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五千里路,过去10天,兵姐带去了无数欢乐…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每名官兵都在承受一场严峻的生理和心理考验。

而到如今的“后疫情”阶段,许多官兵受封闭式管理、繁重执勤训练任务等诸多因素影响,心理的考验不减反增。

为了调适好基层官兵心理、丰富大家课余生活,前不久,武警广西总队派出

“法律&心理&文化&医疗服务小分队”,分组同步深入基层一线送去服务与温暖。

今天要出场的主人公,就在这个小分队之列——她就是总队政治工作部宣传处文职人员,黄冬。

黄冬入伍时间不长,入伍前刚从高校毕业。

因为生在军人家庭,从小就对部队耳濡目染,梦想着长大后能到部队,经历过很长时间的期待和憧憬,她度过了重重考核、选拔,最终如愿获聘为机关文职人员。

“得到录取的消息,大概是我这辈子最高兴的一天。”

初来时,黄冬儿时的熟悉感渐渐涌上心头。队列、内务、番号……像是电影画面一般,在她脑海一一浮现。

入伍,就意味着要开始一场人生远行。而当文职人员,更将是一种特别有趣的远行。

刚入职时,黄冬从事的是心理工作。面对部队紧张严肃的气氛,习惯大大咧咧的她,开始进行自己心理的“重建”。

“但我还是经常感觉,自己就像拴在这个大集体上的一个小气球,大家在团结努力的向前跑,我栓在这个集体上跟着飘,那细若丝绳的联系看起来一点儿都不牢固。”

好在,得益于领导关心、战友帮助,黄冬很快就融入到新集体中。

黄冬发现,部队的心理工作与地方的迥乎不同。

地方上,需要心理咨询、服务的,是主动来求助的。

但是在部队,根据黄冬粗略统计过,80%以上的官兵,都是在负责心理工作的干部、心理医生等找到他们时,才产生求助想法、愿望的。

“也许,是因为对心理工作认识偏差,所以大家习惯忍受,不太愿意作心理咨询。”

改变大家的认知,黄冬一直身体力行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抓住机会开始了心理巡诊、心理测查,这一次,她感觉,是正式“上岗”。

刚下到基层时,大家都不认识黄冬。

可一听说,来的是心理医生,不少官兵边好奇地打量,边戒备地躲闪着,怕被喊到名字,谈心时也拘束紧张,不愿意说什么。

怎么办?黄冬觉得,心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人参与的工作。

她开始尽己所能地融入基层,和官兵们一起除草、帮厨、活动游戏、晚饭后出操跑步。

很快,黄冬就和大家热络了,这时候的谈话、交流,往往都能敞开心扉,完成思想摸查工作。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冬走的单位越来越多,接触的官兵也越来越多。

在与基层官兵做好朋友的过程中,她发现,终于有战士主动找自己倾诉烦恼。

而每次见到黄冬,不少基层干部骨干也希望留下她的办公电话,方便时或自己咨询,或讨教帮助战友疏导心理的方法。

一次,战士小李给黄冬打来了电话。

他说,自己家在湖北,每次发手机,看到网络上那些关于疫情的信息就失眠。可是不看时会更失眠。

他还说,自己总惦记着家人朋友,感觉异常压抑…

黄冬几次主动打回电话,开导小李,还教了他许多心理放松的方法。

不仅如此,黄冬还建立了微信群,每天抽空给大家发一些心理调适诀窍、方法,开通疫情期间心理服务热线,尽己所能为官兵提供帮助。

在黄冬和同一战线战友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战士摆脱了压抑、郁闷等负面情绪,开始积极乐观、笑对生活。

“这是大家对我们工作的信任,更是对我们的最大肯定!”

小编粗略统计了一下,最近这10天,黄冬一直在奔波,巡诊一路,她走了2200余公里,26个单位。

每一次,所到之处,她总能带去许多轻松和欢乐,也因此颇受官兵欢迎。

在官兵训练间隙,有一名战士还以用过的靶纸为衬,彩旗为带,在营区一隅摘了一束花送黄冬——

“这世上有一千种等待,最好的一种,叫做来日可期。是这个岗位和这个地方给了我希望和动力,让我愿意更加努力,在这里一直拼搏奋斗下去。”

仍然在路上的黄冬告诉小编,她将继续努力,为抗疫助力,更为实现个人梦想、助力强军兴军伟业,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黄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