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疼≠肩周炎

审核: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海彬教授

文章所属:王海彬教授团队,转发请标明出处。

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是肩关节疾病患者来院就诊的常见原因,其中约60%的患者最终被证实为肩袖损伤。但由于肩袖损伤的诊断较复杂,往往很难及时诊断。目前肩袖损伤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肩关节特殊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等做出诊断。今天就为大家讲解部分相关内容!



肩关节重点解剖:

1个盂唇2个关节:盂肱关节、肩锁关节;4个滑囊:肩峰下滑囊、三角肌下滑囊、喙突下滑囊、肩胛下滑囊;6块肌肉: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大圆肌、三角肌。


肩袖损伤的病因:

肩袖损伤由Smith(1834年)发现并命名,指组成肩袖的这些肌腱的损伤。肩袖损伤的病因主要包括急性外伤、慢性卡压等。大多数肩袖撕裂是一个进行性的机械磨损的过程,先引起肌腱的退变及纤维化,然后肩袖滑膜的表面部分性撕裂,最后导致肩袖全层的撕裂;少数患者由急性外伤所致。

肩关节撞击综合症是肩袖损伤的最常见的类型,即肩峰弓对冈上肌腱的一个慢性撞击,而这种撞击可以因喙肩弓与肩袖之间的间隙狭窄或内容物体积增大等,如肩峰或喙突形态的变异、喙肩韧带的增厚、肩锁关节的退变等导致的间隙狭窄;肩袖损伤后的出血水肿、滑囊炎症所致的肿大、喙肱韧带增厚和肱二头肌长头腱脱位等引发的内容物的体积增大。

乏血管区:Codman提出了"乏血管区"的概念,即距肱骨大结界上方约1cm处缺乏血管供应,是形成肩袖撕裂的主要原因。有人通过对经手术证实为冈上肌腱损伤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其中大部分损伤均发生于这一区域。

因此,肩袖损伤是由于乏血管区的退变、撞击症、急性外伤以及应力集中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肩袖损伤的病理生理:

肩袖病变主要包括肌腱炎伴/不伴有钙化的退行性改变以及肌腱撕裂、挫伤、出血等,大部分是磨损改变或者肌腱退变,小部分的肩袖撕裂为急性外伤。肩袖病变分期:

Ⅰ期:主要表现为肩袖尤其是冈上肌腱的水肿和出血,在年龄小于25岁的有症状患者中较为典型;

Ⅱ期:炎症继续发展,更多的纤维组织形成,即纤维变性和肌腱炎,25~40岁患者多见;

Ⅲ期:部分或完全性肩袖撕裂,主要是40岁以上患者。


肩袖完全撕裂后,进一步导致严重的肩袖关节的病变。镜下病理主要表现为肱骨头以及关节盂的接触面的软骨剥落,软骨下的骨硬化,其余关节的软骨萎缩,肱骨头发生骨质疏松,骨内的血管增生,并出现肱骨头软骨下的骨塌陷等。

肌腱钙化:是肩袖损伤较常见的征象之一,它可以发生在肩袖的任何一个部位,其中约90%发生在冈上肌腱。当肌腱发生退变后,导致钙质沉积,当钙化物增大,会引起肩峰下滑囊出现炎性反应,呈急性发病时,形成钙化性肌腱炎


肩袖损伤临床表现:

肩袖损伤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颈肩部的疼痛和肩关节活动无力,其中最典型的是颈肩部夜间疼痛以及"过顶位"活动疼痛(即患肢高举过自己头顶),患者十分痛苦,无法患侧卧位,严重影响睡眠。


治疗:临床应根据肩袖撕裂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方法,主要为非手术综合治疗和手术治疗:

适应症:疼痛但无力弱者;病程小于1年。

非手术综合治疗相当重要,尤其是早期单纯肩袖挫伤,经4~6周保守治疗,组织肿胀即可消退,有利于后续手术操作。适用于Neer I 期,特别是伤后少于3 个月,肩袖部分撕裂、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完全撕裂和老年患者,或所有怀疑有肩袖损伤的老年患者或者活动量小的患者在病程早期应采用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方法包括:休息、非激素类抗炎药物应用、镇痛、止血、脱水、活血化淤等药物治疗、钙化沉淀物抽吸,同时配合局部痛点封闭、理疗,并于患肩外展、前屈、外旋位予石膏或外展架固定3~4 周,随后进行各种有利恢复肌肉力量练习及综合康复方法,多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但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一旦确诊肩袖损后,应尽早行手术治疗,因为随着病程的延长,肩袖损伤的程度加重(部分损伤变为全层损伤),损伤的尺寸大小会增加,且肌腱发生退变(脂肪变性)、肌腱质量下降(脂肪浸润)影响术后肩袖愈合。

若非手术综合治疗4~6 周仍不能基本恢复肩关节的外展活动,或50岁以下急性损伤病例伴肩关节外旋、外展、主动上举受限,影像学证实肩袖破裂者,尽早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完全性肩袖撕裂和非手术治疗不满意的肩袖部分撕裂者。对肩袖完全撕裂者手术方法应选择原肌腱附着区域肌腱- 骨重新固定,用不可吸收缝线牢固缝合;对肩袖部分撕裂者,手术宜行断裂部位吻合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