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博物館副館長張海江:情繫磁山文化博物館無怨無悔獻“忠誠”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的字面含義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樣, 可以滋養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任何東西……。張海江,磁山文化研究員、磁山文化研究會會長,他不善言辭,勤勤懇懇,默默無聞,但卻做出了不菲的業績。

張海江,生長在農村,走在大街上,他是一個不被人注目極普通、極普通的人。他年紀輕輕雖然學藝有成,但並沒有西裝革履,頭上摸油的派頭;一開口,卻顯出文人儒雅、謙和的氣質。

張海天老師

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磁山文化遺址,在張海江的家鄉出土。也許是這裡地域文化的影響,他從小對書畫、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上小學時,老師常常把他的作文當作範文讀給同學們聽。圖畫作業更是非常出色,經常被推薦參加校內外的美術展覽,為以後的藝術創作孕育了濃厚的文化底蘊。

張海江平時就喜歡讀書,愛思索,每當聽說誰有藏書,便會登門拜讀。他更喜歡讀經史、讀哲學、讀美學,在博覽群書中認識自己,完善自己,把人格、風格與學養、功力有機地融為一體,積真力,養真氣,傳真情。

張海天在講解古文化

磁山文化,在國內外學術界、考古界具有較高的知名度,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研究、保護、開發磁山文化是每一位燕趙兒女的責任和義務。張海江對磁山文化有著炙熱的情和執著的愛,與磁山二街黨委書記申禮成經常一起探討、研究磁山文化,有時通宵達旦,每當有一個新的考古發現,一篇論文在國家級報刊登載時,他的臉上總會露出微笑,在華夏大地

磁山文化博物館從無到有、從形式到內容、到車水馬龍全國各地遊客都來參觀遊覽……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他,除了全程參與"磁山文化博物館"和"磁山文化遺址保護棚"的設計、沒日沒夜編寫布展大綱、全身心投入磁山博物館及其遺址保護棚建設,還擔負了磁山文化的宣傳和研究工作,為了把磁山文化宣傳出去,他補習考古專業知識、文學創作知識,把發現的有關磁山文化挖掘的材料進行文字編輯。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海江先後在《河北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文物報》、《中外學術交流》等數十家報紙和媒體創作發表了關於磁山文化的宣傳報道及論文百餘篇。多次進武安市文保所、邯鄲市委、市政府反映情況,跑國家文物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省文化廳、文物局等相關部門打報告,為挖掘磁山文化奔走相告,為磁山文化贏得國家、省、市各級領導和文物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不懈地努力。

張海江非常熱愛磁山文化,潛心研究磁山文化,在原有發現、研究的基礎上,以科學嚴謹的態度深入挖掘磁山文化新的內涵,出版了《中華文明源,磁山文化探索與發現》的研究一書,全國各地專家看了這本書都豎起大拇指稱讚張海江是武安市磁山文化有研究造詣的難得人才。

為擴大磁山文化的宣傳力度,展示華夏文明、打造武安品牌、光大邯鄲形象,在原磁山二街黨委書記申禮成支持下,從2007年初開始,張海江從採稿、組稿、編輯、排版做起,創辦了《磁山文化報》,已發行28期,《磁山文化報》已經遍佈祖國各地及海外港澳臺地區,同時借微信,微博,電臺,今日頭條,天天快報,手機百度,網易雲讀,搜狐,一點資訊等現代化網絡媒體,以不同形式宣傳和展示磁山文化悠久的歷史魅力。這種橫縱交叉全面覆蓋的宣傳收到很好的效果,使得中外考古專家始終關注磁山文化,旅遊愛好者等也從網絡媒體上了解了磁山文化、明白磁山文化。2019年國慶節期間每天參觀人數達達八、九百人,全國各地遊客絡繹不絕,各種宣傳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9年邯鄲市第四屆旅發大會期間,磁山文化博物館要提升改造,張海江參與設計,為參與布展的金大陸展覽公司提供詳實資料,撰寫三樓布展大綱,外圍廣場設計。由於布展大綱的撰寫時間緊、任務重,他到省穀子研究所、省農林科學院、省考古研究所、省圖書館等單位蒐集資料,回來細化整理精心編輯,加快展覽公司設計進度工作,反覆與專家溝通對接,又到省會找專家、學者修改達二十餘次終於完成布展大綱最終稿。磁山二街原黨委書記申禮成多次提出合理化意見,武安地方文化專家楊建華對大綱文字稿反覆修改,最終定稿。三層主展區面積470平米,該區域主要以粟黍文化為線索,使用文字解說、圖畫照片、影像資料、多媒體及繪畫等多種手段將粟源、粟種、粟作、粟食、粟魂、粟鄉——呈現給觀眾,反映磁山先民勤勞智慧、敢於創新的精神,揭示磁山粟黍文化對中國歷史、文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三樓傳承武安文化、突出亮點、創新定位,深挖磁山文化新的內涵,做活旅遊產業。緊扣旅發大會主題,綜合運用智慧化、藝術化、數字化、動態化等手段,把文物活起來。要做到讓磁山文化博物館"動起來"、"活起來",讓更多參觀者願意來、看得懂、喜愛看。建成全國高標準的"粟黍文化展館",不斷提升磁山博物館的知名度。最近,眾多外地遊客參觀了三樓,有的青少年兒童在"穀子種植"和"穀子收割大比拼"玩的開心,通過互動多媒體參與遊玩中學到很多知識。

2019年9月23日—25日,由河北省農林科學院主辦、武安市人民政府承辦的中國穀子文化與產業發展研討會在我市召開,本次研討會主題是"挖掘穀子文化,發揮地域優勢,壯大谷子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張海江受邀參加了這次研討會。結識了很多國內知名穀子專家、考古專家、農史專家,與他們情切相互交流,互加微信共同研討磁山文化。通過三天的會議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中國農業博物館曹幸穗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趙志軍研究員,南京農業大學何紅中教授等專家建立了友好親密關係。在大會期間他充分利用微信傳遞文件信息,張海江很早到會場報到,利用大會休息寶貴時間,讓以上專家教授在《關於建議將磁山文化歷史意義列入中小學教科書的倡議書》,武安市中國穀子文化發展研討會參會專家上聯名簽字,專家們也紛紛簽字表示支持。中國農業博物館曹幸穗研究員是《初中歷史》編寫審核者,在張海江感染下也要幫助呼籲讓磁山文化早日上教科書,對磁山文化寫進中小學教科書將起到推動作用。張海江在"忠誠"、"執著"、"樸實"中持續奮鬥,我們相信入編之時,指日可待!

張海江情繫磁山文化博物館,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奮鬥精神,腳踏實地的幹勁,要用平凡的人生,創造不平凡的事蹟。

他無怨無悔在"忠誠"中砥礪奮進,努力把磁山文化博物館各項工作做好,為武安文化發展助力!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貢獻力量!

張海江磁山文化科研成果彙總(部分)

1.2006年12月《中華文明源、磁山文化探索與發現》磁山文化論文集,武安市文化體育局出版。

2.2007年1月《磁山文化》報紙出版發行,期印刷1000份出版28期,磁山鎮人民政府主辦,武安市文化體育局主管。

3.201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北科學技術史》中第一篇原始科學技術知識萌芽(原始社會)中磁山文化的多個章節。

4.2014年第二屆磁山文化節叢書《萬千氣象》開篇,萬年磁山.中華文明源。

5.2016年釜山合符文化系列叢書之一《黃河古道與釜山文化》文化遺址篇磁山文化與黃河。

6.2014年4月古鄴文化與永不分梨酒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篇》《磁山.中國釀酒最早發源地》。

7.2005年7月11日《中國文化報》第3770期第6版《磁山——伏羲之都》。

8.2006年3月24日《華夏酒報》第1850期第15版《磁山,中國釀酒發源地》。

9.2006年10月13日《中國文物報》第1461期第4版《磁山,中國釀酒發源地》。

10.2006年9月22日《中國文物報》第1456期第4版《磁山,農曆最早發源地》。

11.2016年9月2日第2472期《中國文物報》第4版《磁山文化時期的村落和建築》。

12.2016年12月20日第2502期《中國文物報》第4版《磁山文化中的陶盂支架》。

13.2009年9月《東亞黍子起源時間延伸到一萬年前》《粟黍植硅體分析與磁山遺址農作物鑑定》發表於美國《公共科學館.綜合》(PLOSONE)和美國《國家科學院刊》(PNAS)。

14.2009年5月9日1520期《邯鄲日報》頭版《東亞旱作農業起源於10000年前,磁山遺址粟的發祥地,黍的起源地。

15.2012年12月8日第16284期《邯鄲日報》頭版《磁山文化再解讀》。

16.2008年3月24日第14874期《邯鄲日報》第2版《磁山文化時期村落和建築》。

17.2008年7月19日第14965期《邯鄲日報》第2版《磁山文化時期的手工業》。

18.2007年第1期《學術年報》中《磁山文化與中國曆法的形成》。

19.2007年第4期《學術年報》中《磁山文化—度量衡的誕生》。

20.2005年第3期《河北文化》中《磁山文化探秘——華夏第一糧倉》

21.2017年9月校本教材之《磁山文化》出版後被國家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收藏。

22.2017年第四期《中原旅遊》古韻邯鄲《走進磁山文化遺址,探尋中華文明之源》20頁大篇幅向中原地區12個地市宣傳推薦武安磁山文化

22.2017年10月10日,應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郝晉珉教授邀請,在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為廣大師生作了《磁山文化遺址——中國北方農耕文明探源》的學術報告,今年與石家莊學院歷史文化學院賈麗英院長取得聯繫,今年將在全國高等學院不同課時進行磁山文化授課。使磁山文化走進大學課堂,深入高等學府每個學子心靈。

23. 河北省計量監督檢測研究院參與建設度量衡文化展廳,其中開篇部分有遠古時期的磁山文化與中國度量衡的起源。近十餘年研究得出磁山文化與中國度量衡的起源有直接關係,先後在國內外權威學術報刊上發表,已經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認可。

24. 2018年參與編寫武安人大,武安文化學會編輯的《武安農耕文化》,開篇部分磁山文化部分有我編輯完成。

25、2018年11月30日-12月3日應邀出席在河北省會石家莊召開的"中國秦漢史暨石家莊區域文化學術研討會"與韓國、日本、香港國內外知名高校專家、教授等國內著名專家、學者100餘人進行了很好交流,對推動磁山文化對外宣傳有重大意義。作了《磁山文化遺址—中國北方農耕文明探源》的學術報告。摡述邯鄲文化的發展歷史和來龍去脈,解讀了武安的風土人情、文化樣式以及磁山文化遺址概況,並結合自己十四年來磁山文化的研究歷程,向與會專家分享了磁山文化研究的成果與感悟。與會專家進行了很好交流,並全文30餘頁大篇幅入編《中國秦漢史暨石家莊區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對弘揚宣傳磁山文化將起到推動作用。

26、2018年與中國社會學環境社會學專委會會長、河海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河海大學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陳阿紅教授、博導編撰完成中國高等教育教材《中國社會學》磁山文化部分的大篇幅編寫,二至三年出版發行。

百餘篇學術論文在《邯鄲人大》《邯鄲政協》《邯鄲決策》《邯鄲城市研究》《精神文明建設》《燕趙文化》《邯鄲文化》《武安文化》《中國文學》;澳門《華人報》《南方經濟時報》及百度、搜狐、網易、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天天快報、騰訊新聞等數十家網絡媒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