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的平价咖啡市场,便利店“接”得住吗?

打低价、大力度补贴的瑞幸咖啡因数据造假“折”了之后,平价咖啡市场谁来接盘?答案很大可能是:便利店。

清明假期,瑞幸咖啡在遭到一波疯狂挤兑之后,平价咖啡市场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小编了解到,在清明小长假复工后的两个工作日中,便利店咖啡销售出现了明显增长。

本土便利店便利蜂的数据显示,单日咖啡平均销量同比增长了21%。便利蜂表示,自复工以来,店内咖啡销量一直在走高,清明小长假后则出现了一波小高峰。部分便利蜂写字楼门店每天的咖啡销量约有200多杯。从单品来看,销量最高的大杯热拿铁,约占总销量的40%-50%。随着天气变暖,冰咖啡销量也有两位数的同比增长。


或许也感受到了咖啡销量上的变化,好邻居便利店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正在加紧做咖啡升级的计划,预计4月下旬开始启动。计划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增设售卖咖啡的门店;二是升级品质,缩短配送时间,保证所有原材料是2-3个月内的云南有机小粒咖啡豆;三是增加促销推广。

虽然瑞幸咖啡从一诞生就对标星巴克,但是业内一直都有观点认为,便利店才是瑞幸的真正对手。因为无论从门店选址、咖啡价格还是目标用户等方面来看,瑞幸咖啡与便利店似乎更在同一竞争线上。

便利蜂、7-Eleven 、全家等便利店近两年都在力推现磨咖啡销售。从售价来看,一杯便利店拿铁咖啡的售价平均为10-14元左右,这与瑞幸咖啡同类咖啡的售价较为接近。

如果你以为便利店咖啡平价卖,原料就不够好,那就错了。事实上,便利店咖啡虽然看起来不像咖啡店那样有专业的操作间,但基本会选用阿拉比卡咖啡豆、明治牛奶等优质原料,品质上不输瑞幸。

从消费场景来看,便利店现磨咖啡最初就在商务办公场景布局,这与瑞幸切入的场景重合。

事实上,便利店咖啡的消费人群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全家湃客咖啡的销量累计达到5000万杯,2019财年,该数据升级为1亿杯,销量是瑞幸咖啡的5倍、星巴克的近10倍。

随着消费升级以及近些年星巴克和瑞幸等国际咖啡巨头和本土咖啡品牌的持续扩张,中国人对现磨咖啡的认知已有明显提升。有了前期咖啡教育的铺垫,中国人对现磨咖啡的接受程度已经很高。

7-Eleven中国董事长内田慎治曾表示,过去十余年,7-Eleven曾经三次在中国市场推出过现磨咖啡,但前两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直到2018年再次推出时,才取得了成功,平均一家店铺一天能卖到100多杯。

看到了中国咖啡市场的潜力,便利店也都在加大对咖啡的布局。英敏特的一份报告也显示,超半数消费者习惯在便利店渠道购买现制咖啡,44%的消费者习惯在传统连锁咖啡店购买现制咖啡。在重度咖啡用户群体中,10%的消费者会在便利店购买过咖啡,在传统连锁咖啡店购买咖啡的仅有5%。

有业内专家认为,在口味、价格差不多,服务方式雷同的情况下,便利店咖啡在成本方面,要比部分专业咖啡更有优势。不过,两者虽有诸多类似之处,但仍然是两套不同的商业模式。对于咖啡店而言,咖啡是赖以生存的工具,在“专业”形象上更具有优势。而咖啡对于便利店而言,更多是作为一种引流工具或差异化经营手段。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便利店利用咖啡这一工具来吸引消费者。但是要想成功获取到瑞幸的客群,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有声音认为,伴随优惠券兑完、供应商断货等可预见的结果出现,由瑞幸引发的咖啡消费恐慌迟早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而便利店或将成为消费者转移的另一个咖啡阵地。

零售业专家胡春才认为,便利店咖啡要想争取到这部分消费者,首先要在品质上获得消费者认可,包括咖啡豆的选择、现场调制工艺等。此外,对于瑞幸已经培养起来的一部分网上消费客群,便利店需要开拓线上的销售,解决配送问题。

“便利店一般还是以到店消费者为主流。目前的便利店要做到为消费者做线上配送还比较难,成本肯定不合算。所以还需要借助美团、饿了么等线上平台,满足消费者即时消费的习惯。”胡春才说。

赵驰/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