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副縣長劉厚斌:創新模式、引新科技、拓新渠道 讓當地扶貧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編者按:當前脫貧攻堅己進入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時期,廣大扶貧幹部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毫不動搖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湧現出了一批先進典型。陝西投資集團的劉厚斌就是其中一位。

西部網訊(記者 劉望)紮根基層,立足實際,大膽創新,謹慎探索,是劉厚斌開展扶貧工作的真實寫照。自2018年5月調任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政府副縣長,加入白水縣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劉厚斌按照省市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部署要求,深入基層,堅守一線,紮實開展駐村聯戶幫扶工作,堅持以產業扶貧推動白水縣貧困農戶脫貧增收,探索創新幫扶模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顯著成效。

深入開展調研工作 確定發展食用菌及光伏產業

白水縣地處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總面積986平方公里,轄7鎮1辦123個行政村,總人口30萬。十三五以來,白水縣共識別貧困村63個,貧困戶12749戶39938人。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白水縣較大數量的貧困人口和較為廣泛的分佈,使得劉厚斌深感責任重大。

白水縣擁有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蘋果產業優勢,如何揚長避短,深挖潛力是白水縣脫貧攻堅工作的關鍵所在。劉厚斌堅持“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的思想觀念,在白水扶貧工作之初,便開展深入調研工作,結合白水實際探索實施了“食用菌光伏一體化”項目助推脫貧攻堅。

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全國各地紛紛結合自身實際進行了實踐探索,並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一批極具特色、成效顯著的地方扶貧模式和扶貧樣本。扶貧工作不能閉門造車,要“走出去”,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廣泛的學習交流中摸索前進。基於此,劉厚斌牽頭帶領白水縣扶貧幹部,在大量資料查找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先後赴南京、商洛等地考察學習產業幫扶項目,開闊眼界,總結並汲取經驗,為白水縣產業扶貧精準發力奠定基礎。

劉厚斌堅持,產業扶貧項目的確定必須緊緊依靠白水實際。為深挖白水潛力,劉厚斌自任職以來多次邀請、組織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咸陽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相關專家赴白實地調研,從區域環境特點、產業幫扶項目、支撐體系、融資方式等方面對白水實際全面把握。在緊抓國家產業扶貧政策、鄉村振興戰略、農業供給側改革等一系列有利政策的重大機遇下,提出要將食用菌及光伏產業作為推進白水縣產業扶貧的兩大抓手,並在當年投入資金750餘萬元,實施“食用菌光伏一體化”項目。

創新產業扶貧機制 走出一條富有地方特色的產業扶貧之路

劉厚斌緊緊圍繞白水脫貧攻堅大局,突出產業扶貧根本,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積極探索,深入推進白水扶貧多元參與主體之間的協同合作,充分發揮、調動幫扶單位陝西投資集團的資金優勢、當地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人力資源優勢、當地食用菌龍頭公司在食用菌種植技術和銷售渠道上的市場優勢、貧困農戶在勞動力要素供給上的成本優勢,在扶貧實踐中創造性提出“村集體公司+龍頭企業+貧困戶”的產業扶貧實踐樣本,走出了一條富有地方特色的產業扶貧之路,為白水縣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針對傳統扶貧模式下扶貧資金分散,投入到打井、修路、小規模種養殖等效率低、扶貧效果甚微項目的現狀,劉厚斌創造性的提出集中陝西投資集團各包村單位的扶貧資金,註冊成立新型扶貧主體——陝西利鄉亭扶貧開發有限公司,並以該公司為白水產業扶貧項目的實施主體,採用各幫扶單位捐贈的現金入股,按照現代企業管理的模式,設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理層,由專業團隊進行市場化運營,各村按入股比例佔有公司股權,公司運營實現盈利後按股權比例分紅。

整合資源,協同互動,發揮各自優勢是劉厚斌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一直堅持的。為真正發揮龍頭企業在產業扶貧中的增強帶貧益貧效應,劉厚斌牽頭在綜合考慮史官鎮孫家山村振華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咸陽農科院合作開發的新菌種在當地技術成熟、銷路渠道暢通,菌袋生產需求量大、帶動效應強且與公司項目基地距離較近等因素的基礎上,圍繞技術服務、設備租賃、產品銷售等方面進行雙方合作,依託龍頭企業帶動,實現互利共贏,可以確保項目在脫貧攻堅關鍵階段儘快發揮效益。

面對部分群眾滋生的“等靠要”思想,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劉厚斌認為脫貧攻堅應以貧困戶為基礎,調動其積極性是根本。通過“捐贈資金變股金,村集體經濟組織變股東,貧困戶和農民享收益”的創新安排,變傳統“輸血”為“造血”,建立參與各方的利益聯結機制。採取承包經營、合作經營以及資金、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大力支持發展專業戶、專業村,在史官鎮形成了“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帶全鎮”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格局,按照村集體公司運營收益貧困優先分30%、村集體20%、全體村民50%的比例結構進行分紅,建立起村集體公司與貧困戶個人強有力的利益聯結機制,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

引進現代農業科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扶貧智慧化發展

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源。深入扶貧一線使劉厚斌深刻認識到,隨著扶貧工作進入攻堅拔寨的衝刺期,因病致貧、因殘致貧等已逐漸成為貧困群體主要致貧原因,部分貧困戶勞動能力的喪失或部分喪失都會嚴重影響其通過再就業途徑實現增收脫貧。

根據國家“十三五”光伏扶貧計劃,積極籌措資金,實施史官村175KW光伏扶貧電站,於2018年11月併網發電,投資資金155萬元,年發電量21萬KW,常年保證25戶兜底戶達到年補助3000元的標準。

劉厚斌十分重視現代化農業技術對傳統農業的升級作用。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他牽頭與南京科研院所技術合作,引入先進農業科技,建設農業產生信息化系統,在食用菌出菇生產管理過程中採用物聯網智能監管及自動化控制技術,實現生產環境實時監管,環境數據自動採集、分析並對環境設施自動控制,噴淋精準管控等服務功能,通過對出菇環境全過程的人、機、物的集約化管控和大數據統計分析,實現食用菌大棚智能化自動控制,提高經濟效益和資源利用率,營造菇類高產的種植環境,以高品質菇類有效滿足市場需求,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扶貧智慧化發展。

積極拓展增收渠道打造白水農副產品互聯網線上銷售平臺

扶貧工作開展一年來,白水縣食用菌種植項目的實施和穩步推進已使穩定的菌類產量得以保障,在此基礎上,拓寬食用菌銷售渠道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鑑於此,劉厚斌提出,要將消費扶貧作為白水產業扶貧的重要渠道,通過吸引、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拓寬銷售渠道幫助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深入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工作安排,積極承擔國企社會責任,主動聯繫、動員陝西投資集團下屬匯森煤業、清水川能源、西部信託、西部證券等公司,對接白水縣蘋果、豆腐、米麵油等優質農副產品進國企,推動國企員工福利與貧困戶增收互利共贏,2018-2019年實現收入200餘萬元,成效明顯。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更新著傳統的銷售手段。在線下實體銷售的基礎上,劉厚斌提出要緊抓“互聯網+”時代背景帶來的極大便利,著手打造白水農副產品互聯網線上銷售平臺,依託網站、手機APP、微信小程序等方式,將白水農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促進縣域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和扶貧產業持續發展。

及時總結創新經驗 助力特色模式推廣

在白水縣一年的脫貧攻堅工作使劉厚斌同志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也積累了一部分產業扶貧的經驗,善於總結創新的他結合習近平新時代關於產業扶貧的重要論述,起草論文《精準扶貧視角下陝投集團白水產業扶貧樣本研究》,將實踐經驗提升至理論層次,以期為各地產業扶貧工作實效提供路徑參考,貢獻白水智慧。

劉厚斌紮根基層,扶貧工作中親力親為,善於總結創新,把企業管理的思維應用到公共管理中,並形成了一定的經驗。在陝西投資集團等幫扶單位的支持協助下,白水縣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2018年,全縣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成投資2.84億元,建成扶貧產業園68個,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2831人,共計完成20個村脫貧摘帽,脫貧1885戶7102人,為全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