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騎兵”憑什麼可以在古戰場上為所欲為?

騎兵可以說是古代戰爭中的“王者”,在人類歷史上的大多數戰爭中,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直到冷兵器時代徹底的終結以前,騎兵在戰場上始終有著無可替代的位置。正如恩格斯所說“任何軍隊如果沒有一支能征善戰的騎兵,就不能指望作戰勝利”,明太祖朱元璋也通過闡述戰馬的重要性來間接闡述過騎兵的重要:“自古有天下國家者,莫不以馬政為重,故問國君之富者,必數馬以對”。騎兵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即使在坦克出現以後,騎兵也仍舊在歷史的舞臺上活躍了一段時間,直到二十世紀下半夜才漸漸淡出軍事家們的視野,徹底成為了輝煌的曾經。在過去的兩千多年的時間裡,騎兵一直主宰著戰場,無數的藝術家們將其作為自身藝術創作的主角,畫作、戲劇、小說層出不窮,將騎兵的風姿深深的刻入人類靈魂的深處。

儘管騎兵是冷兵器時期世界戰爭史的最大革命,但是騎兵的軍事作用卻是逐漸發展而形成的。在馬鐙沒有出現的前騎兵時代,騎兵的發展和應用是緩慢的。我國中原地區早在春秋之際已經有騎兵,但是此時騎兵是小規模的,主要用於載人,並沒有史料證明有騎兵作戰的記錄。中原地區真正大規模把騎兵用於軍事是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從此騎兵作為輔助性兵種走向戰場。那麼騎兵為什麼在古代戰場上可以如此的為所欲為呢?這主要是因為在古代,行動力不方便的時候,騎兵有著不可替代的機動性。除此之外,騎兵還有著步兵沒有的攻擊力,在衝鋒的陣容下往往有著不可忽視的爆發力。而騎兵又分為重騎兵與輕騎兵兩種,重騎兵的培養比較困難,對馬匹和盔甲等需求比較高,但是防禦力十分強大,一般的槍矛很難穿透。戰國時期由於秦趙臨近北方胡人,所以多有騎兵,但是此時不論是秦還是趙,騎兵都是作為輔助兵種,騎兵放在兩翼後方,配備弓弩。用於偵察,騷擾,偷襲,斷後,追擊等。

縱觀歷史,中國的古代軍事對騎兵的應用可謂是有著足夠久遠的歷史,例如在秦末時期的彭城之戰,可謂是中國大規模獨立運用騎兵殲滅步兵的典範。史書記載,項羽在彭城戰前捨棄大軍千里奔波,最大限度的運用了機動能力,用騎兵合情合理。而在彭城之戰時,項羽偷襲劉邦運用騎兵的衝擊力衝散大軍又採用驅趕的方式使其落水,以及騎兵追逐包圍劉邦,這裡都可以看到戰術上運用騎兵的影子。彭城之戰後,史記灌嬰列傳記載:“楚騎來眾,”而後劉邦招攬舊秦騎兵組成獨立騎兵軍團,任命灌嬰指揮。從這裡我們看出項羽騎兵的威脅促使劉邦大力發展騎兵。

回顧下彭城之戰,項羽在面臨盟友背叛,孤立無援,自己孤軍深入,後方失守,兩線作戰,兵力懸殊的種種危機的情況下,大膽使用戰略奇襲,用3萬騎兵全殲劉邦聯軍56萬,獲得空前絕後的勝利。其戰略之大膽,謀略之深遠,部署之完美,兵力之懸殊,行軍之迅速利落,攻擊之準確老辣,戰術之巧妙有效,戰果之輝煌無敵,無不令人咋舌!而此戰在如此不利的形式下,創造如此輝煌的戰績,其勝利的原因在哪呢?表面上看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後人歸為劉邦的輕敵大意,聯軍的戰鬥力低下。楚軍的出其不意和英勇善戰!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當時的劉邦無論是從兵力還是從將領的指揮作戰能力上而言,與項羽比皆有過之而無不及,況且劉邦的20多萬軍隊可是久經沙場的精銳,何至於讓三萬楚兵一敗塗地?可以說在此戰,項羽充分的向歷史展示了騎兵的軍事價值與作用!

戰國時期,騎兵用於輔助沒有獨立作戰及用騎兵衝鋒的戰例,而到了彭城之戰,由於是偷襲戰,主要用於騎兵踏營,衝散,驅趕造成敵人混亂而使騎兵第一次大規模獨立衝鋒作戰。顯然戰果是輝煌的,給中國騎兵大大寫下一筆。而真正的大規模獨立運用騎兵,把騎兵當成主力並用於衝鋒則是在西漢時期。西漢年間,匈奴就是憑藉著一支無可匹敵騎兵隊伍打的大漢朝毫無還手之力,直到衛青與霍去病兩名大漢戰神問世才結束這樣的局面。而值得一提的是,衛青與霍去病使用的戰術同樣是依賴於騎兵強大的機動性,如果當年消滅匈奴的是一支步兵隊伍,那麼恐怕歷史就會徹底的改寫了!

重騎兵在我國封建歷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往往是否有一支優秀的重騎兵部隊決定了這個國家的軍事力量。試想一下,在一個陣容散亂的時刻,重騎兵攜勢衝擊而來,先不說實際造成的傷害,就是對個人心理的衝擊也可以擊潰敵方。而我們都知道,在一場戰爭中,心理上的潰敗往往就代表了戰爭的天秤已經在向另一方傾斜。並且重騎兵有著不可忽視的爆發力,輕騎兵則可以憑著其速度突襲,在古代可以說是攻防一體的兵種了!而在千幻遊戲代理的全3D實時沙盤策略手遊《布武天下》中,騎兵同樣是決定戰場上勝利的關鍵點之一,良好的機動性與強大的爆發力往往讓我們的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儘管騎兵有著不可忽視的軍事價值,但是兵種的搭配也十分重要,如何合理的分佈兵種的搭配,如何佈置兵種的方位都是充滿趣味的謎題,至於戰場勝利的走向如何?就要看我們的指揮官你來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