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学生愿意吃生活的苦,却不愿吃学习的苦?

老实者说


生活的苦与生活是强相关关系,学习的苦与生活是的弱相关关系。一个是眼前,一个是未必有然后。

生活的苦可以生活,学习的苦却未必

生活的苦是一种惯性,往往习惯了,习惯后就会觉得理所当然,并不觉得苦。农村的孩子很小就在田里干活,因为父辈都是这样生活的。

生活的苦可以继续生活下去,种田就可以产粮食,搬砖就可以赚到钱,在工厂上班就可以拿工资。

学习的苦需要一种门槛,需要有脱离体力劳动而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心无旁骛地坐在教室学习的。

学习的苦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而有没有回报是个未知数。“读书无用论”的盛行是有原因的,上大学也未必有好工作,学会了各种知识未必能直接看到金钱,这也是不愿意吃学习苦的原因。

学习的价值只有学明白的人才知道

读书的乐趣只有读明白书的人才知道,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也只有能学明白的人知道。学习不是学会了拼音,学会了加减乘除,学会了物理化就明白了学习的价值,学习最重要的价值,是教会了人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以及对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人的成长是有过程的,学习也是有过程的,所以很多人一般都学到门槛之外就停止了,即使读了大学,等毕业后,很快就会认为,实实在在赚到钱比一切都有意义。

吃生活的苦和吃学习的苦也有相通之处

吃得了哪种苦的人都值得尊敬。如果把吃生活的苦和吃学习的苦都当做“修身”的话,能持续吃生活苦的人会学会吃学习的苦,而能持续吃学习苦的人也会学会吃生活的苦,吃生活的苦和吃学习的苦都是“格物”,通过它们都可以“致知”。


老王养成记


有的学生愿意吃生活的苦,却不愿意吃学习的苦。 这种现象是由于年幼无知,不懂得生活的苦比读书的苦更甚而造成的。在年轻的时候不愿意学习,等到面临生活困难的时候,想读书而又不得。这就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诚恳的告诫同学们:“我们现在要吃学习的苦,将来才会享受幸福的生活。学生时代受苦一阵子,将来就会幸福一辈子。能坚持下来吃学习的苦,将来你就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精英。”这样的开导肯定是有利的。

生活的苦属于体力劳动,是看得见摸得着,短时间内可以看到劳动成果回报的。就像春暖花开,昙花一现那样现实。所以有的学生宁愿选择风吹日晒去打工,干苦力活,也不愿意呆在学校进行枯燥的学习。而学习本来就是一种非常艰辛的脑力劳动,需要很长时间坚持不断的努力学习,才能感受到精神上的回报。就像身体的成长一样,不见所长,但日有所增。生活的苦是自愿选择的,是主动的。而学习的苦是被动的,是被逼迫而完成的。

所有人都是有惰性的,相当一部分人在惰性的驱使下,毫不犹豫的放弃了学习,选择了去吃生活的苦,来改造自己贫瘠的物质世界,而精神世界的荒芜会随时间的慢慢过去而消磨。

生活的苦是即时性的,会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学习的苦并非是重复性的,而是一个延迟满足感的精进过程。当今时代,虚拟世界里的游戏虽然很精彩,但现实生活里的残酷确真实的可怕。游戏里的情节可以提前设计,然而现实里的残酷是要用一定的时间去体验。

人生的道路与众不同,各有千秋。有的人平平淡淡仕途腾达,有的人火火燎燎却穷途末路,这就是因人而异的区别。对待同样学习的学生,他们人生的兴旺发达不在于起点,而是在于转折点。八年抗战,修成正果的有之,同样名落松山的也有之。当你走在人生的岔道口时,抉择正确的道路走,你就是胜利者。如果不加研判误入歧途,你就是一个永远的失败者。











姜宗维


愿意吃苦是好事。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中,真正能吃苦的还应该点赞!所以我认为题主的问题应该辩证地来回答。

首先要学生清楚吃苦是怎么一回事?

吃苦,是不是就是你平日不会的,不愿意去做,不想做不愿面对的所有事情?

不管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上,都应该称为“苦”,吃苦就是我们要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的吃苦是坚持努力地做一件事!

对学生来说,尤其是现在的孩子,生活的苦基本上是谈不上吃苦。不能说没有,现在我们的大多数孩子不会为生活担忧,吃苦可能就算不了什么。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不愿意吃学习的苦,是要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孩子学习动力。

其次,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树立正确目标和信念。

再是,适当参加社会体验实践活动,培养孩子敢于吃苦的毅力,耐力及良好的品质。

最后,老师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对待学习中的苦恼和问题,学会吃苦,不怕吃苦,化难为易,让孩子勇于面对,发挥主观能动性。

作家龙应台曾说过:“孩子,不要在该学习的年纪选择安逸,不要抱怨读书累学习苦……”

放眼看看这个世界,那些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终究大多数一辈子都活在社会的底层。

如果你想要未来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想要未来有自己的一份体面的工作,那么今天的努力,就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朋友给我讲了他身边的一个教育孩子的故事:《开水与锅的辩证法》

孩子妈妈的教育方法就很惊艳。

小妞的学习能力差,学什么都很慢,理解力也不是很好。小学的东西很简单,大部分人都能考满分而她几乎都没考过满分。

然而每次考试回家老妈一次都没有骂过,她甚至说,没事儿,考得不错,下次不要错就好。

好几次,她都难过地不行,多次反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很笨。

妈妈却说,“你知道嘛?锅越大,开水就越慢。他们的锅小,所以很快就开了。但是你的锅大,得慢慢开。你现在可能不如别人,但你以后会比别人做得更好!”

故事的结尾,小妞真的高考后考取了985的一所名校。

这简直是教科书式的教育啊!

这个故事,时常启示我鼓励着教育每一个孩子。

总而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鼓励孩子有目标有理想,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

不怕吃苦,学会吃苦。脚踏实地,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