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目錄:

作品原文

註釋譯文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思念李白的一首詩。杜甫與李白情誼深厚,李白被放逐,杜甫寫了不少思念李白的詩,此詩是其中的一首,向李白表示慰問和同情。詩中竭力稱讚李白的才華,表達了對他的深厚友誼,也流露出對統治者不公平對待李白這樣一位奇才的不滿。

中文名稱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別名寄李白二十韻

讀音jì lǐ shí èr bái èr shí yùn

作者杜甫

出處《全唐詩》

朝代唐

文學體裁五言排律

字數200

名句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情感表達為李白晚年不幸的遭遇辯護申冤,併為他不平凡的一生寫照

收起

作品原文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

文采承殊渥,流傳必絕倫。

龍舟移棹晚,獸錦奪袍新。

白日來深殿,青雲滿後塵。

乞歸優詔許,遇我宿心親。

未負幽棲志,兼全寵辱身。

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

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無鄰。

處士禰衡俊,諸生原憲貧。

稻粱求未足,薏苡謗何頻。

五嶺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幾年遭鵩鳥,獨泣向麒麟。

蘇武先還漢,黃公豈事秦。

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

已用當時法,誰將此義陳。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濱。

莫怪恩波隔,乘槎與問津。[1]

註釋譯文

註釋

⑴狂客:指賀知章。賀知章是唐越州永興人,晚年自號四明狂客。謫仙:被貶謫的神仙。賀知章第一次讀李白詩時,如是讚道。

⑵“詩成”句:據《本事詩》記載,賀知章見了李白的《烏棲曲》,“歎賞苦吟曰:‘此詩可以泣麼神矣。’”說明李白才華超絕,滿朝為之傾倒。

⑶汩(gǔ)沒:埋沒。

⑷承殊渥(wò):受到特別的恩惠。這裡指唐玄宗召李白為供奉翰林。

⑸“龍舟”句:指唐玄宗泛白蓮池,在飲宴高興的時候召李白作序。“獸錦”句:《唐詩紀事》載:“武后游龍門,命群官賦詩,先成者賜以錦袍。左史東方虯詩成,拜賜。坐未安,之問詩後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稱善,乃就奪錦袍衣之。”這裡是說李白在皇家賽詩會上奪魁。

⑹“禰(mí)衡”句:才能像禰衡一樣好。禰衡:東漢時人,少有才辯。孔融稱讚他“淑質貞亮,英才卓躒”。“原憲”句:家境像原憲一樣貧困。原憲:春秋時人,孔子弟子,家裡十分貧窮。

⑺“薏苡”句:馬援徵交趾載薏苡種還,人謗之,以為明珠大貝。這裡指當時一些人誣陷李白參與永王李璘謀反。

⑻三危:山名,在今甘肅敦煌縣南,乃帝舜竄三苗之處。

⑼“幾年”句:耽心李白處境危險。鵩(fú)鳥:古代認為是不祥之鳥。“獨泣”句:嘆道窮。

⑽楚筵(yán)辭醴(lǐ):漢代穆生仕楚元王劉交為中大夫。穆生不喜歡飲酒,元王置酒,常為穆生設醴。元王死,子戊嗣位,初常設醴以待。後忘設醴。穆生說:“醴酒不設,王之意怠。”遂稱病謝去。這裡是指李白在永王璘邀請他參加幕府時辭官不受賞之事。李白在《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中說:“半夜水軍來,尋陽滿旌旃。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徒賜五百金,棄之若浮煙。辭官不受賞,翻謫夜郎天。”“梁獄”句:漢代鄒陽事梁孝王,被讒毀下獄。鄒陽在獄中上書梁孝王,力辯自己遭受冤屈。後獲釋,併成為梁孝王的上客。這裡是指李白因永王璘事坐系潯陽後力辯己冤。

⑾“老吟”二句:老病秋江,說明李白已遇赦還潯陽。

⑿槎(chá):木筏。[3]

譯文

當年有位灑脫狂放之人名叫李白,人稱謫仙。看到他落筆,風雨為之感嘆;看到他的詩,鬼神都為之感動哭泣。從此李白之名震動京師,以前的困頓失意自此一併掃除,並被玄宗召入朝廷任翰林;他那驚天地、泣鬼神的詩篇必將萬古流傳。他陪玄宗泛舟,一直到很晚,最後被皇帝賞賜錦袍。玄宗經常召見李白,李白頗受寵信。後來他因受奸人誣陷而被賜金放還,途中與我相遇。李白既沒有隱藏自己的遠大志向,又能在受寵和被放逐的不同境遇中自保。我與他相遇後,李白非常理解我的灑脫不羈,我也十分欣賞他的坦蕩胸懷。我們夜裡在梁園飲酒起舞,春季則在泗水縱情吟唱。雖然才華超群卻無用武之地,雖然道德崇高卻無人理解,雖然才智堪比東漢禰衡,但命運卻如窮困失意的原憲。李白投靠永王肯定是生活所迫,有人傳說他收了永王的重金,這實屬造謠。但是他卻因此被流放,長期漂泊。幾年之間屢遭禍患,心中必然悲傷。蘇武最終返回漢廷,夏黃公難道會為暴秦做事嗎?遭受君主冷遇,李白也曾上書為自己辯護。如果當時事理難明,就讓李白服罪,那麼,現在誰又能將此事上報朝廷呢?晚年時,李白猶自吟詩不輟,希望他早日康復,多作好詩。不要埋怨皇帝寡恩,而要上書朝廷,瞭解事情的真相。[4]

創作背景

杜甫和李白友情甚篤,他聞聽李白被朝廷放逐的消息後,十分嘆惋,便創作了一些思念、稱頌李白的詩篇,《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便為其中一首。寶應元年(762年)七月,杜甫自成都送嚴武入朝,至綿州(今四川綿陽市),正值劍南兵馬使徐知道作亂。於是轉赴梓州(今四川三臺縣)。此時才獲悉李白正在當塗養病,於是寫了這首詩寄給他。[5]

作品鑑賞

賞析

此詩旨在為李白晚年不幸的遭遇辯護申冤,併為他不平凡的一生寫照。 王嗣奭說:“此詩分明為李白作傳,其生平履歷備矣。”盧世傕認為這是“天壤間維持公道,保護元氣文字”(《杜詩詳註》)。詩歌本身也是一篇“驚風雨”,“泣鬼神”的傳世傑作。李白同輩排行第十二,所以稱“李十二白”。

此詩分三大段,一個結尾。第一段從“昔年有狂客”到“青雲滿後塵”,追述李白於開元十八年(730年)和天寶元年(742年)兩入長安的經歷,對李白的前半生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時,對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進行了熱情的讚頌。前六句記敘李白初遊長安事。唐人孟棨《本事詩·高逸》記載:李白初至長安,賀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其為文。白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歎者數四,號為謫仙。”書中還記載,賀知章讀李白的《烏棲曲》後說:“此詩可以泣鬼神矣!”賀知章號“四明狂客”。詩人根據這些史實,讚揚李白妙筆生花,連風雨也為之感到驚歎,連鬼神也為之感動哭泣。李白經賀知章的宣揚,於是名震京師。三十年來默默無聞,此後就名滿天下了。此詩一開頭就顯得筆鋒突兀,氣勢不凡。非“狂客之譽”,無以彰“謫仙”之名。而“謫仙”這一美譽出自久負盛名的大詩人賀知章之口,更增加了它的份量。李白初出茅廬,一鳴驚人,恰如演員登臺亮相,光彩照人,贏得滿堂喝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兩句歷來被人們看成是描寫李白的佳句。詩人以高度誇張的手法,盛讚了李白詩歌強大的藝術魅力。落筆能驚動狂風暴雨,說明李白的詩歌氣勢磅礴;詩成能使鬼神哭泣,說明李白的詩歌感人肺腑。詩人用精妙的語言讚美了李白的曠世才華,而“詩仙”李白也確實有資格接受這一讚譽。從這裡可以看出杜甫對李白的推崇和欽敬。

後六句敘寫李白二遊長安事。“文彩”二句是說李白因擅長詩賦被玄宗召入京,供奉翰林;他那些無與倫比的詩篇必將流傳千古。以下四句記敘的是李白供奉翰林期間的事。“龍舟”句見唐人範傳正《李公新墓碑》:玄宗“泛白蓮池,公不在宴,皇歡既洽,召公作序。時公已被酒於翰苑中,仍命高將軍扶以登舟。”“獸錦”句見李白《溫泉侍從歸逢故人》:“激賞搖天筆,承恩賜御衣。”蔡夢弼《杜詩注》引《李白外傳》雲:“白作樂章賜錦袍。”李白常被召入宮中為皇帝草擬文告和樂章,因為身受寵待,一些文士慕名追隨左右。這時李白意得志滿,盛極一時,詩人亦不惜濃墨重彩,加以渲染。詩人通過對李白兩入長安的描寫,用極為洗煉的筆觸就勾勒出一個風流倜儻、飄逸豪放的詩人形象。

第二段從“乞歸優詔許”到“諸生原憲貧”,追敘李白於天寶三載(744年)春被賜金放還後,南北漫遊、潦倒落魄的情景,並回憶自己在與李白相識交往中建立起來的親如兄弟的深厚感情。“乞歸”句,這既是對李白的迴護,也是對玄宗的隱諱。李白離京,實際上是遭到張垍、高力士等人的誹謗而被玄宗放逐的。李白離開長安後於這年夏天來到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與杜甫一見如故,情同手足。“未負幽棲志,兼全寵辱身”是說李白既沒有辜負隱幽之志,又能在受寵被重用和遭讒被逐的不同境遇中善自保全自己。這仍是那種迴護心情的繼續。“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指兩人相遇後,李白很能理解自己的“野逸”,即放達不羈,自己也很欣賞李白的“天真”即胸懷坦蕩。“醉舞”句指李白的梁宋之遊;“行歌”句指李白回到寓家之處山東兗州。這兩句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一次跳躍,李白從此開始南北漫遊。接著四句,筆鋒一轉,專寫李白懷才不遇。雖才華橫溢,但宏圖未展;仕途受挫,雖道德高尚卻無人理解。雖如東漢文士禰衡一樣才智卓群,但卻難逃像孔子弟子原憲那樣窮愁潦倒的命運。

這一段,詩人巧妙地運用了多層對比的手法。首先,李白奉詔入京與賜金放還,通過“寵”與“辱”的對比,說明“乞歸”出於被迫,暗諷“優詔許”的虛偽性。其次,才高而命蹇,空有禰衡之俊卻難免原憲之貧,詩人通過這一對比控訴了人間的不平。第三,“醉舞”、“行歌”,似乎是一派歡樂氣氛,但緊接著寫李白的遭遇坎坷、窮愁潦倒,這又形成鮮明對比,原來那不過是苦中作樂。

第三段從“稻粱求未足”到“誰將此義陳”,著重記述李白長流夜郎前後的經歷,篇幅寄慨最深,為全篇重點。安史之亂起,李白求仕不得,報國無門,於至德元年(756年)秋隱居廬山。正值永王李璘奉玄宗詔節度江陵,率軍東下,路過尋陽。李白心懷“掃胡塵”、“救河南”的願望入了永王幕,卻不自覺地捲入了肅宗和永王爭權奪位的矛盾漩渦之中。次年一月,永王敗死。李白入獄,繼而長流夜郎(今貴州正安縣)。“稻粱”二句,是說李白受聘不過是為生活所迫,有人說他得了永王的重賂,純屬誹謗。詩人極力將李白入永王幕的政治色彩沖淡,力圖在為李白開脫。李白於至德二年(757年)冬開始流放,還沒到夜郎,於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在渝州遇赦,還憩江夏。因取道岳陽,南赴蒼梧避禍。蒼梧指湖南零陵、九疑山一帶,其地與五嶺接壤。“五嶺”二句,因格律關係,將時序倒置。前一句指避禍蒼梧,後一句指長流夜郎。

“幾年遭鵩鳥”。西漢賈誼謫居長沙,屋中飛來鵩鳥(即鵩鳥),自認為交了惡運,憂鬱而死。李白當時作《放後遇恩不沾》:“獨棄長沙國,三年未許回。何時入宣室,更問賈生才?”自比賈生,詩人因此亦以賈生比之。李白臥病當塗以手稿付李陽冰時,作《古風·大雅久不作》壓卷,詩中說:“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自比孔子,自傷道窮。“獨泣向麒麟”,用的就是這句詩意。

以上六句敘寫李白晚年悲慘的遭遇和悽楚的心境。以下六句則是發議論,抒感慨,極力為李白鳴不平。借蘇武終於歸漢和夏黃公不事暴秦的故事,說明李白不會真心附逆。借穆生辭別楚王劉戊的故事,說明李白能夠自重,永王也並未任用他。“梁獄”句,是說李白曾像鄒陽那樣上書為自己辯護。“已用”二句,是說如果當時因事理難明,李白服了流刑,那麼,如今沒有人將這些道理去向朝廷陳述。詩中用一個反問句“誰將此義陳”,把無人仗義執言的感慨表達得深沉幽怒。

而這一段,因為涉及極為敏感的政治問題和微妙的皇室矛盾,須委婉含蓄,故在十二句中有七句用典。本來,詩不貴用事,以防晦澀板滯。但“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發明,變態錯出,則用事雖多,亦何所妨!”(《詩人玉屑》)“薏苡”句,是借題發揮。“幾年”二句,是以事比人。“蘇武”二句,是以人喻事(“元還漢”是正寫,“不事秦”是反說)。“楚筵”句,以彼事喻此事;“梁獄”句,借前人譬今人。這一連串的用典,準確貼切。所以後人評曰:“詩家使事難,若子美,所謂不為事使者也。”(《察寬夫詩話》)最後四句是結束語。詩人稱讚李白在垂老之年,仍吟詠不輟,祝願他早日“病起”,為人間多作好詩。勸李白不要抱怨沒有得到皇帝的恩澤,表示自己要設法向朝廷探明究竟。這是在無可奈何中的安慰之詞,讓老朋友在困境中感到一點人間的溫暖。

此詩對仗工穩,辭藻富麗,用典精當。在杜甫的一百二十多首五言排律中,此詩無論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均不失為上乘之作。[5]

評價

《本事詩》:(李白)常出入宮中,恩禮殊厚。竟以疏縱乞歸。上亦以非廊廟器,優詔罷遣之。後以不羈流落江外,又以永王招禮,累謫於夜郎。及放還,卒於宣城。杜所贈二十韻,備敘其事。讀其文,盡得其故跡。

《唐詩品彙》:劉雲:彼此各稱,自喻適意,太白足以當之(“昔年”四句下)。

《詩藪》:杜贈李,豪爽逸宕,便類青蓮。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等語,猶司馬子長作《相如傳》也。

《義門讀書記》:非此頂“仙人”不出(“筆落”一聯下)。關照前後事(“未負”一聯下)。

《杜詩詳註》:王嗣奭曰:白才高而狂,人或疑其乏保身之哲,公故為之剖白。如:“未負幽棲志,兼全寵辱身”及“楚筵辭醴”、“梁獄上書”數句,皆刻意辯明,與贈王維詩“一病緣明主,三年獨此心”相同,總不欲使才人含冤千載耳。

《唐詩別裁》:太白一生,具見於此。

《唐宋詩醇》:“筆落驚風雨”,白實不愧斯言;“詩成泣鬼祌”,甫詩乃可勺之。孟棨曰:杜贈白二十韻,備敘白事,讀斯文盡得其故跡。杜逢祿山之亂,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詩史”。

《讀杜心解》:“謫仙”起筆現成,全神俱領。……“未負幽棲”、“兼全寵辱”,插在乞歸時,極有力,為後立案。“才高”、“道屈”,折筆如鐵;“禰俊”、“憲貧”、與前反對;“稻梁”、“薏苡”,迴護含蓄。……語語見肝膈。

《杜詩鏡銓》:張雲:起筆真而縱(“昔年”四句下)。王阮亭雲:善寫榮遇(“文采”二句下)。二句早為下辯誣伏脈(“未負”二句下)。張雲:用事精切,迴護語何等渾妙(“蘇武”二句下)。結到當下,無限悲愴。 二語亦暗影“謫仙”意(“莫怪”二句下)。[6]

杜甫像

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7]

[1] 全唐詩(上)

[2]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3] 賞析

[4] 唐詩鑑賞大全集

[5] 唐詩鑑賞辭典補編

[6]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唐·杜甫)

[7] 辭海(縮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