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光“来”沈67年了!入殓前,他的手是举着的……

开栏语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着123位中国人民志愿军著名战斗英雄和团职以上干部,以及陆续迎回的599具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还有镌刻着197653名志愿军烈士名字的英名墙。志愿军情结,已成为沈阳这座英雄城市的重要底色。

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孙占元……这些闪光的名字连同英烈们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这座城市和沈阳人民心中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2008年至2010年,本报为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53位烈士找到了亲人;2014年至2019年,本报设立“心灵的祭台”栏目,集中讲述了鲜为人知的烈士家事、家史,向烈士及其亲人们致敬。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今日,沈阳日报推出《心灵的祭台·讲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123位英烈的故事》系列策划报道的首篇,通过讲述这些英烈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以及他们的家事,以此来告慰烈士英灵,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深植沈阳人民心中。

英烈简介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生于1930年。1951年3月12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15军45师135团2营通信员,代理班长。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战斗中光荣牺牲。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2016年4月4日,黄继光侄子黄拥军(右)和前来扫墓的抗美援朝老兵交流。

此时的沈阳已是桃红柳绿,一派生机盎然。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工作人员也非常忙碌。由于受疫情影响,今年烈士的亲人不能来沈扫墓,很多人委托陵园的工作人员代为祭扫。

4月4日,远在四川德阳的黄继光侄子黄拥军与记者通话时说,今年只能麻烦烈士陵园工作人员了,不过明年他们一家还会来沈阳扫墓。黄拥军感叹道:“叔叔在家乡只生活了21年,一晃儿他来沈阳已经有67年了。”

黄继光用过的物品。

入葬情况

1953年3月6日,入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一排五号。

沈阳各界人民群众追悼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三烈士(资料图片)。

一位老兵的“英雄记忆”

岁月如风般飘逝,可英雄的往事却时回心间。

1952年10月14日,在一块长仅2700米、宽仅1000米的弹丸之地,世界战争史上空前惨烈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黄继光所在连在激战四天四夜后,奉命反击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那场惨烈的厮杀在当时的排长钟仁杰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2016年清明节,记者见到了坐着轮椅来为黄继光扫墓的钟仁杰。

他是黄继光生前所在排的排长。他1966年转业到地方,当过沈阳5705工厂保卫处长、厂武装部长。就在这次祭奠后不久,他永远离开了我们。

当时,他回忆说——

(1952年10月)19日晚,上级命令我们对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进行反击战斗。连队进攻到2号高地遇到了“钉子”:敌人设在半山腰处坚固的火力点喷射出来的猛烈火力,压制我军先头部队。两个爆破组上去了,没成功,营指挥员急得瞪大了眼睛。就在这时,黄继光送信回来了。见此情景,他急忙把早已写好的请战书交给营参谋长。参谋长看着他用鲜血写成的请战书,答应了他的请求,同时派连队通信员肖登良和吴三羊作配合。

黄继光他们在距敌火力点不到50米的地方被敌人发现了,十多挺机枪喷射出来的火舌,扫向他们隐蔽的地方,三人相继倒了下去。可没过多久,黄继光又匍匐前进了。后来才知道,吴三羊这时已牺牲,肖登良身负重伤不能动,黄继光左臂也挂了彩。

在距敌火力点不到10米的地方,黄继光用右臂撑住了身体,扔出了手雷。

一声巨响,敌机枪哑了,他再次倒了下去。

这时,部队刚要发起冲锋,不想敌人的机枪又响了,我怕敌人发现倒在地上的黄继光,狠命地朝敌火力点射击。枪声和伤痛使黄继光醒了过来,他又吃力地朝敌碉堡爬去。敌人的火力完全被我们吸引过来,黄继光顽强地爬到了碉堡下。那里是射击的死角,他蹲了下去,回头朝我们看了一眼,一挥手,大声喊了一句话。由于机枪猛吼,他的话音全被枪声淹没,没有人听清他喊了什么。

这时,战争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出现了:

黄继光猛地站起来,身子向上突地一挺,奋力向碉堡扑了上去,用胸膛堵住了冒着火舌的枪口……

敌人的机枪哑了。

战友们喊着惊天动地的“为黄继光报仇!”的口号冲上去,一举将高地夺了回来。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看到黄继光的胸膛被火药烧黑了,布满了像蜂窝一样的弹洞。在黄继光向敌碉堡接近的路上留下了一条10多米长的血迹。

67年前,沈阳那场公祭

1952年12月初,黄继光遗体从战场上运了下来。

曾在上甘岭前线担任卫生员的王清珍目睹了这一幕。她说:“我听护理排的人讲,黄继光遗体下来了,我就跑下山去看了一下。他是平躺的,因为手是举着的,身体已冻透,装不进棺材,几个人就烧开水,用热毛巾将两臂溻湿、焐热,让他的两臂软下来,然后放下,换了套衣服,才盛殓入棺。”

1953年2月,根据志愿军政治部指示,志愿军牺牲的战斗英雄、团以上干部、荣立过一等功的营级干部要运回祖国安葬。

1953年2月24日20时20分,孙占元、黄继光、邱少云三烈士灵柩由朝鲜前线移至沈阳。当火车到达沈阳南站(今沈阳站)时,各机关代表恭谨地将灵柩从车厢抬到灵车上,三烈士的灵柩暂厝于灵堂搭建地(今八一公园内),一直到追悼大会结束。

公祭大会从3月3日开始,到3月5日12时,历时两天半,参加公祭的共计145个单位、27000余人。

3月6日,沈阳市举行三烈士追悼大会,主祭人、三烈士治丧委员会主任、沈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焦若愚在三烈士灵前宣读祭文,各界人民代表22000多人齐集广场,向三烈士致敬、致哀。在一片哀乐声中,三位烈士的灵柩被分别抬上三辆军用卡车,车厢的四角站立着护灵的战士,他们头戴钢盔,手握钢枪,全副武装。车厢板白布覆盖,车前挂有两条又长又宽的用白布制成的挽带。

灵柩由灵堂出发,以乐队、花圈队、挽联队、仪仗队前导,经和平大街、五纬路、市府大路、市府广场、惠工广场……直到烈士陵园。数十万市民冒着寒风,肃立大街两旁,迎候、目送烈士英灵。

送葬队伍步行一个多小时,于11时50分到达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13时整,三烈士的灵柩同时下葬,墓地被安排在陵园东边第一排,由东至西三位烈士的排序为: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焦若愚为三烈士墓碑揭幕。这些信息,被清清楚楚地登记在烈士陵园灵柩入园登记表上。

故乡的梨树枝繁叶茂

2016年4月4日,记者曾在黄继光墓前与黄继光的弟媳、侄子和侄女相遇。

现场围了很多群众,大家争相和烈士的亲人合影。黄继光的侄子黄拥军说,在他的家乡建有黄继光纪念馆,大家都敬仰英雄,每年参观者有100万人。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到同样有这么多的人敬仰烈士,他很感动。

黄继光家乡从前叫石马乡三村,他牺牲后,当地政府为了纪念英雄,更名为继光镇继光村。黄继光曾在那里生活了21年。获知黄继光牺牲,他的母亲邓芳芝默默地在家里栽下一棵梨树,用泉水细心浇灌,就像倾注心血培养儿时的黄继光。

1953年4月,邓芳芝出席了中国妇女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她握着毛主席的手只说出一句话:“继光是你教导的好战士!”毛主席握着邓芳芝的手说:“是你生的好儿子。”1955年,邓芳芝又挽起她最小的儿子黄继恕的胳膊,把他送到了保卫祖国的最前哨。

此后,她又先后把自己的孙子、孙女送到了部队。

在黄拥军眼中,永远22岁的黄继光把生命的年轮托付给了这棵枝繁叶茂的梨树。黄拥军说,奶奶种的树2008年病死了,他又在原处重新栽了棵梨树,是想延续奶奶的思念。

如今这棵梨树长到6米高了,依然枝繁叶茂。

帅正新闻、沈报全媒体记者 周贤忠 伏桂明

沈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沈阳网)编辑 郭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