额退款,我可能也就中途退出了。

全额退款是种诱惑,也是种激励。

(三) 分解目标,逐步完善目标

针对一个比较大的目标,我们可能会无从下手,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也会退怯,会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行。

这时也可以借助“手段—目的分析法”帮助我们分解目标,以达成最终目标。

手段一目的分析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启发式策略。

其基本观点: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先确定一系列子目标.把每个子目标作为达到最终目标的手段,通过逐步缩小问题l的现存状态与目标状态间的差距,求得问题的最终解决。

“手段—目的分析法”,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排障法"。所有子目标,其实就是子障碍排除。

一个个子目标被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个子障碍被排除的过程。

它分这些阶段:

(1)第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

(2)第二步:确定妨碍目标的障碍

(3)第三步:分析造成障碍的原因

(4)第四步:对症下药,排除障碍

比如,我们要给自己制定一个职业目标。

首先,第一步,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支撑这个生活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第二步,确定自己要解决上述问题,所要达成哪些目标。

第三步,分析自己的优劣势,以及要匹配对应的岗位,自己要具备哪些能力。

第四步,针对目标岗位,学习并实践,去掌握相关技能。

社会学教授Juliet Schor 说过,“不断升级我们现有东西的压力是持续递增的。”,这压力也是有利有弊,我们可以发挥“狄德罗效应”的有利影响,并为我们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