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援助苏联军事工业化动机与原因

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除了巨额的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复杂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管理组织,综合的配套设施,各类的专业人才;工业革命对世界各国的渗透速度,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这些国家在20世纪的命运。


仅仅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而且是被西方国家进行严密经济封锁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长达七年的国际和国内战争的严重摧残之后,经济刚刚有些起色,工业基础仅有沙俄时代留下的一些几乎废弃的工业设备和早已落伍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十年之内居然要赶上西方发达工业国,斯大林是不是疯啊?


世纪20年初,的苏联落后的状况

20年代初,当哈默在苏联开始石棉矿承包冒险时,他不能想象俄国的工业技术和设备落后到什么样的程度

:"我一生当中还从来没有见过用这样陈旧的办法来采矿,工人们用笨拙的手钻开凿矿石,通常大约需要三天才能打出一个主意安放炸药的洞。炸碎的矿石是装在筐子里,用人背着往高处台阶上的,在那里工人们坐成一排排的,用小锤将石头敲碎。矿石经过清洗后,就有其他农民用小推车把它运送的十里外的火车站。"


原始的手工开矿时代代表了当时苏联普遍的工业技术水平。这与现代工业相差何止千里?河姆首先想到的是设备更新,它带来了发电机从美国引进气动钻。用捣碎机取代了小榔头机械化的操作成为当地轰动一时的新闻。他用电锯代替传统的目的几乎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以前一整天才能完成的伐木工作。方圆50里的俄国人都跑来看热闹,他们拖着自家的木头想亲眼看看"餐刀切奶油"般的电锯究竟长的什么样的古怪?


技术扩散首先是设备引进,其次是人才培养。哈默引进了福特公司生产的拖拉机。他找来了福特公司的工程师对俄国人进行培训。们如何使用拖拉机抽水剧目驱动发动机和耕地。当他的50台拖拉机浩浩荡荡地从港口开向市中心时,引起了极大的恐慌,而我人以为是美国和英国的坦克入侵了。后来当得知是耕地的拖拉机时,成千上万的沿途民众观看这些从美国运来的新奇玩意儿。

难怪列宁说俄国的工业比西方落后50——100年。

1927年苏联的经济,大致相当于中国1953年的水平。那么是谁给苏联带来工业化的机遇和援助呢?

德国援助苏联工业化原因和动机

答案就是在一战后,无时无刻不在准备随时推翻《凡尔赛条约》的不公平待遇,一雪前耻的德国。

制定《凡尔赛条约》的巨头们

早在20年代初,德国军方就对《凡尔赛条约》对德军的种种限制规定视为奇耻大辱。条约规定德国不能发展空军,海军不能拥有坦克,大口径火炮和反坦克炮等重型武器装备,陆军的规模被限制在10万人,德意志民族与生俱来的傲慢在战败屈辱的不平等条约煎熬下,必然形成强烈的反叛意识。

一战后德国丧失的领土

而德国军方和军火工业巨头们,正是这种反派意志的直接体现。他们明白英法的实力在当时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明着对抗显然是行不通;但暗地里德国一刻也没有停止尝试曲线救国的办法。这时苏联就成了最好的伙伴。

根据《凡尔赛条约》被拆毁了德军飞机

1922年在热那亚经济会议上,英国主导的国际联盟正努力向世界各国央行推销诺曼发明的金汇兑本位制。德国和苏联也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参加热那亚会议。不过战败的德国只有听从发落的份儿,而苏联更是不入流的异类,这两个国际会议上的"孤儿"在会议上插不上嘴。倍感"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苏德在此次会议中签订了苏德《拉帕罗条约》相互取消彼此战争赔偿要求全面恢复两国外交关系,建立紧密的贸易同盟,英法为之震惊。

根据《凡尔赛条约》正在拆掉的德军坦克

德国很快就成为苏联最大的贸易伙伴。

德国备受英法压制,又面对波兰的强烈敌意,与苏联交好不仅在贸易上可以互通有无,互蒙其利。而且在政治军事上也有削弱波兰减轻英法压力的重要作用。

德国国防军之父——塞克特

被后人称为德国"国防军军之父"地塞克特将军,就是坚持于苏联建立军事与工业合作的始作俑者。塞克特在一次世界大战后实际上成为德国军队的灵魂。尽管德军的参谋本部,在战后被英法强令废除,但赛克特以兵务局的名义,将参谋本部德军这一超强战斗力精髓保留下来。

在国防军10万人数的限制下,他的应对之道是将每一名士兵变成未来军队的种子,每一名军官都具备未来将军和元帅的能力,一旦开动战争机器,这10万人立刻就能培训和组件百万大军。二战中的许多名将:如隆美尔,博客,龙德斯泰特等元帅都是出自塞克特帐下。

后来他还曾到中国,成为蒋介石的军事顾问,提出了影响蒋介石一生的三大建军思想:军队为统治权利的基础;军队的威力在于素质的优良;军队的作战潜能源自军官团的培养。

事实上,在魏玛共和国时代,塞克特的10万国防军,确实是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就连希特勒上台后想巩固纳粹政权。都不得不与国防军合作,甚至剿灭了自己一手扶植的冲锋队。正是因为希特勒不信任也无法最终控制国防军。才组建了纳粹自己的党卫军,来制衡国防军的势力。

塞克特是这样判断,苏德《拉帕罗条约》的"尽管与苏联的贸易对德国有好处。但它(条约)的经济价值并非主要方面,政治意义是关键所在。"苏德关系进展,是和平迄今为止,德国所取得的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权利增长。这种关系的进展在一般情况下从经济合作开始是理所应当的,但是(苏德)合作的力量在于,这种经济互动将为未来政治军事的合作创造基础,铺平道路。

1921年,赛克特在国防军中组件代号为"R 小组"部门由亲信——冯·施莱希尔(1932年出任德国总理,并成为希特勒和纳粹的领路人)负责,专门预苏联对外贸易人民委员会主席拉辛对接,建立德国对苏联军事工业的秘密援助。

冯施莱歇尔魏玛共和国的最后一任总理,"R 小组"负责人

1921年9月苏德双方在施莱歇尔公寓开始是秘密谈判,双方就德国对苏联军事工业进行金融和技术的援助,达成了实施细节上的一致。当然苏联方面也必须回报德国国防军,这就是允许德国军方在苏联境内建立军事工业所需的兵工厂和训练基地。

德国对苏联军事工业援助实施

随后,施莱歇尔代表德国国防军成立了若干家空壳公司,这些公司负责德国军方向苏联军事工业提供第一笔7500万马克的资金援助。1922年3月,第一批德国军工专家来到苏联。一个月后,德国容克飞机公司在莫斯科郊区的菲力地区,开始建设现代化飞机制造厂;克虏伯军火公司在苏联南部动工兴建重型火炮生产企业。随后德国军方飞行训练,学校坦克,测试学校,化学武器生产厂,潜艇建设基地,陆续的苏联境内开始兴建。


大批德国军工技术专家被派往苏联,手把手的帮助苏联工程师建立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化学制品等一系列制造工厂。这些工厂的建成投产,一方面是苏联获得了极为宝贵的先进工业技术的扩散;培养了一大批军事工业工程师。同时学到了德国工业精细化的生产管理技能,大大缩短了苏联与工业化国家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这些工厂使德国得以在实践中测试各种新的技术和发明。生产《凡尔赛条约》所禁止的各种重型装备和军用飞机,维持德国军事技术的世界先进水准,不至于落伍。


德国的苏联的掩护下,在长达五年的军事工业合作中,逃避英法巡视员对德国军事工业是否符合《凡尔赛条约》检查要求。


在1922年至1927年历史五年多的苏德军事工业合作的蜜月期中,也正是苏联国内争论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正式在德国军事工业的帮助下,苏联获得了工业化所需的技术,设备,经验和人才。

当苏联在1928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只需将这些宝贵的工业技术扩散已几十倍地放大,工业化的车轮就会隆隆滚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