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为什么大将军之女可以如此跋扈?

长安十二时辰接近尾声,戏中的除了明线张小敬李必查案,太子右相争权等主线之外,还一直有一支很弱的支线,多次起到剧情反转的效果,他们就是元载和王毓秀,元载供职大理寺,他就像牛虻里的于连一样,一门心思想着往上爬,具有和右相一般的头脑、和遇到问题第一时间保存自身的机敏,另一个就是一身戎装,飒爽英姿的大将军之女王毓秀,在长安城中简直横冲直撞,仗着父亲是大将军,简直不把所有人放在眼里,为什么她能够如此有恃无恐呢?还要从他父亲说起。

靖安司丞李必

王宗嗣的原型叫王忠嗣,是玄宗给他取的名字,他原名王训,九岁时候,授任尚辇奉御。入宫拜见唐玄宗,伏地大哭,唐玄宗赐名“忠嗣”,“忠臣后嗣”,可见玄宗对他的看中,于是收养在宫中。李亨为忠王时,玄宗叫他与王忠嗣交往。

为何玄宗能如此其中一名幼童,还得从他父亲说起,他父亲也是东宫起家,以战功著称:

王忠嗣父亲王海宾,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在陇上以骁勇闻名。开元二年七月,吐蕃犯陇右,玄宗命陇右防御使薛讷率杜宾客、郭知运、王晙、安思顺抵御。薛讷派王海滨先锋,到武阶与吐蕃交战,王取胜,杀获了很多吐蕃军。众将嫉妒其战功,按兵不动,王海宾兵少,众寡不敌,导致战死,唐军乘机进攻,斩首一万七千吐蕃军首级,缴获战马七万五千匹、牛羊十四万头。王晙率军与薛讷军汇合,一起追击吐蕃军,又在长城堡击败吐蕃军,前后杀获吐蕃军数万人。玄宗怜惜王海宾,追赠他为左金吾大将军。

历朝历代都对猛将之后格外照顾,而虎父无犬子,很多名将也都出于将门之后,这个历史上太多了,王忠嗣也不例外。

开元十八年,18岁的王忠嗣离开宫廷,被任命为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而玄宗担心他年少气盛,一心想为父亲报仇,为了保护她,特别下诏不可重用。而王忠嗣一心只想立功,最终也抓住机会,参加了他军事生涯的第一次恶战——玉川战役。萧嵩回朝,他要求立功,并率领精兵数百,侦察到吐蕃赞普正在玉川检阅军队,乘着夜色发动突然袭击,一战斩首上千级,俘虏四千余人,缴获牛羊上万头,吐蕃赞普仓皇逃命。此战堪比霍去病800骑兵夜袭匈奴之战,王忠嗣也因之一战成名。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想攻取吐蕃新城,有人提议说王忠嗣,杜希望奏请朝廷,朝廷下诏,他赶赴河西,进军攻取了吐蕃新城。王忠嗣功多,授任左威卫郎将,专知兵马。不久吐蕃大举出兵,准备报复新城之败,早晨逼近官军阵地,唐军寡不敌众,全军都很恐惧。王忠嗣单骑挺进敌阵,左冲右突,一人杀死数百人,吐蕃军慌乱中相互践踏,唐军从侧翼袭击,吐蕃军大败。二战吐蕃,再次大胜而归。由于战功显赫,唐玄宗下诏授予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不多久又兼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兼大同军使。

不良帅张小敬

天宝元年,王忠嗣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奚族和契丹联军20万迎战唐军于桑乾河,双方在桑乾河展开决战。唐军雷霆出击,三战三捷,奚族和契丹联军一败涂地,全军覆没,奚、契三十六部全部向唐军投降,之后几十年不敢作乱。王忠嗣威名也因此大震于天下。

突厥余众共立判阙特勒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玄宗遣使谕令乌苏内附,乌苏不从。王忠嗣随即屯重兵于碛口。大兵压境威慑突厥,乌苏米施可汗大为恐慌,上表请降。王忠嗣向玄宗进献 《平戎十八策》,暗中准备迎战。并遣使说服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酋长,向乌苏发起进攻,结果,乌苏兵败逃遁,国中大乱。密切关注着战场局势的王忠嗣果断下令朔方部出击,攻打突厥的西部。朔方部穿越荒漠,马匹充足、装备精良,士气高昂,面对强大的唐军,突厥除战死者,部众基本上全部被唐军俘虏,悉数向唐朝廷投降 。

天宝三载,也就是长安十二时辰发生的一年,王忠嗣趁突厥大乱之机,再次出兵北进。这次唐军的打击重点是实力较强的东方部落。朔方军进军神速,直抵萨河内山,一路势如破竹,攻势凌厉,一举击破突厥东部军事力量。

至此,曾经称雄北方一百余年的突厥汗国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场前后延续达百年的战争,最终以大唐帝国的胜利而告终。

天宝五年(746年),唐玄宗命王忠嗣兼任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节度使。当时四镇兵力总共有26余万人。一人佩四镇之印,掌控万里边疆,劲兵重镇,这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王忠嗣成为手握重兵的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节度使之后,考虑吐蕃等国骑兵强盛,对唐军的威胁极大。于是早在朔方、河东之时,便在边界地区高抬马价,这样一来,各地胡人都争着把马卖给唐朝,王忠嗣将马尽数买下。从此胡人战马逐渐减少,而唐朝的兵马却更加强 壮。王忠嗣到陇右、河西之后,便奏请分朔方、河东镇的战马九千匹以充实河西、陇右,从此此二镇的兵马也强大起来。王忠嗣见四镇实力都强大起来,于是上表玄宗,决定对吐蕃用兵,以彻底解除唐西部边患,玄宗慷慨应允。公元746年,王忠嗣集中优势兵力发动了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随之乘胜追击,在积石会战中将吐蕃残部全歼,并俘虏了八千名依附吐蕃的吐谷浑军。这次作战,吐蕃在青海、甘肃交界处设置的堡垒几乎被全部摧毁,死伤数万人,两个王子战死,重要战略盟友吐谷浑降唐。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带对唐朝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其对河西地带的威胁已基本解除。之后,王忠嗣又马不停蹄,千里奔驰,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并在此战中大胆提拔了当时还是青年将领的李光弼和郭子仪。大食慑于唐军军威,再不敢出兵。

从此,大唐军威威震八方,四海畏服。

何执政

然而,月满则亏,威震天下的大将军也不例外,何况朝中还有嫉贤妒能的右相在。

公元747年,唐玄宗下令,攻占吐蕃石堡城。王忠嗣上书反对,“石堡城地势险要,城防坚固,吐蕃守卫森严。要攻下石堡城,肯定要牺牲数万士兵的生命,对我们来说,得不偿失,不如见机行事,等敌人露出破绽再行动。”

这时,另一位唐将董延光极力主张攻取石堡,于是唐玄宗强令王忠嗣接应董延光出兵。对于这项任务,王忠嗣表现地十分消极敷衍。当时部将李光弼忍不住提醒他说,“您连重赏都不悬,谁肯为他卖命?到时候如果董延光失败了,肯定把罪责推到您身上”。

王忠嗣回答:“石堡城虽然重要,但得到它不足以制敌,失去它也没什么害处,我不忍心用数万人的生命换取自己的官职。即使因此获罪,我大不了被降职,再不济被外放当个小官罢了”。

果然,董延光攻占石堡城失利后,把脏水全部泼给了王忠嗣。与此同时,奸相李林甫也趁机落井下石,诬告王忠嗣有造反言论。玄宗勃然大怒,要求论罪处死。尽管在哥舒翰的求情下,玄宗网开一面,但王忠嗣还是被贬为地方太守,一年多以后暴病而亡。后世司马光对王忠嗣之死感慨万端:自古忠贤,善于谋划国事,可惜不能保全自己啊。

王忠嗣死后6年,安史之乱爆发。盛唐气象急转而下,再也未能恢复元气,同时导致了吐蕃崛起,阻挡陇右,最终导致西域的丢失。从这次失去西域以后的1000年间,中原王朝再也没有掌控过这片土地。还有王忠嗣的遗志得以继承,后期安定大唐的名将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都曾在其麾下耳濡目染,但是也无法挽回唐朝的颓势,苦苦挣扎之后,沦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陇右的丢失,也造成西夏崛起,新兴的中原王朝宋朝无力得到冷兵器时代的马来源,再加上北面强大的契丹,最终导致崖山倾覆,中原王朝都始终无力反抗草原上来蛮族。

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是,如果王忠嗣不被贬黜,安史之乱就很可能不会发生;如果王忠嗣不早折,而重新被启用,安史之乱终不过是一场闹剧而已,但盛唐的局面有可能长期延续下去,中原王朝也可以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