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教您怎样做人:刚与柔的奥妙,内与外的智慧

虽说这片儿演到中间就开始拖沓,年轻演员们就开始演技发飘,但有演技出众的配角儿镇场,尤其如右相同郭将军的对手戏、何监的独白、崔器的战死、曹破延的悲情等等,却也能不断看下去。

何监的傻儿子不再咬下嘴唇装傻,在自家的旧居同扮演周一围的龙波(您没看错,是龙波在扮演周一围,不是周一围扮演龙波)有一番对话。自小跟随何监(贺知章)的他,装了几十年的傻子,说了这么一番如何做人的道理,其实听来讽刺,那个镜头里面,包括六世高门的小鲜肉李司丞在内,没有一个真正会做人的,拿他这四句精彩的做人箴言来套,真是颇可玩味。

咱们也来对照一下自己,看看是否符合这大唐的做人四标准。

这四句话,主要说的是刚与柔,外与内,各种分类组合,一语道破不同人的命运境遇。当然不可一概而论,毕竟有高人可以超脱于一般标准之上,我等凡夫俗子,却还是可以品一品的。

第一句:外柔内柔人辱之

这社会就是这样,对于懦弱的人,不会心慈手软,平时觉不出来,那是没到一定份儿上。如果您内心虚弱,不让他们发现还好,若是外在也软,唯唯诺诺,战战兢兢,就算是生在帝王家,贵为真龙天子,当朝宰相,照样逃不脱被欺辱轻慢,被胁迫左右,甚至被杀身死的命运。这些跟地位和环境无关,只跟丛林法则有关。所以就有人琢磨了,天生懦弱,为了自保,也要表现的“外强中干”一点,外表很坚强,即使内心很脆弱,也总能糊弄不少人。这样的人很是不少,典型的如汉奸、家奴、酷吏、恶官,大都只是外在凶横,其实并无可以支撑内心的东西,一个空腔子罢了。但就是这样的空壳,却颇能横行人间做些事情,到底是谁的虚弱内心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呢?其实是不言自明的。

第二句:外刚内刚人毁之

这样的人不多,尤其在中国,因为国人就讲究个分寸余地,不给别人留活路,不给自己留后路,这样的人,不当权且无钱则还好,如若有钱或有势,则周围的人就大不好过了。海瑞就是一个例子,这位海青天自号刚锋,真真是外刚内也刚,且锋芒毕露,颇有道德洁癖,身在官场又最痛恨官场,身为高官又最鄙视高官,您说周围的人能有好吗?跟严嵩父子死磕到底,抬棺进谏又把皇帝老儿气个半死,从死牢放出来又去南京折磨那帮爷,甚至搞起了“土地改革”,实在是让人死的心都有。但虽有青天之名,却实在是难以遂大志,甚至难以成小事,别说那帮老官僚,就是普通官员属吏,对这位海爷也是消极对待,敬而远之。真真是茕茕孑立,英雄气短啊。

第三句:外刚内柔人轻之

刚才提到过这类人,说客气了是外刚内柔,说不好听了是外强中干。普通人外刚内柔,根本蒙不了任何人,也就能骗骗自己个儿,到了关键时刻,连自己都骗不了,能不被低看吗?至于那种外强中干的,就更是被人轻视,往往被视为恶犬,臭狗屎,下场都不太好。还有些人,身居一定位置,往往端着,架子摆得很足,其实内心发虚,到关键时刻就耷拉肩膀,平时是狮子,到考验来临,就成了狮子狗,怎能服众?当然,如果是普通人,外刚内柔没什么不对,不然岂不要被人踩死?而且,在善良的人中间,有一颗软心肠,外在是刚是柔,其实都很好。但如果出来混世,就难了。

第四句:唯有外柔内刚方成大器

这要求就高了,内刚已是不易,还要做到外柔,难上加难。尤其内心强大的人,有着理想追求的人,都是超脱了名利甚至生死的,起码很坚强吧,那气场都掩盖不住的强大,您让他们外柔?我看得练才行。练?练是练不来滴,得修,我说的是修身养性,没这个修身的功夫,很难做到外刚内柔。什么样的人外刚内柔?您比如周总理,身处乱世,可锄奸,可起义,闹革命那是一把好手,但侠骨柔肠,出身书香门第,待人彬彬有礼,而且同邓大姐举案齐眉,琴瑟和弦。后来到了共和国时期,又身居枢要,同时执掌外交,合纵连横,外交内政,没有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没有舍我其谁的气概,能行吗?到了国家内外交困的特殊时期,苦撑危局,殚精竭虑,直到油尽灯枯,依然不改初衷,这样的外刚内柔,真真是伟丈夫、真君子。

可这样的人,太少了,这样的官,太罕有了。

所以,诸公看到此,是否也如在下,浩叹一声,无可奈何呢?四类人,其实你我就在其中,也就在你我之中,都是平凡人物,慢慢修炼吧,首先做个问心无愧的好人,再谈刚柔并济,再说内外兼修,也许才是正道。

人间正道是沧桑,那就在这沧海桑田中扮演一粒米、一滴水、一点尘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