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基層監督的未來式:後陳經驗新提煉

武義縣後陳村是一個特別的地方,2004年我國第一個村務監督委員會在此成立,實現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村務監督制度。全村380戶、1065位村民15年來一直保持著零上訪記錄。後陳村從原來頻頻發生村務問題到如今的生活平和,是由多方推動和努力換來的。後陳村設立的村監委會機構由村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經村民代表會議授權實施監督,並對村民代表會議負責,形成了分權制衡、以制度規制約束權利和實施全程性村務監督三個特點。村務監督委員會作為村務監督的重要機構,在規範村組幹部行為、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曾經的“治村之計”成了“治國之策”,村務監督委員會的實施開啟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新篇章。要想更全面更公平的推進該項制度,必須解決村務監督委員現存的問題。首先,村務監督委員會定位還十分模糊,制度設計存在遊離不定,造成部門間協調不夠,各自為政,村務監督碎片化局面;其次,村務監督委會監督的針對性不足,忽略了村務監督的特殊性和差異性,村海量村務監督和基層治理的有效性,不同類型的村莊面臨的村務及其管理有所不同,需採取不同的監督方式;第三,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的專業能力不強,村務管理是一個複雜的工作體系,部分民主選舉產生的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難以完全勝任或因缺乏相應專業知識與技能而無力開展針對性的村務監督。



面對以上突出問題,杭州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盧福營教授等通過專項調研,進一步總結和提升了“後陳經驗”,對村務監督委員會精準有效監督提出幾點建議:


1.推進村務監督委員會的

精準定位和村務監督的有效整合


2017 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於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提出了基層黨建引領、政府主導、群眾自治組織為基礎、社會力量協同的社區多元共治新要求,結合當前農村基層治理的客觀實際,建議:(1)將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明確定位於村務,而不是村幹部。既要對從事村務管理的村幹部加強監督,又要把其他村務管理參與者納入監督對象範圍,凡參與村務運行過程的所有人員均在村務監督委員會的監督之列。 (2)實行村務監督委員會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以清單方式明確定義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權力與責任,精準定位村務監督委員會的角色與功能。(3)建構村務監督的多元聯動機制。首先,將現有的村務監督委員會、合作社監事會、黨支委紀檢委員等村級監督力量整合成一個統一的村務監督機構,實現村莊內部監督力量的整合。其次,探索與創新村莊內外監督力量的多方式聯動機制。



2.實施差異化村務監督


建議在堅持村務監督基本原則一致性的基礎上實行分類指導,建構差異性村務監督機制。藉助差異化監督,提升村務監督 的精準度。最為重要的是:(1)根據不同時期不同類型村莊村務管理的重點與特點,以及村民關注的焦點,實行分村監督制度。武義縣有關部門擬對 258 個村進行分類,並根據不同類型村莊選 配“管家型”、“經理型”、“孃舅型”、“監理型”村務監督委員會,精準實施村務監督提效工程。(2)根據村務事項的差別及其特殊要求,實行分事監督制度。針對不同類型村務制定標準化的監督流程與方法,推動村務監督的精準化。目前,以武義縣為樣本的村務監督省級標準已經立項,有關部門正在制定相關規範。村務監督標準應充分考慮農村社會的多樣性和村務管理的複雜性,以 “最多跑一次”改革精神為指導,建構標準、簡約的村務監督流程,既方便監督者的監督,又能夠提高村務監督的有效性。



3.提升村務監督委員會的專業化能力


監督者的專業化能力是制約村務監督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為解決當前村務監督委員會專業化能力不足的問題,建議:(1)開展村務監督的專業培訓。根據村務監督的不同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對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進行針對性的專業培訓,提高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的專業監督知識與技能。(2)實施村務監督的專業指導。可以按鄉鎮或縣市區為單位,根據不同村務事項的監督需求,組建多樣化、專業化的村務監督專業指導小組,對各村村務監督委員會的監督工作實行專業性巡查和指導。(3)吸納和發揮專業人才的監督作用。在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力不從心、無能為力的情況下,通過不同方式吸納村內外的專業人才指導和參與村 務監督活動。(4)實行委託監督。對於一些專業性強的村務,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委託專業機構實施專業性的村務監督。(5)逐步推行“智能+村務監督”。藉助大數據、互聯網、智能技術等新科技成果,實現村務監督的智能化,助力村務監督的專業化、精準化、有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