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参与、立场多变、势力庞大:北宋台鉴参与党争的特色

北宋政治生态及其运作方式较之汉唐有不少新的变化,其中颇值得关注的,一是党争之风的泛滥,二是台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制衡机制的调整。

北宋台谏制度主要由御史台和谏院构成,台谏制度在北宋时期有很大的发展,在北宋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北宋时期党争风气盛行,台谏也逐渐与党争产生联系,台谏参与党争对北宋的政治风气、政治生态和台谏制度等方面都带来了重要影响。

今天就带大家看一看北宋时台鉴掺和进党争中,都有哪些特色之处。

一、台谏参与党争的方式具有公开性。

台谏参与党争的方式与其他官僚部门的官员相比具有公开性,这是因为台谏主要是利用制度赋予的监察职能和司法职能参与党争,为其参与党争提供了合理性,因而其参与党争的方式具有公开性

台谏一方面利用监察职能排击异党,另一方面利用司法职能制造党狱。庆历年间,御史中丞王拱辰命御史台属官鱼周询、刘元瑜等人弹劾苏舜钦用所卖进奏院的废纸钱召妓宴饮便是利用监察职能打击政敌的典型案件。元丰八年(1085)十二月,侍御史刘挚弹劾蔡确与章惇结党:

“蔡确无大臣进退之节,与章惇固结朋党。自陛下进用司马光、吕公著以来,意不以为便。今中外以谓确与惇不罢,则善良无由自立,天下终不得被仁厚之泽。”

在刘挚等台谏的多次奏劾下,蔡确最终被罢相贬官。绍圣二年(1095)三月,林希权礼部尚书监察御史常安民遂弹劾林希为章惇之党人和谋客,因此章惇与其党“日毁短安民于上前,谓安民力主元祐,意欲为范祖禹等营解”。同年九月,监察御史常安民又弹劾蔡京:

“奸足以惑众,辨足以饰非,巧足以移夺人主之视听,力足以颠倒天下之是非。内结中官,外连台谏。今在朝之臣,京党过半。陛下若不早觉悟逐去之,他日援引群奸,布满中外,变移是非,阴夺人主之权。羽翼已成,就欲去之,嗟无及矣!”

此为御史利用监察职能对大臣的朋党行为进行弹劾。

元祐元年(1086),洛党的御史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左司谏朱光庭等台谏官为了打击蜀党,遂弹劾蜀党领袖苏轼主持的学士院馆职考试的策题语涉非议宋仁宗和神宗。元祐三年(1088)五月,谏议大夫王规弹劾胡宗愈自从任御史中丞,“论事建言多出私意”,且与苏轼、孔文仲

“各以亲旧相为比周,力排不附者,而深结同于己者”,反对除胡宗愈为尚书右丞。十月,右正言刘安世也上疏奏劾胡宗愈是吕公著姻家,因此得以除御史中丞,“及宗愈初除尚书右丞,除其朋党之外,无一人以为可者”,请求废去胡宗愈尚书右丞一职。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刘挚罢相麻制过门下,给事中朱光庭言:“挚有功大臣,不当无名而去。言者若指臣为朋党,愿并被逐不辞”,果然被御史中丞郑雍弹劾“朱光庭朋党,乞正其罪”,殿中侍御史杨畏又言:“挚多朋党,必相救援,愿一切勿听”,于是朱光庭与刘挚相继被罢。

以上皆是台谏通过发挥监察职能参与党争的例证,不难看出其参与过程是完全公开的。虽然弹劾的理由大多冠冕堂皇,但参与的途径是透明的、公开的。此外,御史台也充分利用其司法职能公开地参与党争、制造党狱。

二、台谏在参与党争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股重要势力。

纵观北宋时期台谏参与的朋党之争,不难看出,从参与党争的人数来看,台谏并不是党争的主体,但是从台谏参与党争的程度和影响来看,台谏实际上逐渐成为了实质性的主体。由此可以看出,台谏在参与党争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股重要势力。

1、“景祐党争”时期,台谏只是小范围地参与党争,但正是由于身为台谏的韩渎公开地上疏弹劾范仲淹等人结党,从而导致范仲淹、吕夷简之间因个人恩怨引起的政治斗争恶化为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朋党之争。

2、“庆历党争”时期,由于保守派的王、章党中的台谏炮制了“进奏院狱案”,首次利用文字狱的形式打击政敌异党,给改革派以沉重打击,最终导致庆历新政破产。不难看出,台谏在“庆历党争”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新法之争”中,变法派和反变法派中皆有一定数量的台谏官。双方的台谏官充分利用监察职能弹击政敌、发挥司法职能制造党狱,积极而全面地参与到党争之中,使“新法之争”牵涉甚广,直接影响了北宋后期的朋党之争。

北宋后期的台谏势力几乎贯穿于党争过程的始终。台谏在哲宗时期的“新旧党争”和“崇宁党禁”中的活动,与北宋中期相比更加广泛和全面,利用文字狱打击异党的党争现象也愈加频繁。

台谏逐渐沦为了执政大臣之私人官职,将北宋的党争推向了恶性发展的局面,极大地破坏了北宋的政治生态

通过上述考察和分析,可以看出从台谏参与党争的数量上来看,虽然参与党争的台谏数量呈现出增长趋势,但是台谏本身并未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派别。台谏只是在参与党争的过程中,成为了某一政治集团的成员,所以台谏并非党争的主体。从台谏参与党争的程度和影响来看,台谏参与党争的程度逐渐加深,从小范围地涉入党争到全面参与党争,台谏参与党争的活动日益频繁,由此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三、台谏在党争中的派系倾向具有多变性。

台谏作为中央监察官员,本应担负起监督纠劾文武百官的职责,但是在北宋党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台谏不得不权衡利弊,选择趋附于某一朋党。当台谏面对可能会危及自身利益的局面时,则极有可能会临阵倒戈,倒向另一政治派别,这充分说明台谏在党争中的派系倾向具有多变性。

如“庆历党争”时期,在新政施行初期,台谏官员基本支持改革派。随后,在愈发激烈的党争过程中,宋仁宗开始怀疑改革派,部分台谏官则见风使舵,转而攻击改革派。

同样的现象在“新法之争”和“新旧党争”中也时常出现,台谏在不同政治派别中游离已然成为常态。尤其是在北宋后期,台谏完全沦为党争的工具之后,丧失了独立言事权,其政治立场不再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转而完全为个人利益所左右。维护个人利益成为台谏参与党争的驱动力,台谏在党争中的派系倾向则随着其个人利益的变化而变化。

结语:

经由上面的分析,可知由于台谏监察职能和司法职能的发挥,其显著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台谏参与党争的方式具有公开性;二是台谏在参与党争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股重要势力;三是台谏在党争中的派系倾向具有多变性。

宋朝是党争很厉害的朝代,台鉴作为检察和司法官,积极参与党争,称为某一党的喉舌,极力攻击对立党。可以说,台鉴也是宋朝朋党之争这塘浑水的搅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