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鄭國與陳國的友好關係,要在祭足伐宋之前準備建立呢?

祭足,又名祭仲,初為鄭莊公時的大夫,是鄭莊公的重要謀臣之一,莊公時的許多決策都出自他的建議。公子呂病逝後,他被鄭莊公提拔為上莊公去世後,他作為唯一的顧命大臣支持昭公忽即位。昭公剛上臺,派諸大夫告聘各國,祭足奉命使宋,受宋國脅迫,被迫答應重新扶立出居在宋的公之弟突。他回國後設計廢掉昭公,重扶突即位,是為厲公。後來在如何武力御宋及是否朝周等事上他和厲公政見不和,他堅持已見,遭到厲公的忌恨,厲公遂支持祭足的女婿、親信大臣雍糾發動政變以除掉祭足。

祭仲劇照

祭足獲信後設法殺掉了雍糾,驅逐了厲公,又迎立昭公忽復位。但昭公已對祭足去了往日的信任與感情,祭足常稱疾不朝。及聞厲公襲櫟(河南禹縣)而居謀圖復國,遂薦傅瑕屯兵大陵拒之。不久宋、魯蔡、衛四國協力助厲公攻鄭,祭足親至大陵設防拒敵,四國軍隊不勝而歸。不久子與高渠彌被齊襄公誘殺。他又提議扶立公子儀為君,被為上大夫,主持國政。祭足在他的後一階段有失誤、有不足,但從總體上講來,他以自己的足智多謀興旺了鄭國,支撐了鄭國。作為一名謀臣,祭足善於從政治上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

祭足繪圖

當鄭莊公接受了母親姜氏的請求,準備封段於京城時,他反對說:“天無二日,民無二君。京城有百雉之雄,地廣民眾,與滎陽相等。況段為夫人之愛子,若封之大邑,是二君也!恃其內寵,恐有後患。”他是首先提醒鄭莊公防止段反叛的人物。莊公決定伐宋,他建議說:“宋爵尊國大,王朝且待以賓禮,不可輕伐…今日宜先入周,朝見周王,然後假稱王命,號召齊魯,合兵加宋兵至有名,萬無不勝矣。”

祭足的建議使鄭在伐宋時聯合了諸侯,爭取了輿論,為伐宋勝利打好了基礎。齊公兩次提出願將女兒嫁給世子忽,忽兩次拒絕。

祭足劇照

知忽無迴心之意,他仍為之策劃,使其結婚於陳、結好於衛。他認為“陳衛二國方睦,若與鄭成鼎足之勢,亦足自固。”他從政治利害上考慮世子的婚事,也是較有見地的。鄭國在抵禦王師時祝聃射中王肩,他急忙對莊公講:

“今吾國兵威已立,料周王必當畏懼。宜遣使問安,稍與殷勤,使知射肩,非出主公之意。”祭足這時既考慮兵威,又考慮政治聲譽。莊公臨終前意欲傳位於突,祭足從政治利害上分析問題,提出反對意見。為了維護鄭國的政治安靜,在昭公復政期,他親赴齊國修好;在子儀執政期,他主持修復了與齊、陳的關係;又納貢親楚,穩定了鄭國政局。

鄭莊公劇照

祭足的政治謀略主要著眼於三個方面:第一,留意和防止內部出現的分裂勢力;第二,恰當保持與周朝王室的近距離關係,並儘可能地利用這一關係;第三,利用多種手段,包括官方的外交手段及私人的結親手段,發展與諸侯國的友好關係,任何時候都儘量保證至少和一個大國結盟。他所追求的是國家的興旺與安寧。祭足善從政治的角度考慮問題,他也曾留意於對內部反對勢力的預防。但在昭公復位期間,他恰恰在這一問題上發生了失誤。他出使齊國,準備依次修睦齊魯二國,未料高渠彌乘他離國遠行之機謀刺了昭公。

鄭莊公繪圖

於是引起了鄭二、智慧高人,料事準確鄭莊公被周王從朝中辭退回國,鄭國官員各有不平之意。大夫高渠提議攻破周城,廢王另立。大夫穎考叔建議隱忍歲餘,等待周王悔心。祭足則提出:“二臣之言,當兼用之。”他建議在周界騷擾生事,搶收周禾。這方案既體現了對周的報復,有驅辱立威之意;又製造了迫使周室向鄭主動發問的題目,使鄭在與周的對話中佔了主動;另外還留有

“邊庭小事,鄭君不曾得知”的迴旋餘地。莊公立即採納了祭足的建議。伐宋之前,鄭國準備建立和陳國的友好關係,以使陳在鄭宋交戰中保持中立。

鄭莊公繪圖

使臣到陳,陳君認為鄭是離間自己與宋的關係,竟不予同意。莊公遂準備將宋、陳依次討伐。祭足反對說,鄭強陳弱,結好的主動權終究在鄭國一方。他提出,“若令邊人乘其不備,侵入其境,必當大獲。因使舌辯之士,還其俘獲,以明不欺,彼必聽從。”

祭足要採取先打後拉、為拉而打、以打求拉的策略方針這一策略對陳國示威示恩、軟硬兼施,最後達到了兩國結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