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把绝大部分财产都给儿子,只给女儿一小部分陪嫁,这样公平么?

皮肤科医生赵一一


权利和义务对等,那就公平,你享受了多大的权利,就得承担多大的义务。

如果赡养和关爱老人方面,承担了更多的义务,那么有资格在财产分割方面多占一些。怕就怕有的人享受权利的时候,理直气壮,需要承担义务时,又跟你讲男女平等,或者干脆躲在后面去了。

我觉得有能力的子女,一般不会惦记着老人的那些财产,除非真的是家财万贯。人老了,没什么安全感,有钱傍身,多多少少能增加点安全感。所以,孝顺的儿女会劝着老人家存些养老钱,并且给予老人家足够的关怀。即使一时困难,挪用了老人家的钱,日后也会想方设法补上,不会觉得理所应当。

但现实是,把财产大部分分割给儿子的老人家和白眼狼儿子是标配,因为老人家从小就给儿子灌输“我的财产终究是你的”这种想法,日后,儿子拿起来也就觉得理所应当,却没想着自己应该尽更大的义务。这也是很多人觉得不公平的原因吧。

在老家,很多老人家没人赡养的,往往不是只生一个孩子的人,而是生了多个孩子的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做父母重男轻女,或者偏爱哪个孩子,往往容易引起兄弟姐妹反目成仇。因此,财产如何分配,一定要想清楚权利和义务,不要到最后,成为一场闹剧。


小红同学


既然财产是父母的,父母就有支配权,儿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按照中国的传统,女儿出嫁后成为外姓人,将来侍奉公公、婆婆,而儿子则要赡养父母直至百年去世。从这个方面来讲,父母的做法属于情理之中,不存在“公不公平”的问题。当然,现在是新时代、新风尚,生男生女都一样,“手背手心都是肉”。据我了解,不少女孩出嫁后又经常回到娘家居住,生了小孩后又将小孩交给自己的父母带,而父母十分乐意,尽心尽力。父母并没有把女儿和儿子区分开来,而是同等对待。至于如何分配父母的财产,就要看女儿是否和儿子一起共同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包括生老病死。若“是”,父母应该在考虑儿子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女儿;若“否”,那么女儿就不要斤斤计较。有的父母有退休工资,不需要儿女承担各种生活费用,那么就要看父母跟谁住在一起,谁照料得多。从常理来讲,付出多,回报多。其实,我并不赞同父母在世时,儿女就闹着分财产,跟父母计较多与少,这容易寒了老人的心。一个人最为难的时候是年老灯枯之时,儿女不要在父母的心上扎一刀再抹把盐,要让父母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即使父母去世之后,儿女间也要为财产的分割问题商量好。彼此都是世上至亲之人,要多替对方着想,不要为金钱伤了和气。亲人与金钱相比,亲情最重要。再说,难道你们没有得到父母的财产,就不能生活下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此想来,就会想明白很多事情。


国安民富


我认为父母把绝大部分财产给儿子,只给女儿一小部分陪嫁,应该说不公平,但这也属于合情不合理的传统做法!

第一,为什么说父母这样做不公平?

从婚姻法的角度上说,家长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应该一视同仁,而子女在老人的赡养和继承方面权利义务都是相等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应该有同等的义务和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把主要财产都分配给了儿子,只给女儿一小部分做陪嫁,这样做确实不公平,虽然父母对自己的财产有自由处理的权利,而且父母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理由,说明应该这样去分配,但是从理论上讲确实有失公平。

第二,为什么又说父母这样做也是合情的传统做法?

因为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上讲,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各家各户都以儿子作为传宗接代的主要责任人。这就有了嫁出的女,泼出的水之说,意思女儿出嫁后就是别家的人了,为丈夫家传宗接代去了。所以自古以来,在父母的财产分配上几乎不全部分给儿子,最起码是以儿子为重点。以前这个问题不突出的原因是确实女儿嫁到出家以后很少能顾及娘家,而且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婚配模式,老人一般都是儿子养老送终。

但是到了近代社会,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推行以后,子女太少问题突出了,女儿对家庭的贡献不一定比儿子小,特别是在赡养父母方面异军突起,贡献度甚至超过儿子,女儿就成了父母真正意义上的小棉袄。其实,父母心里也明白不一定能指上儿子,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作怪,特别是因为家里有了第三代后,父母为了帮助他们,所以在自己财产分配上,还是要偏向儿子,这种情况几乎占压倒多数的优势,因此说虽然不公平,但父母的心里儿孙自然要重要些也算合情。

燎原寄语:关于父母财产怎么分配的问题?首先要明确父母是财产的所有人,怎么分配由他们自己决定。不过能否做到对儿女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只能由父母根据实际情况去考量处理。但清官难断家务事,财产分配又是一个比较敏感问题。因此,希望做儿女要体谅父母的难处,以骨肉亲情的大局为重,换位思考相互体贴,尊重父母的意愿,绝不能让这件事影响到家庭的团结和睦以及兄妹亲人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