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式的父母教育

第一次听说“直升机父母”,是在美国心理学大师塔玛·琼斯基的著作《让孩子远离焦虑》这本书中。

书里写道:所谓“直升机父母”,就是像直升机一样徘徊在孩子周围,不断确认孩子的状况。

引申到生活当中,我们可以运用形象思维,很容易地联想到,有些父母真的和那些嗡嗡作响并且随时准备空降到孩子身边的直升机是一样的。

下面列举一些“直升机父母”的日常表现,看看你是否中招:

1、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父母立刻去找老师兴师问罪;

2、学校组织打扫卫生,父母会跑去帮忙擦玻璃;

3、孩子在学校的一举一动都牵着父母的心,每天关心吃了什么、是否休息好、有没有受欺负等等;

4、孩子在家时,随时关注孩子的一切,从走路到吃饭、看书甚至睡觉,都有要求并时刻伴随着评价。

作业写了没,牛奶喝了没,衣服穿得对不对,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统统过问;

5、喜欢亲自为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做好各种准备,亲力亲为给孩子收拾所有东西,孩子离开后不停追踪询问状况如何;

6、每天像闹钟一样对孩子各种催,告诉孩子你该这样了,你该那样了,为孩子操着所有心,最终孩子把父母的催促当成完成任务的节奏点;

7、孩子稍微大一点了也总不放心,担心早恋,害怕学坏,时常想从孩子口里打探些什么出来,有的父母甚至跟踪、监视……

凡此种种,都是“直升机父母”的惯常做法,其实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直升机父母”最初是由从事儿童发展研究的福斯特·克莱恩和吉姆·费提出的,主要指的是那些对孩子有很高要求的父母。

日常生活里,他们关注孩子、保护孩子,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在《让孩子远离焦虑》这本书中,作者明确指出:家庭互动会诱导或者影响儿童的反应,并且可以增加焦虑儿童某些情况的反应倾向。

通俗点讲,就是“直升机父母”更容易导致孩子的焦虑情绪。

有研究证明:过度无微不至的直升机父母会让孩子相对更加不满自己的家庭、人生,幸福感更低。有更高的抑郁情绪问题,更低的抗挫力,更容易出现思想偏激、极端。

让我们从生活、学习、性格养成和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来作一下分析一下父母的直升机行为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1、生活中

“直升机父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包办了孩子太多的事情,把本该属于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完成的事情都变成了父母的,于是孩子自我发展和劳动的权利和能力都被剥夺了。

比如吃饭不让动手,靠喂;穿什么衣服大人说了算,孩子从来没有搭配的自由;家务活从不让孩子插手,不是担心孩子干不好,就是不舍得累着孩子。

这样的父母看起来很辛苦、很无私,但实际上,他们除了会让孩子养成习惯性的依赖之外,还会毁掉他(她)的自信心,使他(她)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泥潭。

2、学习上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直升机父母”们,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从一开始就担当起孩子的“人生规划师”。

在孩子还没有自主选择意识的时候,就为其安排好了一切。幼儿期就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孩子上学后,更是把成绩当成亲子关系中的重要一环,成绩好了皆大欢喜,成绩不好轮番轰炸。

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意愿,为其选择兴趣班、补习班,帮孩子选择课外书、辅导书,为孩子安排好学习的时间和计划,有的父母,为了能让孩子受到更多表扬(其实是为了使自己更安心),甚至帮助孩子修改作业。

这些都会导致孩子陷入被动的学习里,并且会模糊学习的概念,认为他(她)是为了父母在学习。久而久之,孩子便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甚至发展为逃学、叛逆。

3、性格养成

在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中,幼儿期和童年期是最关键的独立感和勤奋感的养成期,孩子从出生开始,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去发现周围世界的奇妙,让自己慢慢融入生活。在每一个年龄阶段,孩子应该都会解锁一项新的技能。

如果父母对孩子控制过严,就会导致孩子感到无能与弱小,会因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产生内疚感,会因孩子发现自己没有学会同龄人该会的本领而产生自卑感。于是,孩子内向、懦弱的性格就容易养成了。

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份溺爱,就会导致孩子目中无人、唯我独尊,从而出现扭曲的个性,无法与人相容。

还有那些整天被催促的孩子,经常是越催越慢,长大后没有时间观念,成了别人眼中的“慢性子”,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4、人际交往

有的父母严格帮孩子筛选交往的对象,不让孩子“乱交朋友”;或者在孩子与他人的交往中,父母始终保持“在场”,指导和监督着孩子的一言一行,怕他们遇人不淑,怕他们上当受骗;一旦孩子和别人发生了冲突,父母立刻出马,要为孩子讨回“公道”。

实践表明,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插手过多,孩子可能就无法经历和他人交往的一系列过程,最后难以独立地和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和互动。

所以当你抱怨你的孩子长大后不懂得人情世故时,你真的应该反思一下,这正是自己当年过多插手处理孩子的人际关系所导致的。

现实中很多孩子在父母的过度“关心”和“保护”之下,失去了许多亲身经验和思考的机会,最后变得什么也不是了。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曾经把家庭教育模式分为四类,即权威型、独裁型、放任型(即溺爱型)、不作为型(也称忽略型)。

权威型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执行他们的要求,喜欢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一起商讨制定规则并遵守之。这样的家长往往能培养出能力较强且适应性较好的孩子。

最新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儿童良好的发展不仅需要关爱还需要适当的限制。

不做“直升机父母”,可以试着从这几点做起:

1、管住自己的“口”和“手”

智慧的父母懂得学会适度放手。孩子未成年之前,父母做为ta的监护人,自然不能完全置之度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的作用不可低估。

但是,如果你事无巨细地事必躬亲,时间久了就成了包办;如果你无时无刻不停歇地在孩子耳边叮咛、嘱咐,时间久了就变成唠叨;如果你管不住自己的“口”和“手”,那就等于将你的孩子五花大绑,使ta失去了身心的自由。

那么,将来等有一天ta翅膀渐硬时,便会将身心与你保持越来越远的距离,直让你有苦难言。

所以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还给孩子,带领他慢慢学会照顾自己,引导他学会计划,学会管理自己,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如此,便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2、减少控制欲,让孩子做主

智慧的父母会放弃控制权,多倾听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让他们听从自己的安排,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当孩子凡事都能自己作主——哪怕是在你的引导下安排好了自己的任务,那么他内心的动力将会被激发出来,从此你会省心很多,何乐而不为呢?

3、舍得让孩子“吃苦”

如果你认为孩子做家务是吃苦,上学是吃苦,自己做事是吃苦,暂时地离开父母是吃苦,风吹日晒皆为吃苦……那么,请你放下这些担忧。

俗话说:温室中长不出参天大树,庭院里养不出千里马。不让孩子经历风雨、他们永远都不会成熟,无法面对生活中、社会上的困难。舍得让他摔倒,他才能学会爬起;舍得让他吃亏,他才不会重复犯错。

试问,谁能陪伴孩子一辈子?谁能保证孩子一生没有坎坷的挫折?如果做不到,请教会ta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吧,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放心地看着ta走入社会的大课堂,去经受生活的考验。

4、给孩子相对独立的空间

植物生长尚需要空间,何况孩子的成长?把时时刻刻盯在孩子身上的那双眼睛移开,去做你本就需要完成的很多事情。

在某些时刻,允许孩子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去做他最想做的事情,让他独立支配自己的小天地,让他做回自己的小主人;

在某些时刻,允许孩子和小伙伴撒欢疯玩,放纵一下童年的欢乐;

在某些时刻,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兴趣爱好,哪怕只是随手涂鸦,或者爱发呆也好;也许,你给他一份放松,他就能还你一个奇迹。

深情的父母从不过度付出,而是知道如何得体的退出。卢梭说过,好的教育是不“教育”。

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之下,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形势紧张,各种压力越来越大,曾经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父母对孩子关注的过份聚焦,每个对孩子负责任的家长都希望能用最高质量的陪伴,给孩子一个最好的未来。

所以,有些行为可以理解,有些做法有情可原,只是,要把握好那个度,适可而止,才能给孩子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才能做到既不伤害孩子又愿望成真,才能使得父母与子女都发展出各自的个人空间,健康、开心地生活。

新时代的父母,更应该去不断学习和成长,使我们都成为高质量原生家庭的创造者:祛除枷锁,福泽后代,传承智慧,传递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