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品经典: 贾宝玉,苏轼,还有伊人,都给我们说了啥?

作为炎黄子孙,古圣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瑰宝,常常拿出来鉴赏,会给我们很多人生启示,助我们一路前行。今天就先和大家分享三个:


1、看宝玉,迷红尘,品人生。

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红楼梦》第一回

贾宝玉前身为顽石时,听一僧一道谈及红尘之事,便心生向往,苦求二仙带它前往红尘一会。即使告知它“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可这顽石哪里知道呢,因为它从来没去过红尘里。只顾一个劲儿点头:“自然,自然。”

人无知,就无畏。它不知道红尘到底是什么模样,心心念念的大概全是去享荣华富贵吧,哪还管它什么悲欢离合呢?

各位客官,看过本书或电视剧的,都知道贾宝玉后来经历了哪些:荣华富贵转头空,高楼大厦倾刻覆。哪里还是之前所想?可还会有最初那般急切盼望速速去的心呢?

人生在世,哪会一帆风顺?你见人家高楼起,却不知人家夜深耕

可人不就这样吗?不到黄河不死心。到了黄河,又骂娘。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还是安安心心做个石头,不好吗?不然就得有“兵来将当,水来土淹”的本事。

既来之,则安之。否则就别来嘛!


2、跟苏轼,且徐行,穿过层层迷雾,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苏轼写下这首词。当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春日他与朋友一起出游,风雨不期而至,朋友深感狼狈,他却不以为意,淡定从容,且吟诵且缓步而行。

这首词实是写春游所见所遇,却又暗指苏轼平生的遭遇。虽被贬至此地,却因这变化无常的大自然悟出人生的变幻莫测。“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耶稣被钉十字架是在周五,经过周六的望复活,耶稣在第三天即主日这一天,就复活了。我们常常也这样安慰一个人,别怕,过三天就好了。

走过泥泞,穿过树林,迎来的将是斜照,说不定还有彩虹。回头看这点风雨又算什么呢?管它是高升还是被贬,我只管平淡度日,我还是那个苏轼。接受现实,活在当下。谁怕?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与其叹息昨天的逝去,为明天而焦虑,不如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3、读蒹葭,追伊人,不成功,则成仁。

《诗经•国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诗写追寻伊人这一过程里,兴奋,受阻,失落,奋起逆流而上,又顺流而下时空欢喜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联系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等现实中,都可以发现伊人具体的身影。

联系自己,之前也有过下狠心,定目标,想努力一下的时侯。可是就像WOOP思维里说的那样,自己先被那些想象出来的远景给安抚了;起初的决心和动力,慢慢懈怠;兴奋期一过,就不了了之。下次再看到什么,又兴奋激动,再次重复之前做过的;坚持了一下后,感觉要触摸到了,却发现根本是空欢喜一场。

之前报名学习,感受目标很清晰,伊人不再是水中月镜中花,而是路线明确有迹可寻的。按照老师的,听话照做就好。制定自己的周计划,月计划等。当然过程中也有遇阻或徘徊,但是有大队伍,不似往日那般孤单无助。相信通过每天的坚持和努力,我们都能找到各自的伊人。

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二者“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不管追寻的路上会出现多少困难,别轻言放弃。既然都走了99步,那就再迈一步嘛!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常读常新,总是能在我们迷路时指点迷津。

欢迎你一起来读国学,品经典,赏古风,共览华夏古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