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謀對比鄧艾偷渡陰平,蜀漢敗在哪裡?

三國是東漢末年各州郡勢力相互攻伐兼併之下的產物,鼎足而立只能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天下統一才是社會發展的最終趨勢。

在相對太平的三國中後期,魏、蜀兩國各有一次統治天下的機會,蜀國放棄了,魏國卻把握了這個機會,最終鄧艾偷渡陰平,迫降劉禪,結束了蜀漢僅有四十三年的短暫政權。


魏國徵西將軍鄧艾


鄧艾偷渡陰平

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定下伐蜀吞吳的戰略:先滅蜀,之後憑藉巴蜀順江而下的有利地勢,水陸並進吞掉東吳。司馬昭的戰略可行性非常高,然而彼時卻只有鍾會一人支持,即便是鄧艾也認為蜀漢暫時沒有破綻,難以強攻。

伐蜀的兵力部署

徵西將軍鄧艾統兵三萬由狄道進攻,牽制屯兵沓中的姜維,其中天水太守王頎進攻姜維大營,隴西太守牽弘在北面堵截,金城太守楊欣進攻甘松;雍州刺史諸葛緒統兵三萬,從祁山出發,進攻武都,搶佔陰平橋頭,阻斷姜維退路;鎮西將軍鍾會統率主力十二萬佔領漢中,其中前將軍李輔走褒斜道包圍樂城,魏興太守劉欽佔領子午谷,鍾會主力走儻駱道,鍾會令部將易愷圍漢城,護軍胡烈攻陷關城(陽安關)。


偷渡陰平線路圖


司馬昭的用兵部署非常全面,幾乎將秦嶺能走的路、徑全部考慮在內。陳倉道(故道)或許因迂迴曲折,行軍緩慢,沒有被作為行軍路線考慮,而且陳倉道與祁山道在漢中的位置也決定二者選其一即可。

其實在《三國志》與《晉書》中記載伐蜀的兵力部署並不一致,甚至《三國志 姜維傳》與《三國志 鄧艾傳》中的記載也略有不同,以上的兵力部署是綜合幾種記載,整理而得的最佳兵力部署。

司馬昭兵力部署的目的與結果

司馬昭如此的兵力部署目的很明確,鄧艾與諸葛緒兩路兵力將姜維圍困在沓中,使其不能支援漢中,鍾會可以在成都還沒有做出及時反應的時候,趁漢中兵力空虛、各自據守而佔領漢中,然後直逼成都。

然而兵事瞬息萬變,司馬昭終究還是高估了自己的軍事部署。當姜維被鄧艾牽制退守陰平之際,鍾會已經佔領了陽安關口,姜維不得不放棄陰平,退守劍閣。在面對已經被諸葛緒佔領的陰平橋頭的時候,姜維佯裝向北繞道東走,諸葛緒懼怕姜維攻其後部,於是離開陰平橋頭三十多里向北欲堵截姜維,姜維趁隙越過橋頭,與廖化、張翼合兵,共守劍閣。

劍閣位於大劍山與小劍山之間,山勢絕險,如劍之植,因而稱之為劍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劍門關南邊就是綿竹,綿竹也是涪城所在地。面對劍門之險,鍾會打算放棄伐蜀,率軍返回。


蜀漢大將軍姜維


姜維鎮守漢中期間運用了與魏延完全不同的方式,魏延是在各個關隘都設置防禦,姜維則是運用堅壁清野的策略。魏軍如果不能短時間內攻入成都,糧草不濟、軍心渙散將會是接下來面臨最嚴峻的問題。

鄧艾偷渡陰平,迫降劉禪

就在鍾會舉棋不定,魏軍將要無功而返之際,鄧艾決定繞過劍閣,沿陰平小路,經漢德陽亭取涪城,然後直逼成都。

涪城就是劉備入川時期,劉璋迎接劉備的地方,也是後來二人決裂,劉備據此而迫降劉璋。劉備佔領益州之後,對此間的道路進行了整修。

然而從陰平到涪城有七百多里,山高谷深,道路艱險,途中沒有人煙,更難以運糧。鄧艾克服種種困難,終於在江油迫降守將馬邈,士兵得到補給之後,直逼綿竹,並在這裡擊敗了前來抵禦的諸葛瞻。

陰平小路在三國時期還算不上真正的道路,只不過是一條小徑,鄧艾甚至稱其為“邪徑”。如此小徑,自然只能挑選少數精兵前往,而且士兵也只能攜帶隨身的乾糧。其中道路的艱險,乾糧的匱乏,都是對一個將領的考驗,士兵可能隨時掉隊,更有可能會譁變。

即便克服困難,到達城下,如果蜀漢守軍堅守不戰,鄧艾士兵也必定銳氣受挫、軍心渙散。只需幾日,便可使鄧艾精心挑選、帶來的士兵消耗的鬥志全無。然而,江油的守將馬邈卻被迫降了!


後主劉禪


如若姜維洞察了鄧艾的計謀,只需派遣少許兵力,對鄧艾前後夾擊,鄧艾士兵必定全軍覆沒,便不會有此後的成都迫降劉禪。

擊敗諸葛瞻之後,鄧艾一鼓作氣,趁勢雒縣,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驚慌失措,面對益州此時不穩定的政局,劉禪採納了主降派的建議,出城納了皇帝印綬,自此蜀漢滅亡。

不得不承認,這是勇者之謀。既需要謀略也需要膽識,遇山開路、遇水搭橋,鄧艾在這短短的七百里小徑上,將一代名將的勇者無懼演繹的淋漓盡致。

魏延子午谷奇謀

平定南中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率軍進駐漢中,屯兵沔陽,準備伺機北伐曹魏。

228年,諸葛亮給眾將領開了個軍事會議,主要商議內容便是北伐。會議上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戰略思維,其一便是諸葛亮的先取隴右,居高臨下,在伺機而動;其二便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率領五千士兵,出子午谷取長安。諸葛亮的策略是蠶食,魏延的策略是奇襲。


子午谷奇謀,魏延鎮守漢中十年的謀劃


對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在《魏略》與《三國志 魏延傳》中出現了不同的版本,前者出子午谷突襲關中,佔領長安,待到諸葛亮出斜谷後,合併一處,拿下整個關中地區;後者是出子午谷襲取關中,搶佔潼關,將曹魏軍隊阻於城外,防守潼關,直到諸葛亮出斜谷平定關中,則關中可定。

子午谷奇謀是魏延鎮守漢中期間想出來的奪取關中的策略,絕非一時的計上心來。既然最終沒有實現,那我們需要客觀的看待這一計策。

曹魏在關中的地區的防禦究竟是怎樣的?

街亭之戰失敗後,諸葛亮曾這樣一句話,在《漢晉春秋》記載如下:“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事實上,曹魏在關中的兵力部署非常有限,無論是與東吳邊境還是與北方少數民族邊境都需要大量軍隊駐防,關中的防禦主要是雍涼的兵力,大約1-2萬之間,如有戰事則會調動機動部隊援助。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線路圖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街亭援軍與箕谷抵禦趙雲軍隊的魏軍都是曹叡發動的五萬機動部隊。即便算上機動部隊,曹魏在關中的兵力部署也最多7萬,按諸葛亮的戰後反思,蜀漢高度重視的第一次北伐,兵力可達10萬,遠多於曹魏。

長安的防禦的將領是誰?魏延能否順利的佔領長安?

子午谷全長六百六十里,秦嶺七十二峪之一,北方出口稱“子口”,南方出口稱“午口”,懸崖絕壁,多是棧道。230年,曹真剛剛接任魏國空缺兩年的大司馬職位,定下伐蜀策略,曹真走的便是子午谷,雖然並無歷史記載此次曹真主力的具體兵力,但剛剛任職曹魏最高軍事統帥,有得到曹叡全力支持伐蜀,曹真主力的兵力應該不會低於十萬。最終卻遇上連日大雨,30天只走了一半的路程。

而此時魏延率輕騎五千,天氣也不是多雨季節,從子午谷北進,雖然道路崎嶇、多險阻,行軍速度也絕不會太慢。魏延自己也曾說,最多十日便可到達長安。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長安守將是夏侯楙。從曹叡來到長安之後,就將夏侯楙調回朝廷,任尚書職位,可見,在曹叡心中夏侯楙確實不在適合鎮守長安。


曹叡為何要調離鎮守長安的夏侯楙?


調離夏侯楙正是防止蜀漢出子午谷,偷襲長安。夏侯楙是魏名將夏侯淳的兒子,妻子是魏清河公主。夏侯楙在長安任職期間,聲色犬馬,養了很多妓妾,這讓清河公主非常不開心,以至於夫妻二人關係並不是很好。

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這是《魏略》中對夏侯楙的評價。無論從行為上還是從史料記載中,甚是是曹叡對他的安排上,都不難看出真實的夏侯楙確實難以鎮守長安,這與魏延對他的認知非常相符。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子午谷奇謀,襲取長安,可以說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甚至可以實現不費一兵一卒,輕鬆迫走夏侯楙。但從《三國志 魏延傳》的記載來看,魏延的目的不是長安,而是潼關。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奪取潼關,將魏兵據敵於關外,關中變成了待宰的羔羊。

魏延能守多久,是否能等到諸葛亮主力大軍的到來?

此處著重說下潼關,雖然沒有記載說潼關此時的鎮守兵力情況,但可以肯定不會太多。一邊是關中,夏侯楙鎮守的長安,一邊是關外,都是曹魏的勢力範圍,即便潼關有守軍也不會太多。況且曹魏防禦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都需要動用機動部隊,可見曹魏此時的兵力是非常有限的,必定不會再潼關這樣自己防自己的地方部署太多的兵力。


“天下第二關”潼關


由此可見,即便長安守將夏侯楙沒有放棄長安逃跑,魏延也可以繞過長安,輕鬆佔領潼關,夏侯楙肯定不敢出城挑戰鎮守漢中十年之久的蜀漢大將魏延。

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用兵方式,諸葛亮率主力出隴右,趙雲、鄧芝出箕谷。這兩路蜀軍將不會有太大壓力,壓力都在潼關魏延處。在沒有曹真援助的箕谷,趙雲部可以迅速出斜谷,既可攻擊長安,也可援助潼關的魏延。

諸葛亮在隴右的軍力部署上也將不會有守衛街亭,沒有曹魏援兵便不需要街亭防禦。唯獨要面對的就是雍涼的近兩萬軍隊。此時,諸葛亮也可以迅速的到達長安與趙雲匯合,關中沒有曹魏援兵,無論是諸葛亮還是趙雲行軍速度都會大大提高。

所有的問題都在於一點,潼關的魏延面對曹真的五萬兵力,究竟能堅守多久。從魏延鎮守漢中時期的作為及影響來看,以潼關這個素有天下第二關的險阻,魏延防禦前來支援的曹真援軍,還是非常有勝算的。


魏延之後王平鎮守漢中


魏延鎮守漢中,雖然曹魏從未前來進攻,他防禦的能力沒有得到驗證,但是在魏延死後,蜀漢大將王平僅僅是利用魏延已經部署的防禦方式,便可以輕鬆抵禦曹爽強大的伐蜀軍隊。即便沒有魏延,魏延部署的防禦系統同樣能禦敵,可見魏延在利用地理優勢,部署防禦是非常擅長的。

綜上,子午谷奇謀實際上是魏延據守潼關的一場防禦戰,在面對曹魏援兵到來之際,魏延是否能撐到諸葛亮或趙雲平定關中、會師潼關,這才是最關鍵的。

同樣的用兵線路,偷渡陰平是否比子午谷奇謀高明

鄧艾偷渡陰平與魏國伐蜀是一個整體,魏延子午谷奇謀只是魏國伐蜀的一種反向用兵形式。如果從難以程度而言,偷渡陰平與子午谷奇謀無論從路程上,還是從難以程度上都大致相當。

鄧艾偷渡陰平是在魏國攻佔漢中被阻劍閣之後,無論偷渡陰平是否成功,鄧艾都不會有援軍,無論是綿竹對戰諸葛瞻,還是成都迫降劉禪,鄧艾都只能靠自己。

魏延子午谷奇謀是需要以最快的行軍速度,搶先佔領潼關,然後死守,將曹魏援軍都阻擋在關外,等待諸葛亮、趙雲等平定關中之後,會是潼關,則關中才算正式平定。

顯而易見,無論是偷渡陰平還是子午谷奇謀,鄧艾與魏延二人都是將自己置之死地,這是毫無疑問的。綿竹對戰,諸葛瞻若守而不戰,鄧艾必死無疑。魏延守潼關,則是將曹魏主力全部吸引住,為諸葛亮平定關中爭取時間,若潼關破,魏延也是必死無疑,第一次北伐也必定無功而返。


武侯諸葛亮


子午谷奇謀雖然冒險,但對毫無準備的魏國而言,十萬蜀軍伐魏,幾乎是傾國之力,子午谷奇謀未嘗不可一試。當然,諸葛亮也有自己的苦衷。

白帝城劉備舉國相托,此後,諸葛亮雖然掌握著蜀漢的軍政大權,但始終都沒有忘記自己是個臣子。諸葛亮是智慧的,更是忠心的,他沒有像曹操、司馬昭一樣做出有違君臣之道的舉動,也不希望因自己毀了劉備辛苦一生創建的一片基業,更不想做蜀漢的罪人。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雖然可行度很高,也可以一試,但如果曹魏攻破潼關的魏延,乘勢而進,兵力空虛的漢中必定為曹魏所攻佔。祁山道上的諸葛亮即便以最快的速度回援,恐怕也只能落得個防守成都的局面。

子午谷奇謀未能實施還有另一種原因。無論是鍾會還是鄧艾都是奉了司馬昭之名進行的軍事征伐,就像鄧艾反對伐蜀,認為條件不成熟,但司馬昭認為可以,並且制定的伐蜀兵力部署中鄧艾還是其中一員,走狄道。

既然反對無效就只能盡力執行。正是因為有了司馬昭伐蜀的軍令,鄧艾才會在鍾會被阻劍閣之後,想到了偷渡陰平的奇襲計策。

反觀諸葛亮北伐則大大不同。諸葛亮既是戰略的制定者,同時也是戰術的具體執行者,這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限制。如果劉備還活著,採納了魏延子午谷奇謀的計策,令諸葛亮與魏延共同配合執行,諸葛亮是否能完成劉備的軍令呢?


劉備是個冒險家


總結

魏國與蜀國具有同等統一天下的機會,不公平的是,蜀漢的機會只有一次,那便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此時曹叡剛剛繼位,忙於穩定內政,絕不會想到夷陵之戰後蜀漢能在僅六年的時間裡,發動十萬兵力這種大規模的北伐軍事行動。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只能在第一次北伐時,趁魏國關中無被使用,當長安守將夏侯楙被更換、關中防守兵力增強之後,子午谷奇謀便在沒有可能實現了。

雖然同是險中求勝的偷襲計策,但鄧艾在魏國的軍事地位遠不是魏延在蜀漢所能比擬的,所以在具體實施上便有了天壤之別。當然,也不能將責任歸到諸葛亮身上,萬一失敗了呢?魏延可以投降,諸葛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