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舊影」駱駝一般生活沙漠,為什麼百年前北京城總有其身影


在老北京的很多照片中,都能發現“駝隊”的身影,在郊外鄉野的小路上、在巍峨雄偉的城牆邊、在碧波盪漾的護城河旁、在熙熙攘攘的鬧市街上,一行行一列列,滿載著各種貨物,風塵僕僕,一路走來……


在我們的印象中,駱駝的身影一般都會出現在大西北廣袤的沙漠中,大漠孤煙、亙古荒涼、人跡罕至、夕陽駝影……很多文學作品以及影視劇中都有這樣的呈現,然而在繁華喧囂的帝都北京,為什麼也會出現大量的駱駝,而且非常普遍呢?

北京“駝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唐朝開元年間,安祿山任“范陽節度使”(相當於今天的北京軍區司令),後來發動叛亂,就是用北京周邊的“駝隊”為叛軍源源不斷的運送物資……

北京自作為“遼南京”以來,金中都、元大都、一直到最後明清兩朝都城,北京城內的大規模營建就一直沒有間斷過,雖然很多“主材”如木料、磚石等是從南方由京杭大運河轉運進京,但大量的砂石土灰等建築“輔料”都是從北京周邊的山區開採而來。

此外,北京是一個擁有百萬人口的大都會,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一日三餐取暖燒火,對於“燃料”的需求是巨大的,而最初是以“薪柴”為主,但隨著周邊山區樹木砍伐殆盡,北京西山大量的煤炭資源就成為新的燃料源泉。

自清以後,煤炭這種“礦物燃料”已經開始全面取代“薪柴燃料”而成為古都城市發展、百姓民生的重要支柱。也由此,北京西部山區逐漸湧現出了大量的煤礦、煤窯,當地的百姓也幾乎家家戶戶都從事著相關工作。

以上這些“建築材料”以及“煤炭燃料”的開採加工,所帶來的後續“運輸”問題就成了最重要的環節。山路崎嶇、蜿蜒陡峭、林木叢生,不適合任何車輛通行,因此

吃苦耐勞、載重量大的駱駝就成了最佳選擇。


(圖1)1871年,北京城裡的駱駝

(英)約翰·湯姆森 John Thomson

(圖2)1876年,北京街頭的駱駝

(英)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 Child

(圖3)1876年,盧溝橋上的駝隊

(英)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 Child

老北京有句歇後語,叫“門頭溝的駱駝——倒黴”,“倒黴”就是“搗煤”,句面意思就是門頭溝山區的煤都是駱駝搗騰來的。這句話也反應出當時駱駝運煤的場景已經非常普遍了。

還有一首詩也描述了駱駝運煤進城的景象:“鑿斷山根煤塊多,拋磚黑子手摩挲。柳條筐壓高峰處,闊步搖鈴擺駱駝。”

除了運送煤炭,駝隊還運送水果、山貨、皮毛等物品進京,而出京時則根據所去往不同的地域而區別馱貨,如煤油、鹽、布匹、藥材、茶葉、糧食等。

(圖4)1877年,北京城裡運送貨物的駝隊

(英)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 Child

(圖5)1880年,駝隊在崇文門

甕城外護城河邊卸貨

(圖6)1880年,駝隊橫穿正陽門甕城而過

【駝隊的位置就是現在“前三門”大街】


(圖7)1890年, 經過崇文門甕城閘樓外

沿城根西行的駝隊

【照片中最近的這間房的位置應該就是目前“馬克西姆”餐廳所在地】


(圖8)1890年,駝隊行進在東長安街上

【沒錯,這就是一百年前的長安街,照片中的平房就是現在“北京飯店”所在地】


駝隊行進中,領頭的駱駝往往是駝隊的先導,接下是一隻又一隻的分別用一根韁繩作牽引,拉駱駝的把式騎在領頭的駱駝背上,眼看前方,耳聽後方,只要聽不到最後那隻駱駝的鈴聲就是出了意外,不是韁繩斷了,就是遇上了劫匪,因而把駱駝中最後一隻駱駝脖頸上的銅鈴稱作“報安鈴”。

公駝俗稱“兒駝”,性情浮躁,行進途中常引頸長鳴,聲聞數里,駝戶頗為顧忌公駝的叫喚,害怕因此而招來劫匪,故而多用“騸駝”。

(圖9)1900年,庚子事變期間內城

崇文門以東城牆外

(圖10) 1900年,庚子事變期間正陽門以東城牆外的駝隊(箭樓與城樓已毀,鐵路尚未修進來,遠處隱約可見箭樓和東側閘樓)。

(圖11)1900年,庚子事變剛結束,行走在東交民巷御河橋上的運貨駝隊

(圖12)1900年,駝隊經過長城關口

(圖13)1900年駝隊行進在內城西南角樓東側

(圖14)1910年,駝隊出崇文門甕城

過護城河橋走向崇外大街

【道路左側區域目前變成“國瑞城”,右側區域成了“新世界”商場】


對於駱駝的大量需求,也使駱駝的“飼養業”興旺起來。東至阜城門,西到永定河,北到玉泉山,南到盧溝橋的廣大地區,幾乎所有村子都養駱駝。而以衙門口、北辛安、模式口、麻峪、三家店等地更為集中,最多的村莊有一千多頭駱駝,最富的駝戶有二十把駱駝(每把為七頭)。

(圖15)1910年,店鋪前歇腳的駱駝

(圖16)1910年,駝隊經過長城關口

(圖17)1915年,北京街頭的駝隊,在東長安街新券洞三座門東側

(圖18)1917-1919,北京街頭的駝隊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每當駝隊進入京城,十幾頭連成一列,浩浩蕩蕩,駝鈴齊鳴,叮咚作響,場面相當壯觀,街上的行人和車輛都會為它們讓路。正所謂“細鼻穿繩鈴懸頸,緩步攔街怕駱駝”

進入民國以後,街上各種車輛多了起來,因此只要有駝隊經過就會造成交通擁堵,為此警察廳曾專門規定:"駱駝以三頭為一組,不得隊隊相連."

(圖19)1917-1919,潭柘寺附近的騎駝人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圖20)1920年,城牆外的牽駝少年

(德)漢茨·馮·佩克哈默 Heinz von Perckhammer

(圖21)1920年,西八里莊慈壽寺塔下的趕駝人

(圖22)1920年,在玉泉山石橋坊下通過的駝隊

(圖23)1920年, 通過玉泉山下石橋坊的駝隊

(德)漢茨·馮·佩克哈墨 Heinz von Perckhammer

(圖24)1927年,北京街頭給駱駝飲水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圖25)1946年,可供駝隊休息的“驛站”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說起“北京的駝隊”,還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阜城門”。阜城門是北京西城牆的一座門,直線方向正對西郊門頭溝地區,因此當時駝隊自門頭溝出發後,一路向東,大多數都會從阜城門進入京城,故在民間阜城門也被稱作“煤門”。

(圖26)1946年,阜成門城樓

地上可見大量的煤渣

據當地老人們回憶,那時每天清晨城門還未開放時,城外就已經聚集了上百的駱駝,“一字長駝陣”排出去十幾裡地,待城門一開,這些兩米多高的龐然大物就會魚貫而入,趾高氣揚、昂首闊步、悠悠然然,沒有半個時辰根本過不完,所有的車輛行人都得讓路靜候,這在當年估計除了“龍車鳳輦”也就是它們能這麼“牛逼”了。

由於常年的駝隊出入,阜城門的附近街道上都鋪滿了一層厚厚的煤渣,甚至灰塵粉末都是黑的,颳起大風就是漫天“黑土”,下起大雨就是一路“黑泥”。(圖26)

瑞典史學家喜仁龍在其著作《北京的城牆與城門》中寫了這樣一段:阜城門甕城的東北角有一座小小的關帝廟,裡面堆滿了陶器和各種垃圾。在甕城的其他地方,“擠滿了又髒又黑的煤棚,出售用煤面和黃土混合後曬乾製成的煤球和煤坯,但當春天來臨時,臨近內壁的老桑樹蔥鬱了起來,在黑色的地面上播撒著新綠……”

(圖27)1947年,阜成門內大街一支駝隊正在向東行進,遠處可看見妙應寺白塔

據說在阜城門的門洞左壁上方還有一塊漢白玉梅花一朵,“梅”與“煤”同音,據說這是當年往來的煤商捐資而成,這朵梅花既闡明瞭阜城門的功能作用,也讓這座在人們印象中“黑不出溜”的城門風雅了許多,可以算是很成功的“LOGO”設計案例了。“阜城梅花”也讓這座古老城門多了一景(不過多方查閱資料沒有找到這朵梅花的照片)。

解放以後,逐漸有了現代化的鐵路和載重汽車,運輸物資也就有了新的更快更高效的方式,駝隊的身影才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今天,阜成門立交橋東北角綠地上,人們放置了一組駱駝的雕塑,幾頭駱駝慵懶的伏在地上休息,“鼻頭”位置已經被過往的行人摸得閃閃發亮。

(圖28)

這應該就是人們對駱駝的一種紀念、一種感恩,感謝它們的勞苦功高,感謝它們幾百年來對我們的祖先、我們的城市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漫漫京畿路

悠悠駝鈴聲

這一延續千年的景象

已經成為古老帝都

一去不返

但又不可忘卻的記憶

#北京# #北京身邊事# #旅行# #歷史# #歷史回眸# #歷史真相# #老照片# #老照片的故事# #攝影# #膠片# #北京旅行攻略# #駱駝# #煤# #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