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崍市垃圾銀行“營業”啦!


村民正在掃碼取垃圾回收袋

“滴滴……”小塘村村民何娟打開手機,掃描開村活動廣場旁的“垃圾兌換銀行”的門,進去掃描了個布袋,準備帶回家裝規定的垃圾。

去年年底,小塘村引入了可以回收14類垃圾的“垃圾兌換銀行”,村民只需將這14類垃圾,按要求裝在布袋裡再放回來,待收集一定量後,村兩委工作人員就會通知“垃圾兌換銀行”工作人員前來處理,然後相應錢款就會打入村民的微信錢包裡。

一直以來,農村垃圾處理是鄉村環境衛生的老大難問題,要實現鄉村振興,須重視垃圾處理這個短板。如何“破題”?考驗執政者的智慧。去年,邛崍市率先開始了一場探索。

垃圾進“銀行” 廢物變成“寶”

在邛崍市固驛街道小塘村的活動廣場旁看見一個玻璃房,裡面整齊地擺放著一排白色布袋,這就是“垃圾兌換銀行”。固驛街道組織員曾莉說,目前,固驛街道除了小塘村,還有3個村(社區)也入駐了。

“垃圾兌換銀行”的推出,解決了一部分可再生、可回收利用垃圾的出路和消解問題,變廢為“寶”。也切實地起到了作用。

4月2日,何娟向記者展示她的“成績”:截至到上一次清理垃圾時間——3月23日,她一共賣了共計301.7公斤的垃圾,個人收益198.5元,減少砍伐2.26棵,減少碳排放1.12噸。有了這個“銀行”,小塘村村民扔垃圾前都得先“掂量掂量”。

何娟向記者介紹,現在,大家已經形成回收的意識了,及時在疫情期間,村民也自覺愛護環境,把垃圾放到“兌換銀行”裡。

曾莉表示,通過這一做法,不僅從源頭上實現了垃圾減量,讓村民明白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必要性,還激發了村民從我做起的熱情,逐步改變了隨處亂扔垃圾的陋習,讓鄉村變得更美。

全市總動員 環保分步走

這是邛崍市垃圾分類工作的“固驛樣本”,此項工作在邛崍市其他地區也在同步鋪開。邛崍市社治委社會治理科科長彭濤對記者說,“邛崍市佈局50個無人值守生活垃圾智慧分類回收站,目前,已建成並投入運營的投放點40個,預計全部正常運行後將實現生活垃圾投放減量300餘噸/年。”

垃圾分類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從居民的習慣培育開始,要有法律為保障,更要有後端處理系統。而邛崍市也按步驟提出先易後難的分步實施策略,按照先減量、可回收的原則,以黨建為引領,以政府為引導,實行市場化運營,發動社會力量,廣泛調動居民參與的社區可回收垃圾分類處理,逐步探索出一條近郊縣生活垃圾智能回收模式,“垃圾銀行”就是落地實施的第一步。

而同時,為了加大群眾的參與度,邛崍市還推動一系列生活垃圾分類環保公益活動,大力宣傳發動社區居民、村民加入垃圾分類的工作中。另外,以學生完成環保公益暑假實踐課程為切入點,讓學生和家庭也在體驗過程中,學會生活垃圾分類、參與生活垃圾分類。

記者瞭解到,截至目前,邛崍市共調動28家社會組織、200個社區志願者、70個專業社工、6000居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

審核:楊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