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地這一場戰爭,羅姆蘇丹國的失敗,讓它淪為伊兒汗國的附庸

1237年,羅姆蘇丹國蘇丹阿拉丁‧凱庫巴德一世逝世,雖然他屬意次子伊茲丁繼位,但其長子吉牙蘇丁‧凱霍斯魯二世還是在突厥貴族的擁立下得以繼位。吉牙蘇丁‧凱霍斯魯二世繼位後,所要面臨的除了外在不斷進逼的蒙古帝國,還有內部由深具群眾魅力的傳道者巴巴‧伊斯哈克(Baba Ishak)所掀起的叛亂。在總算擺平巴巴‧伊斯哈克領導的叛亂的同時,蒙古帝國方面也發生異動。1242年,蒙古帝國坐鎮波斯的大將綽兒馬罕死後,其副將拜住繼任。

最初,吉牙蘇丁‧凱霍斯魯二世與綽兒馬罕保持良好的私誼,並積極地向蒙古帝國進貢,以維持兩國友好。然而隨著拜住繼任,蒙古帝國開始轉變政策,要求羅姆蘇丹國蘇丹吉牙蘇丁‧凱霍斯魯二世親自前往蒙古覲見大汗,並交出人質以及接受蒙古帝國派出的達魯花赤官員。吉牙蘇丁‧凱霍斯魯二世予以婉拒,遂引發蒙軍再度於1242-1243年間的入侵。拜住命令喬治亞王國、亞美尼亞王國派兵參戰,隨後便揮師直逼埃爾祖魯姆,迅速將其攻克後,蒙軍便進一步向內陸進軍。

面對蒙軍步步進逼,吉牙蘇丁‧凱霍斯魯二世為了應對這次威脅,趕忙四處遣使求救。因而獲得特拉比松帝國、尼西亞帝國、奇裡乞亞亞美尼亞王國、阿勒坡的阿育布王朝先後派出的援軍參戰。同時,為了增強戰力,吉牙蘇丁‧凱霍斯魯二世還聘請法蘭克傭兵。此外,少數喬治亞貴族,如阿哈爾齊赫的帕赫拉達瓦勒與達爾丁‧夏爾瓦席斯札等人,也不滿喬治亞王國受制於蒙古帝國,因此率部前來參戰。在與盟軍會師於錫瓦斯後,吉牙蘇丁‧凱霍斯魯二世率軍沿著前往埃爾祖魯姆的主幹道向東進發,準備與蒙軍一決雌雄。

1243年6月26日,雙方在埃爾津詹與居米什哈內之間的克塞山山隘與蒙古軍遭遇,戰爭於是就此展開。起初,吉牙蘇丁‧凱霍斯魯二世拒絕手下將領提出嚴守防線,以待蒙古人先攻的建議,反而派出20000名士兵主動出擊。這支先鋒部隊在毫無經驗的指揮官率領下,向蒙古軍隊發起進攻。蒙軍見狀佯敗,羅姆蘇丹國的先鋒部隊因在經驗不足的將領指揮下,未能識破其計,因此對著敗退的蒙軍窮追猛打。待蒙古人確認到對手前鋒已和主力部隊脫離一段距離後,蒙古人便回頭先將羅姆蘇丹國的前鋒部隊圍殲,接著便將矛頭指向塞爾柱聯軍主力。當吉牙蘇丁‧凱霍斯魯二世親眼目睹先鋒部隊全軍覆沒後,信心立即動搖,於是便帶頭落跑。在主帥逃跑後,塞爾柱軍隊的指揮官及旗下士兵也喪失戰意,紛紛逃離戰場,塞爾柱聯軍很快地就在群龍無首的狀況下潰散。達爾丁‧夏爾瓦席斯札等人所率部眾雖曾堅守陣地,但在蒙軍的猛攻下,先後成了蒙軍的刀下亡魂。

羅姆蘇丹國蘇丹吉牙蘇丁‧凱霍斯魯二世自戰場上脫逃後,便將王國財寶加以收拾,帶上後宮,一起逃往安塔利亞,躲避蒙軍的追殺。另一方面,在克塞山獲勝後,蒙古人接著攻克錫瓦斯,洗劫開塞利,但卻未能攻取羅姆蘇丹國首都科尼亞。

數個月後,羅姆蘇丹國維齊爾佩瓦內‧穆因阿丁‧蘇萊曼在蘇丹棄城而走後,然後親自向蒙古軍統帥拜住求和。佩瓦內‧穆因阿丁‧蘇萊曼與蒙古人議和之舉,成功阻止了蒙古人對安那託利亞的進一步破壞,並因此保住了吉牙蘇丁‧凱霍斯魯二世的王位。自此,羅姆蘇丹國便淪為伊兒汗國的附庸。羅姆蘇丹國勢力大為消退,國力也迅速走向衰敗。此外,參與此戰的特拉比松帝國與奇裡乞亞亞美尼亞王國也受到此戰的影響,雙雙淪為蒙古帝國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