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明朝“甲申之變”時50位殉國英烈名單:其中包含17位文進士

“甲申之變”發生於崇禎十七年二月初十(1644年3月18日
)前後,是明朝滅亡的一個顯著標志,因此年(崇禎十七年)為甲申年,故稱作“甲申之變”。當是時也,李自成率領的100餘萬“大順”政權農民起義軍正猛攻明朝京師北京城,而京師守衛力量不足、人心渙散且瘟疫橫行,在京城即將或已經被攻破之際,自感社稷傾覆、山河無望的士人、武將、宦官、烈婦以及平民百姓們,紛紛殉國自盡,展現出可歌可泣的偉大愛國主義情懷,這既是對氣節人格的一種堅決維護,同時也是一個時代正式落幕的慷慨悲歌!本文共收錄“甲申之變”前後共50位殉國英烈,這其中既有高官厚祿的文臣武將,亦不乏卑微無名的小吏小宦,而以新樂侯劉文炳、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華以及統領京營將軍賀珍等三人身份最為顯赫,分別代表勳貴、文臣與武將殉國英烈中品階最高的人物。這些殉國英烈中,往往是全家闔門自盡殉國;而以往不為士人們所重視的女子,卻在此次變故中變得比某些男子更為堅毅決絕,以死明志,相比宣府總兵王承胤、內閣首輔李建泰以及襄城伯李國偵之流所作的無恥行徑,難免不引人深思。注:因駙馬都尉鞏永固是否殉國目前史學界說法不一,故本文暫不收錄。

明末“甲申之難”50位殉國英烈名單圖

明末“甲申之難”50位殉國英烈名單:衛時春、劉文炳、劉文耀、張慶臻、王國興、周鳳翔、劉理順、馬世奇、汪偉、李邦華、施邦曜、凌義渠、王家彥、孟兆祥、吳麟徵、申佳胤、吳甘來、王章、除良謨、許直、成德、金鉉、於騰蛟、趙撰、姚成、馬象、滕之所、阮文貴、宋天顯、楊元、陳自達、毛維張、張應選、賀珍、徐文樸、李若璉、高文采、任之華、王忠、楊崇、劉繼祖、吳汝徵、褚憲章、範箴、高明時、李忠、姜應魁、李二哥、徐錫胤妻朱氏、王世德妻魏氏。

1644年3月份——明朝滅亡之初、李自成入居北京時全國形勢圖:天下三分,大清居北,大順居中,南明居南,而以南明版圖最廣、兵力最多且經濟最為發達。

1.宣武伯衛時春,字宇和,南直隸華亭人(上海松江),投井而亡。

2.新樂侯劉文炳(妻為皇親),字洪筠,南直隸海州人(江蘇連雲港),自縊而死。

3.左都督劉文耀(劉文炳弟),字不詳,南直隸海州人(江蘇連雲港),投井而亡。

4.惠安伯張慶臻,字鳳華,河南永城人(河南商丘),自焚而死。

5.新城侯王國興,字不詳,出生地不詳,自焚而死。

6.詹事府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周鳳翔(戊辰進士),字巢軒,浙江山陰人(浙江紹興),自縊而死。

7.右春坊右諭德劉理順(甲戌狀元),字湛陸,河南杞縣人(河南開封),自縊而死。

8.左春坊庶子馬世奇(辛未進士),字素修,南直隸無錫人(江蘇無錫),自縊而死。

9.翰林院檢討汪偉(戊辰進士),字長源,南直隸休寧人(安徽黃山),自縊而死。

10.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華(甲辰進士),字懋明,江西吉水人(江西吉安),服毒自盡。

11.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己未進士),字四明,浙江餘杭人(浙江杭州),自縊而死。

12.大理寺正卿凌義渠(乙丑進士),字茗河,浙江烏程人(浙江湖州),自縊而死。

13.協理京營戎政兵部右侍郎王家彥(壬戌進士),字曾五,福建人,自縊而死。

14.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壬戌進士),字肖形,山西澤州人(山西晉城),戰鬥身亡。

15.太常寺少卿吳麟徵(壬戌進士),字磊齋,浙江海鹽人(浙江嘉興),自縊而死。

16.大僕寺寺丞申佳胤(辛未進士),字素園,北直隸永平人(河北唐山或河北秦皇島),自縊而死。

17.戶科給事中吳甘來(戊辰進士),字和受,號萃庵,江西新昌人(江西宜春),自縊而死。

18.河南道監察御史王章(戊辰進士),字芳州,南直隸武進人(江蘇常州),不屈而死。

19.四川道監察御史除良謨(辛未進士),字賓日,浙江鄞縣人(浙江寧波),自勒而亡。

20.吏部考功司員外郎許直(甲戌進士),字若魯,南直隸如皋人(江蘇南通),自縊而死。

21.兵部武庫司郎中成德(辛未進士),字玄察,山西霍州人(山西臨汾),自縊而死。

22.兵部車駕司主事金鉉(戊辰進士),字伯玉,南直隸武進人(江蘇常州),投河自盡。

23.光祿寺署丞於騰蛟,字不詳,順天人(北京),自縊而死。

24.御史趙撰,字不詳,出生地不詳,不屈而死。

25.副兵馬司馬姚成,字不詳,浙江餘姚人(浙江寧波),自縊而死。

26.原濮州知州馬象,順天人(北京),自縊而死。

27.中書舍人滕之所,投河自盡。

28.中書舍人阮文貴,投河自盡。

39.中書舍人宋天顯,自縊而死。

31.順天府府知事陳自達,自縊而死。

32.陽和衛經歷毛維張,不屈而死。

33.內閣行走帶經歷俸張應選,字虞賓,宛平人(北京豐臺),自縊而死。

34.統領京營將軍賀珍,戰鬥身亡。

35.千總徐文樸,戰鬥身亡。

36.錦衣衛南堂指揮同知李若璉(戊辰武進士),字某山,山東人,自縊而死。

37.錦衣衛街道坊掌刑千戶高文采,字不詳,宛平人(北京豐臺),自縊而死。

38.原昌平守禦任之華(丙戌武進士),字中華,順天大興人(北京大興),自縊而死。

39.百戶王忠,自縊而死。

40.彰武伯楊崇,自縊而死。

41.左都督劉繼祖,投井身亡。

42.恭順侯勳衛吳汝徵,自縊而死。

43.西直門提督褚憲章,戰鬥身亡。

44.布衣範箴,絕食而亡。

45.司禮監太監高明時,自焚而死。

46.牧馬所千戶李忠,自焚而死。

47.五軍營中軍姜應魁,自縊而死。

48.五軍營選鋒楊二哥,自縊而死。

49.永康侯徐錫胤妻朱氏,自焚而死。

50.錦衣衛官王世德妻魏氏,投井身亡。

這50位殉國英烈中,有19位文武進士,其中文進士17位、武進士2位,佔了殉國英烈人數的近2/5,可見文人們亦不乏正直剛烈的愛國人士。有13位殉國英烈來自於如今的“江浙滬”地區,“江浙滬”在明清時期是科舉大省、文人勝地,但同時也是英傑輩出、名臣昭昭之所,南明的愛國名臣、民族英雄張煌言、張名振也是來自於江浙地區。南明在初時是形勢一片大好,可惜內部黨爭不斷、武將驕橫,閹黨與東林黨爭執不休,江北四營諸將互相爭功,南明軍閥左良玉擁兵自重還起兵造反;外部戰略決策失誤、與虎謀皮,對新興的滿清心存僥倖卻對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咬牙切齒。這一系列因素導致了南明“弘光朝”政權猶如曇花一現,僅1年的時間就被清朝滅亡,隨之灰飛煙滅。

崇禎皇帝因不願被李自成俘虜而於1644年3月18日於皇宮內的煤山自縊圖

李自成農民起義軍1644年5月因不敵清軍而從北京敗退後的全國局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