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的興衰與鄭莊公的雄才大略

鄭國的先祖是周武王。武王生子周成王誦,成王生子周康王釗,康王生子周昭王瑕,昭王生子周穆王滿,穆王生子周共王繄扈,共王生子周懿王畑,懿王生子周夷王燮,夷王生子周厲王胡。前806年,周厲王封少子友于鄭(今陝西華縣的東方),成為鄭國第一代君主,是為鄭桓公。

鄭桓公

鄭國初為周王朝的畿內諸侯,周室衰微,鄭桓公積極謀尋全身之策,不與周室共存亡。他仔細分析了當時形勢,認為只有“濟水、洛水、黃河、潁水之間”比較安全,那裡沒有大國,東虢(位於今河南鄭州)、鄶國兩個小國國君“皆有驕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賄賂,就可以對付。鄭桓公利用自己王朝大臣的身份,通過向虢、鄶之君賄賂,取得十邑之地作為新鄭國之在東方的立足點。鄭桓公生子鄭武公掘突。當週室東遷,鄭、晉都盡了保衛的責任,因此鄭武公為王朝大臣,他常借天子之名行兼併之實,兼併了周邊的一些小諸侯國。

前757年,鄭桓公夫人武姜生公子寤生,因寤生出生時難產,所以姜氏不喜歡他,而寵愛他的弟弟叔段。但武公還是立了寤生為太子。前744年,鄭武公病重,武姜在武公面前說叔段賢明,想讓武公改立段為太子,但武公沒有應允。前743年,鄭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繼承君位,是為鄭莊公。前743年,武姜請求把制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區西北12公里、峽窩鎮上街村。 )作為叔段的封邑。鄭莊公不同意。武姜改而威逼鄭莊公把京邑(今鄭州市滎陽東南二十里)封給叔段。京邑乃鄭國大邑,城垣高大,人口眾多,且物產豐富,鄭莊公心裡不肯,但礙於母親請求,也只好答應。叔段到了京邑,整頓軍備,與他的母親武姜陰謀襲擊鄭都。鄭莊公深知自己繼位母親大為不悅,對姜氏與叔段企圖奪權的陰謀也清清楚楚,但他卻不動聲色。前722,叔段果然襲擊了鄭都,武姜做內應。鄭莊公派軍攻打叔段,京城的人們都背叛了叔段,叔段無奈逃到鄢(今河南省鄢陵縣),鄢邑的百姓潰逃了。叔段不得已又逃亡到共國(今河南省輝縣)。於是鄭莊公把他的母親武姜接到城潁(春秋鄭地,在今河南襄城東北)。

鄭莊公

由於晉國不久分裂為翼(晉)和曲沃兩部分,內戰頻仍,所以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鄭,它們都曾以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鄭莊公對周的態度都很驕橫無禮,平王很不滿意,想把權力分一半給虢公。鄭莊公聞知此事後即日駕車入周,責問平王,平王竭力否認,以致互相交換質子。這樣做既可以施恩於太子,以作為親近王室的手段,也可以控制周太子,以作為打擊王室的手段。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繼位。

鄭國東鄰宋國,北鄰衛國、強晉,南有蠻楚,西有東周,鄭國無法與之爭鋒,只能向東發展,而東鄰衛、曹、魯、宋、陳、蔡諸國中,宋國國大爵尊,在東方小國中又有號召力,是鄭國發展的嚴重障礙。鄭與宋、衛兩國都有矛盾,隨時有遭宋、衛夾攻的危險。公元前719年,宋國糾集了包括衛、陳、蔡、燕、魯在內的多國聯軍,先後兩次圍攻鄭國,大有剷平鄭國之勢。鄭莊公一方面在軍事上加強防禦,頑強抗敵;另一方面在外交上處理好與列國的關係,不計前嫌,化敵為友,儘可能聯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比如,陳國雖曾與宋國一起侵鄭,但鄭莊公在擊敗陳師之後主動與陳和好。魯國曾在伐鄭之役中出兵援宋,但鄭莊公並未因此忌恨於魯,而是主動向魯示好求和,直至結為同盟。前713年,借聲討宋殤公不朝周天子之罪,鄭莊公聯合齊、魯之師,以天子之命伐宋。齊、魯軍隊敗宋軍於菅(今山東成武縣東北),鄭軍先攻佔宋國郜(今山東成武縣東南)、防(今山東成武縣東),後又打敗宋、蔡、衛三國聯軍,最終使宋國屈服。

周桓王一心想恢復周天子對天下的統治地位,極力打壓當時的近畿強國鄭國,這引起鄭莊公的不滿。周桓王先削弱後免去了鄭莊公王室卿士之位;鄭莊公也搶先割收了周室之麥;結果雙方最終兵戎相見。前707年,周桓王統周軍及陳國、蔡國、虢國、衛國四國部隊討伐鄭國。鄭莊公率大夫祭仲、高渠彌等在繻葛(今河南長葛北)列陣禦敵。當時周軍分為三個軍陣,周桓王率領左軍和陳國軍隊力圖打敗鄭莊公。鄭莊公擺開了名為“魚麗”的陣勢,戰車前衝,步卒後隨,先打實力最弱的陳國軍隊,使蔡國和衛國軍隊畏懼而倉皇退出戰場,然後集中兵力從兩邊合擊周軍,周師大敗。周桓王被鄭將祝聃一箭射中肩膀,忍痛勉強指揮軍隊逃出重圍。祝聃要追逐活捉周桓王,被鄭莊公阻止了。戰後,鄭莊公為了表示尊王,還特派大夫祭仲去慰問受傷的周桓王及其左右隨從。 繻葛之戰,使周天子威信掃地,鄭莊公聲威大振。宋、衛、陳等宿敵都來求和,鄭國成為當時中原最強盛的諸侯國。前701年,鄭莊公與齊、衛、宋等大國諸侯結盟,儼然已是諸侯霸主。

莊公一生長於料事和智謀,但對一件關係鄭國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卻無法應付其所料。他有十一個兒子,世子為忽,而他所偏愛的兒子突有才智,而且是一個不安居人下的人,為了維護身後的鄭國政局,他忍痛讓突出居於宋,他料到這種安排仍然不足以消除突對鄭國政局的威脅,而自己以無能為力。前701年,鄭莊公去世,太子忽即位,是為鄭昭公。同年,宋莊公威脅祭足改立鄭公子突為君。結果鄭昭公流亡櫟邑,公子突即位,是為鄭厲公。到了前697年,祭足又趕走鄭厲公而迎接鄭昭公回國復位。兩年後昭公被暗殺,莊公子子亹繼位,不足一年即被齊襄公擒殺。祭足再立莊公另一子子儀為鄭伯。14年後,即祭足死後兩年,鄭厲公回國復位,子儀被臣下所殺,鄭厲公成功復位。

經過幾次君位爭奪,鄭國國勢大不如前,而周邊列強則紛紛而起。南方的楚國早已不尊周王室號令,求加爵位不成之後自立為王,並大肆兼併漢水諸姬,直接面對鄭國。而北方的晉國,曲沃一族對晉國公室的鬥爭取得了絕對優勢。齊國則實行了改革,齊桓公開始稱霸。鄭國位置處於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且夾於大國之間。因此列強爭霸,常把鄭國作為戰場。在對外政策中,鄭時而親楚,時而親晉,但大多數時期親楚。

​鄭國自鄭襄公開始,七穆輪流執政,掌控國家大權,而鄭國國君則勢力大衰。七穆執政時期,只有子產當國時採取靈活的外交策略,鄭國得以取得喘息之機,國力稍稍有所恢復。但子產之後,鄭國仍復如舊,國家已勢不可為。前712年,鄭、秦、晉三國伐許,許國戰敗,退居原許國東偏。前697年,東偏的許國趁鄭國內亂,奪回故地,之後鄭國於前665年和627年兩次伐許,再之後鄭國於前588年、前577年和前576年三次伐許,許都以割地請和。前576年,許國長期為鄭國所逼,只好遠離舊許,遷至楚方城外的葉,尋求楚的保護。之後許雖然在其他各國幫助下復國,但是最終於前504年為鄭國所滅。

子產

進入戰國,鄭國仍然得以苟延殘喘。此時鄭國最大之敵人已經是新興的韓國。然鄭國仍內亂內鬥不止,鄭哀公為國人所殺;韓國攻鄭,殺幽公。於是國人立幽公之弟公子駘為君,是為鄭繻公。韓非稱鄭國發生了太宰欣取鄭事件,此事詳情已難以考證。鄭繻公在位時,與韓國的戰爭互有勝負,而且形勢曾一度好轉。繻公十五年,韓伐鄭,取鄭之雍丘;繻公十六年,敗韓於負黍;繻公二十三年,圍韓陽翟。在韓即將滅鄭之際,鄭國再次內亂。鄭繻公殺其相子陽,而子陽之黨又殺繻公。鄭國這時根本不需要外國來滅也會自己滅亡。子陽之時,鄭國已經一分為三。鄭君乙二年,鄭負黍反,歸韓,十一年,取陽城,二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