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薩之戰清朝勝利,戰後清朝為何退讓領土給沙俄?有個致命原因

雅克薩之戰是清朝反擊沙俄入侵的一次自衛戰爭,此戰規模雖小,但影響甚大。雅克薩之戰後,中俄兩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兩國之間領土糾紛問題也暫時告一段落。

眾所周知,雅克薩之戰以清朝的勝利而結束,不過,在最後簽訂《尼布楚條約》的時候,清朝方面卻吃了大虧。清朝以丟失部分領土的條約換取了北方邊界的穩固,而沙俄也因為獲取部分領土而暫時停止了擴張的腳步。清俄邊界之爭以清朝的勝利而結束,那為什麼戰後清朝還要退讓一部分領土給予俄國,這其中又有哪些原因呢?

《尼布楚條約》簽訂前,中俄兩國曾經在邊界地區兩次交火,一次是在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另一次是在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這兩次邊界衝突都是在同一地區,也就是雅克薩城。

1685年,沙俄將領托爾布津率領不足五百人的沙俄士兵和商人據佔了我國的雅克薩城,他們在當地圈地建城,並妄圖長久割佔此地。同年,托爾布津還率領沙俄士兵劫掠我黑龍江沿岸百姓民宅,並引起了清朝當地政府的警覺。

沙俄軍隊咄咄逼人,康熙帝自然不會坐視不理。康熙二十四年,康熙帝調集三千清軍親征俄軍,當時擔任清軍前線總指揮的是彭春將軍,此人驍勇善戰,清軍在他的領導下,一舉搗毀了雅克薩成,托爾布津眼見據守無望,只好率領守軍投降。

第一次雅克薩之戰以清軍的勝利而結束,康熙帝為了表現大清帝國的大度,於是在同年便釋放了所有的沙俄士兵。本以為經過此次衝突,沙皇俄國會有所收斂,不想在清軍撤走後,沙俄又調集兵馬侵佔了雅克薩城,於是,康熙帝再度親征,清軍與沙皇哥薩克騎兵再次激戰於雅克薩城。

第二次雅克薩之戰依然以清軍的勝利而結束,這一次,清軍不僅擊斃了俄軍的前線指揮托爾布津,而且還完全佔據了雅克薩地區。第二次雅克薩城之戰後,沙皇俄國主動求和,於是,便有了隨後《尼布楚條約》的簽訂。

中俄《尼布楚條約》,沙皇俄國實際上撿了便宜,清朝政府不僅放棄了雅克薩城,而且還將外興安嶺以北的林木地區讓於俄國,因為該條約的簽訂,中俄兩國後期也維持了長達上百年的邊界和平。

康熙帝之所以放棄部分領土,並非是清朝政府的軟弱無能。在雅克薩之戰爆發時,清朝實際上並未統一全國。當時,清政府剛剛結束了平定三藩的戰亂,而臺灣、蒙西,實際上也未完全歸附中華。雅克薩之戰發生時,臺灣的鄭氏集團也在垂垂欲動,而準噶爾的噶爾丹也有謀奪中原的野心,在這樣的背景下,康熙帝在面對俄國時,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讓步。

康熙帝為了北部邊疆的穩固,只能暫時答應了俄國的要求,唯有如此,康熙帝才能騰出手來對付國內的其它割據勢力。

康熙帝以割讓少量領土來換取北方的和平,這並非是喪權辱國的體現,恰恰相反,這是非常明智的。雅克薩之戰實際上已經消磨了沙俄的銳氣,此戰後,沙皇俄國也不敢輕易挑戰清朝。有了北部邊界的安穩,康熙大帝也就有了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對付國內的反動集團。雅克薩之戰沒過多久,康熙大帝就西征噶爾丹,經過此役,清朝也基本奠定了自己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