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家长的每一句话对孩子都有影响

01.孩子是父母的翻版

读友和我抱怨她的儿子表现不好,发来长长的留言描绘儿子的各种不是。问我是否能送到加拿大留学,说如果不能送出来,她真恨不得要弃养儿子。

我劝她,冷静,多反省。儿子是自己生的,遗传基因起很大作用。反省一下自己或者配偶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看看是继承了谁的什么特点。找到症结,有的放矢。此外,反省平时在家里说话的态度、内容。再说,自己的孩子自己都认为“搞不定”、“不想养”,送出来不是更荒废了吗?还能指望别人妙手回春地把孩子管好?

读友坚称,儿子的这些坏毛病都是自己学会的,她和丈夫肯定不是完人,但绝无这些不良习惯。我建议她,从早晨起床给自己录音,录下来自己说的每一句话。次日重听一遍。

过了几天,读友反馈,她找到一些可能的根源。

比如,儿子对她说话常常不耐烦,嫌她“总说不明白”、“你听懂了没有”、“没文化”。当她听到和丈夫的对话时,发现其实这些负面短语都是他说她的口头禅。丈夫是博士,和她学历背景悬殊,她内心有”高攀”之感。博士丈夫又素来恃才傲物,和谁说话都这是这个风格。平时听他说惯了,根本不觉得刺耳。没想到被儿子学来了。当儿子这样说她时,丈夫和她都认为儿子不礼貌、高傲、不懂事、没教养。可是没想到是跟着父亲学来的。

读友的这个例子非常典型。所谓“孩子的每一个缺点都来自父母”——这句话虽嫌夸张,但也基本属实——有的是天性遗传,有的是言传身教。尤其是后者,对孩子影响非常大。说话没规矩的家长教不出来有教养的孩子;不爱自己的父母,也别指望孩子爱自己;斤斤计较的人培养不出大方的下一代;诡诈的父母教不出真诚的子女。因此,通常来说,如果看一个家庭的孩子的表现,基本能判定父母的成色。

02.父母的限制决定孩子的未来

我们养育孩子时,都希望孩子将来能“成功”。然而,成功的定义却见仁见智。豪宅豪车是成功?母慈子孝是成功?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成功?扬名立万是成功?为社会多奉献是成功?答案千差万别。差别的背后是家长观念、修养、品性的差异。

父母的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对孩子未来人生“成功”的构想,更影响到对孩子言行的具体影响和引导。

最近接待了一位小留学生。陪读妈妈发现闺女学习不上心,带过来让我给做做思想工作。孩子很实诚,问什么说什么。我鼓励她好好学英语,不能满足及格、高中毕业、大学毕业,而是要切实掌握英语,这样将来留下来工作才能游刃有余。孩子回应我说:“阿姨,我不想留下来。我出来就是镀镀金,还是要回国发展。回国机会多,能赚大钱。”我很诧异。陪读妈妈解释说,孩子的父亲做生意,认为加拿大的生意都不是生意——赚得太少,不能像国内那样暴富。继续问孩子,“既然父亲做生意,那你比较熟悉国内的商业环境。”孩子淡定地说:“我懂。我在国内,晚上都没怎么见过我爸爸在家吃饭,他都忙着跟客户喝酒应酬。”陪读妈妈跟着抱怨说:“是啊,喝酒喝得肝都不好了。”孩子看了眼妈妈,淡定地说:“那又怎么样?我爸说,他能出去应酬说明是成功人士。只有那样才能赚大钱啊!”

讲真,我顿感无力。只能无奈地和陪读妈妈对望一眼。晚上发私信给那位妈妈,建议他们要注意对孩子思想观念的引导。陪读妈妈说,她不喜欢丈夫全身心扑在生意上,可是左右不了丈夫。他确实是累并快乐着,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能呼风唤雨。但是这位爸爸可能忽略了时下一些“必须的应酬”其实不仅不必须、甚至涉嫌贿赂违法。

当父母将不正常、不正确当做正常、正确,当父母的价值观扭曲后,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因为父母是“曾经沧海”后“不得不”做一些违心的事儿,做的时候一般还会有些底线、分寸,但孩子不谙世事,会以为就该如此。影响多了之后,孩子的观念很容易完全没有底线、分寸。

人生的大方向,如果父母都糊涂,怎能指导明白孩子呢?如我前几天在《从北大到网络,渣男女遍地是,如何保护子女长大后免受侵害?》所写,孩子的三观很大程度来源于父母的影响。

03.在孩子面前说话,一定要慎重!

圣诞节前,迪迪学校安排,同学间互相交换礼物。为了保证公平,学校建议每份礼物的价格要在15-20元之间。交换礼物那个早晨,迪迪提着一袋子包好的盒装巧克力去上学。放学时,只拿着一个空的礼品包装袋回来了。

交换回来的礼物呢?迪迪说:“收回来三个礼物,都是热量很高的糖果,会让我体重增长,我干脆没带回来。巧克力做的乐高,被班里同学当场瓜分了。一个是超大棒棒糖,正好有个同学的小弟弟跟着爸爸妈妈来看老师,我就送给了那个小弟弟。还有一份太妃糖,我放出来让大家随便拿。”说完后,迪迪又笑着补充说:“看着那个小弟弟拿着比他脸还大的棒棒糖,是挺可爱的。”表扬迪迪做得不错,迪迪接过话头说:“是的,我明白,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送给需要的人。”

这是我做得好的一次“在孩子面前说话要慎重”——尽管我有点觉得“太妃糖很好吃”的遗憾,可是还是谨慎地组织了语言,将自己的小遗憾打压下去,对孩子的分享给予肯定。

然而,我也有做得不好的时候。前几天晚上,正在做饭,某党派捐款电话又打来。已经多次请他们不要电话劝捐,可是两年来都没有劝退,经常有不同的人打来。迪迪接的电话,我随口说“告诉他们,我不在”。电话挂了之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应该当着孩子面说谎!!于是急忙和迪迪承认自己说谎不对,下次还要继续实话实说地请他们不要再打来电话。

平时,成年人难免会言不符实,尤其是在推托、客套时。说者和听者也都明白,就是这么一说,就是这么一听。最典型的,“哪天我们一起吃个饭,好好聊聊”;“这个周末有安排了,下次咱再约”;“这两天忙得脚打后脑勺,过阵子好好琢磨一下你这个事儿”,诸如此类。久经历练的成年人一般都明白说谎和托词的界限,可是孩子不懂。在孩子眼中,这些托词和实情不符。听多了,会让孩子容易养成说谎的毛病——当他们遇到一些“难办”的事,比如考试没考好、想多要零花钱、和朋友去玩儿父母不让玩儿的等等,可能就会“找个托词”。

上个月遇到的一个说谎的孩子便属于这样的情形。他处理“不利情况”时,都是借口找得太过度,而成了说谎。甚至于,他妈妈不让他和朋友逛街,他也不会直接和朋友说,而是“让我想想,找个什么理由和他说”。观察他的父母,妈妈说话时太委婉,很多托词。对儿子的那些不真实的借口,父母并不都觉得是“说谎”,反而还觉得有时候孩子很聪明、善于应对,他们只是不喜欢孩子在学习表现方面的托词——这类双重标准也会令孩子困惑,容易走偏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因此,父母一定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说话要斟酌、有选择,不能想说什么说什么。

斟酌不是虚伪,而是父母对自己言行的深入思考和不断修正。只有父母明白是非,才能给孩子以正向指导;父母有愿景,孩子才会有理想;父母不断进步,努力前行,才能给孩子带好头。

注:本文图片由袁宇澄先生提供。感谢!

好文章怎能独享?

转发是最大的支持~~

辛上邪博士,加拿大华裔公民协会联合创始人,弃商从文后定居温哥华专职写作。关注教育、认知成长。举办多场线下、线上分享讲座,在喜马拉雅开设同名专辑,并在知识星球开办写作小组、教育及移民经验分享课程。已出版多部著作、译作。

留学、移民已经成为一个趋势

你对这个趋势又有多少了解?

多少误解?

与其坐而论道,

不如来听辛上邪的亲身经历、体会。

吸纳成功经验,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