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律诗要注意哪些毛病不能犯?

269852880003


作律诗首先按平仄,对仗写,比喻,夸张,暗喻,借代,讽刺 ,描写,对比等不可少用。写律诗写熟了,毛病自然就少了。光说不练假把式,还是写吧。

排律:热点。

有诗为证:

桃花地域“大衣”歌,

路在何方“老辈”和。

岂许农夫分奶酪,

休得汉子享饸饹。

珠胎暗底怀枫叶,

贵冠明存剩果壳。

百万休惜苞米汉,

一分吝啬狗枫哥。

神农种地活生命,

竖子嗥丧死奈河。

马总称扬苞汉棒,

人间不耻赖虫苛!

注:饸饹是河南陕县的一种面食。奈河指奈河桥下的河。






老张335536


问题:作律诗要注意哪些毛病不能犯?

前言

自齐梁以后,诗人们开始研究四声八病,于是诗开始分古体、近体。近体诗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简称律诗,包括四句的近体诗绝句,八句的五律七律,八句以上的排律。也有少量的六句的”小律诗(绝句在唐朝也被称为小律诗)“

格律诗的规则中,比较严格的不算太多。不过有一些毛病必须要规避,否则就如同南北朝永明体诗人所说的:

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文镜秘府论》

一、格律诗与词必须遵守的规则

1、律诗

平仄、对仗、押韵、黏连,是四个必须遵守的规则。

这四个规则出了问题就是出律,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如果出律,轻则归为下等(古人有出律而科举中第的例子),重则落榜。

学诗的人要注意:不懂格律的人,几乎不可能做出格律诗 。恰巧符合格律四个规则这种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机率非常低。

例如七律《游太清宫》:

风传钟鼓雨中收,云【绕】三清十二楼。古【栈】漫行林作海,山(门)长对浪如丘。凌(霄)汉柏行边卧,绛【雪】黄庭隐处幽。何【必】仙游觅真诀,小栖不觉忘春秋。

1)、对仗

中间二联要对仗:

古栈漫行林作海,山门长对浪如丘。
凌霄汉柏行边卧,绛雪黄庭隐处幽。

2)、黏连

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要黏连:第2字平仄一样。如上面用【】标注的字,都是仄声,()都是平声。

3)、押韵

押韵,本诗押【尤】韵,除了第一句可以用邻韵外,都要在一个韵部(唐韵中的邻韵,平水韵中一个韵部)里。

4)、平仄

必须使用律诗的要求的四种律句,包括变格和可以救拗的拗句。

2、填词

唐宋人填词,大多是依曲填词,也有和周杰伦一样同时作词作曲。后来曲谱遗失了,渐渐改为依照词谱填词。

例如:《闲中好》 单调十八字,四句两平韵 。

闲中好,尘务不萦心。○○● ○●●○△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 ○○○●△

所有的词,都是格律词。千万不要误解字数对了就是填词。

今天的词谱最早出自明朝张綖的《诗馀图谱》三卷 ,后来经过几次增删改变,在清朝编撰出的《钦定词谱》是最全的版本。但是并没有涵盖所以的唐宋词,因此我们还是能找到不合谱的唐宋词。

二、不算巨病,但是应该注意的细节:

1、句式结构避免单调

这个问题有人称为结构的合掌,不算大病,但是高手作诗都很注意避免。特别是五律七律中间二联,要避免句式无变化。例如看杜甫《秋兴八首》颔联,2221: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颈联两句是2212: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2.仄收无变化

这个也不算大病,但是同样是需要注意的细节。白脚除了避免撞韵,还要注意上、去、入的变化, 例如王维的这首五律《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 :

座客香貂满,宫娃绮幔张。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积翠纱窗暗,飞泉绣户凉。还将歌舞出,归路莫愁长。

注意仄收的四个字(白脚):满,上声;色,入声;暗,去声;出,入声。这首诗王维用了上、去、入三声。

3、重韵

古体诗的重韵并不少见,例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但是格律诗的重韵是绝对不允许的。

4、重字

格律诗避免重字,但是有意识的重字是允许的,如李白折腰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杜甫的《曲江对酒》: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5、重意

如李白的《赠孟浩然》就被人批评”重意“: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红颜弃轩冕”与“迷花不事君”意义重复,都是不愿出仕的意思。格律诗短小,用字用意应该像下围棋,每一个子都讲究效率。

6、合掌

合掌是另一种特殊的意义重复,专门指上下联的意义重复。

例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清朝才子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

“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道理仍然和上面一样:每一个字都要讲究效率,要避免重复。

7、押韵

除了重韵以外,还要注意

a、新韵与古韵不要混用。

b、撞韵:白脚与韵脚同韵母。这种不算大病,例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凑韵:为了押韵勉强凑合填上一个字,包括不协调的倒韵。

d、哑韵:不响亮。

e、同义韵:例如花、葩;忧、愁,不要在一首诗中使用。

f、同音韵:同音韵也不算大病,但是要尽量避免连续使用。可以注意至少隔一个韵使用。例如韩翃七律《题仙游观》 :

仙台下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诗中押韵的秋、丘同音,因为没有连续使用,所以觉察不出来。

g、句内叠韵体

王睿《炙毂子诗格》说的句内叠韵体,即句中连续两个字同韵。

“风吹榆荚叶,雨打木瓜花。”此诗“荚叶”、“瓜gua花hua”末句叠韵。

关于两句内的同韵字,在沈约八病中也有论述,即大韵、小韵,不过即使唐朝人也不以为然:““此病不足累文,如能避者弥佳,,不可移者,不须避之”。

王睿这种句内叠韵体,也不算诗病。

结束语

其实古人关于诗的忌讳或者说诗病论述很多, 虽然很多古籍在历次浩劫中大多已经被毁掉了,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一些作品,例如白居易 《金针诗格 》、空海《文镜秘府论》 等。

格律诗是经过齐梁到初唐100多年的探索而成熟定型 ,并且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流传下来,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很珍贵的非物质遗产。

无论今人对于作诗怎么看,古人这些研究探索以及成果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律诗首先讲平仄,这个大家都讲了,不要啰嗦了。

第二就是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偶,对偶不必按古人讲的那样按类别对,只要按现代汉语的词性和词组类型就行了。

古人讲的词类比较复杂,分类很细。主要是名词分类很多,把名词分为下列小类:

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建筑类,器物类,饮食类,衣饰类,植物类,动物类,人事类,人伦类,数目类,量词类,颜色类,方位类,衣饰类,文化类,植物类,动物类,人事类,人伦类,数目类,量词类,颜色类。

现代汉语分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助词。名词的地名,人名还要对。

句子结构要对,主要是主谓,动宾,偏正要对起来。

还有借对,分两种。一是借义,如杜甫《曲江》诗中写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 “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二是借音对。如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借为“苍”,表颜色,与“蓝天”的“蓝”对。

第三是押韵,很多人主张用平水韵,认为有权威性,其实不然,与时俱进看,最好用中华新韵,因为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字,平水韵的入声字,很多人不了解,要一个一个记,有的人还要查韵表,太麻烦了。中华新韵按汉语拼音押韵,与我们的语言习惯相通,不需要查韵书,应该推广。有人江没有权威性,也是问题,其实只要官方通过一下就行了。国家语言委应该有这个义务。

第四是节奏,很多人不注意这一点,其实很重要。就是相邻的两联节奏要分开,举例说五律的两联诗,上联是2/2/1,,下联就应该是2/1/2。反之也一样。如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七绝两联上联是2/2/2/1,下联是2/2/1/2。反之也一样。如毛泽东《长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如果两联节奏一样,读起来就不舒服。

其实写律诗的都知道这些,主要讲一下大家不太注意的,抛砖引玉,以求大方之家赐教。


桃之夭夭老牛


作律诗要注意哪些毛病不能犯?

这个问题不大好回答啊。因为律诗是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体裁,如果不遵守就是出律,所以,格律诗的所有规则都不能犯。格律诗中对于律诗来说,除了平仄交替、相对、相粘、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之外,还需要中二联(颔联、颈联)对仗,这些都是格律诗的大的规则,都是不能出问题的。

不过即使完全遵守了以上规则,我们创作出来的律诗合乎格律,还是有些小的诗病是不能犯的,因为这些诗病虽然不会影响我们对格律诗的判断划分,却会影响我们的吟诵感和诗意表达。

也就是说,除了原则,还有很多影响我们成为好律诗的小的问题。也许这些问题才是题主想知道的。

诗病包括失替、失对、失粘、落韵、孤平、三平尾、撞韵、踩脚、四平头、上尾这些。

这其中,失替、失对、失粘、落韵、孤平、三平尾都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出现了就不是格律诗了,这在我的格律诗文章中都有讲解,就不复述了。我们讲讲后面几种不会造成出律,但是我们要注意尽量别犯的问题,因为会降低我们作品成为好诗的可能性。

撞韵

撞韵就是指格律诗的单数句用的仄声韵和整首诗的韵脚只是平仄之分,发音是一样的。

如著名的王安石《泊船瓜州》便撞韵了: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三句“岸”字和整首诗的十五删部平声韵脚撞韵了。虽然问题不大,但是我们写诗的时候要尽量避免。

正因为是小问题,所以容易被人忽略。其实我们把这首诗反复吟诵,应该体会得出来那种感觉。当然,这是绝句,不过对律诗来说,也是一样的。

踩脚

踩脚是指第三句尾字用了平声。因为第三句或者首句不押韵的首句尾字都应该是仄声结尾,这些不押韵的字成为“白脚”,一旦白脚用了平声字,就叫做“踩脚”。

其实这种现象也可以归到原则中去,一般格律诗出现踩脚,就是出律了。

四平头

四平头是指律诗中有四句或六句用词意思重复,挤占发挥空间,是律诗文法的不当,但是并非大忌,比如陆游的《雪中二首其二》:

春昼雪如筛,清羸病起时。

迹深惊虎过,烟绝闵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寒鸟哢迟。

西窗斜日晚,呵手敛残棋。

其中颌联、颈联的起头两字“迹深”、“烟绝”、“地冻”、“林寒”就是“四平头”。这个并非什么不得了的毛病,只是在写法上重复,变相地局限了内容的丰富表达,所以“碍格”。

“碍格”不是出律,有时候甚至感觉不出来。这是在文采、文法上的小问题。我们写诗到了后期熟悉格律之后,自然要追求写得更好,就要注意避开这种情况。

上尾

上尾又称“鹤膝”,是指诗中单数句仄收都发“上”声,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第三声。这个问题不大,并不违背格律,只是念起来怪怪的,大家尽量避免就好了。比如:

拨棹金陵渚,遵流背城阙。

浪蹙飞船影,山挂垂轮月。

“渚”和“影”都是上声(第三声),如果有一个换成入声字或者去声字(第四声),就避开了这种问题。

这些就是写律诗在合律的情况下要注意的问题,一首格律诗未必没有这些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更好。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我作律诗的最深刻体会就是如何作好其中的对联句子。我们来看一首杜甫的经典律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在他这首律诗里,几乎第一二句开始对联了,渚清对风急,都是自然物,沙白对天高,鸟飞回对猿啸哀,还是对的比较工整的。当然,最棒的是接下来的颈联、颔联两联:不尽对无边、长江对落木、滚滚来对萧萧下,这里我个人认为长江对落木似乎不够工整,虽然古代的长江一词可能不是一个专有名词(我印象中长江在古代是分段有各自的名称的,比如江苏段叫扬子江),但长江对落木,还是显得有点不严整,但是前后就对的极其工整了;颔联中,百年对万里,多病对悲秋,独登台对常做客,这一联感觉比上面颈联对的更工整。但从全诗来欣赏的话,杜甫的这首律诗颈联、颔联都非常工整而精湛无比,意象、味道、内涵做到了高度融合,叫阅读者在头脑里立刻就会想象出一个颇具情感的场景:诗人站在一处高台上,看着长江滚滚浪涛,看着对岸林木苍翠,感怀人生不易、艰难困苦中如何潦倒,而历史似乎也如这长江之水、也如艰难人生。

——作律诗要注意哪些毛病不能犯?1、最重要的放在第一个说,即第三和第四、第五和第六四句两两对联千万不要疏忽了,如果自认为没有把握写好这些联句,那么我劝你宁愿不写律诗,写好绝句也不错的,要想表达更浩繁的意蕴,那么干脆学习填词;2、对自己如果要求严格的话,那么我劝你起码先去搞来一些声韵表,什么平水韵、中华新韵等等,然后起码在二、四、六、八四句的结尾四个严格要求押韵的字,去对照查看声韵表,当然,你如果已经将平水韵、中华新韵甚至更古老的声韵表倒背如流了,那当我没说,我的意思是,严格的格律诗,其押韵字的平仄声调是必须符合声韵表的,因为今天的某些字的平仄和古代还是有点差别的。而且,填词作诗经常翻阅声韵表,还有一大好处是,你更容易找到所需要之声调的字,不需要凭空搜肠刮肚了。3、不是自谦,我在写作古典格律诗词方面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我对格律诗词的写作方面一些实操理论还不够精熟,对那些字可平可仄有时候老搞不明白,会死扣声调,结果搜肠刮肚弄出来的字,不是不够精湛,就是出律,所以多学习,不要浅尝辄止,如果你真的准备全力以赴玩好古典格律诗词的话。如果你也和我一样,仅仅是半吊子的玩玩,那当我没说,随便写写无所谓啦。


天淞子


律诗写作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

“立意”就是确定主题。王夫之:“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

之兵,谓之乌合。”(《姜村诗话》)诗歌立意贵集中、创新、深远、真挚。古人云:“意多乱文”。一首诗意绪纷乱,等于无意。比如宋《西昆酬唱集)中的《泪》

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

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北宋西昆派追求形式美,堆砌词藻典故。此篇将八种不同的悲苦之泪并列排出——思妇、弃妇、征夫、纤夫、皇后、壮士、悲秋、伤春等多以典故出之,犹如散珠一片,漫散浮泛。虽然诗中有意象,但立意不明。

在当前律诗创作中,也有注意了诗歌的形象性,忽略立意的现象,如一首写农村的诗歌:

街宽路净早脱贫,院绿楼红景物新。

万木冲天分左右,千花铺地扮冬春。

九龙照壁招商驻,四座牌坊待客临。

合作医疗民受惠,儿童无有辍学人。

此诗并列八种现象——街路宽、院楼新、万木冲天、千花铺地、照壁招商、牌坊待客、合作医疗,儿童上学。这种种景观犹如珠,并排并列,不分主次,形成“意多而散”而不足。

二忌,少形象、缺意象、多政治术语。

诗是形象的语言艺术,它不同于政论,必须有诗味,有意境。林纾说:“意境者,文之母也。”(《春觉斋论文应知八则》)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有情有景产生意象。意境,则是比意象高越一级的美学范畴。只讲道理,有了“意”,但没有“象”,就谈不上诗味,更难表现“意境”了。如一位诗友写永葆先进的诗:

军休干部党性坚,理想信念志不偏。

三个代表知行践,两个务必永承传。

遵章守纪廉政倡,求真务实伟业镌。

老骥壮心葆先进,盛世修身谱新篇。

此诗内容健康,有真情,但缺少诗“象”,因此,虽然押了韵,仍少诗味。

三忌,失粘、失对、出律。

律诗的平仄格律,是运用汉语中的四声交换、对应规律,在音调上起到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的作用。律诗应严守平仄格律的粘对规律。有些诗友写诗注意内容,忽视格律要求,造成失粘失对,多处出律,应特别注意。

四忌,对仗不工,偏枯。

对仗(对偶)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已存在了,它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对仗是律诗中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

它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要使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诗友们写律诗时,对仗不工不严的情况较多:

①词性不同。如:

“烈士热血征途洒,三山倾覆九州红。”“热血”与“倾覆”一是名词一是动词词性不同,不符合对仗要求。如:“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 “逛”是动词,“不”是副词词性不同。“超市”名词,“惜钞”动宾词组,词性不同。

②平仄未相反。如:“披荆斩棘奔四化,国强民富业绩宏。”(新声)此联上句“披荆斩棘”是平平仄仄,下句“国强民富”是平平平仄,未能相反。“奔”是双音字。

③对仗出现偏枯。何谓偏枯?指对偶句中的两物对一物,或以一意对两意,或种事物对属事物,显得不工整。如“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杜甫)“骏骨”为一物,“熊罴”为两物。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橘柚”为两物,“梧桐”为一物。“往昔悲唱阳关曲。今日欢歌西部篇”“阳关”是属类,“西部”是种类,“西部”包括“阳关”,故是偏枯。

五忌,合掌、四平头。

1、何谓合掌:指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律诗字少意丰,必须惜墨如金,以有限的字词表达更多的情景意蕴。故“合掌”乃作诗之大忌。 合掌有三种情况:

其一,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冒春荣《葚原诗说》云:“对法不可合掌。如李宗嗣‘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皆、尽’合掌。”其它同义字如“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等等常会构成合掌。如:“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其二,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如“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怀先哲、忆昔贤”合掌。“古迹高昌遗址破,交河故地旧城残”“遗址破,旧城残”合掌。“不尽沙丘一抹绿,无边瀚海水盈潭”“沙丘、瀚海”合掌。

其三,“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曰:“两句不可一意”。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梅圣俞《和王禹玉内翰):“力锤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纪昀曰:“二句亦合掌”。(《瀛奎律髓))今人犯“事异义同”的“合掌”颇多,如:“抗日军民驱虎豹,歼敌劲旅战熊罴。”“每借浮云遮丽日,常生迷雾蔽晴天。”“千山披素裹,万壑挂银装。”

2、何谓四平头?即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字起头。如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间二联: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纪昀曰:“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沈德潜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唐诗别裁集》)如:赵昌父《梅花》中间两联:“

未至腊时须访问,已过春月尚跻攀。

直从开后至落后,不问山间与水间。

两联各句开头“未至、已过、直从、不问”均为偏正词组的副词语,亦为“四平头”。如一诗中间两联:

冬日炉前能取暖,夏天树下可乘凉。

春来花绽院中艳,秋至果熟树上香。

两联中各句开头“冬日、夏天、春来、秋至”均以季节词开头,是为“四平头”:

总之,变化多可以扩展诗意,丰富内涵,增强诗的表现力。

六忌,音步应谐不谐,应变不变。

何谓音步:指词或词组间因表达语意而拖长语音形成的间隔。它具有节奏美。齐梁以后,随诗歌律化的深入,音乐感的加强,五言诗与七言诗音步均有甲式与乙式。五言(甲)二I一I二,(乙)二,I二I一。七言(甲)二I二I一I二I,(乙)二I二I二I一I。要求二联之内音步相同,两联的音步上下要相异。如: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I松间I照,清泉I石上I流。

竹喧I归I浣女,莲动I下I渔舟。

杜甫《蜀相》:

映阶I碧草I自I春色,隔叶I黄鹂I空I好音。

三顾I频烦I天下I计,两朝I开济I老臣I心。

对于音步问题,写诗者时有忽略,出现应同不同,应异不异的现象。如:“奥运I圆I夕梦,神州I百业I盈。”“披荆I斩棘I奔I四化,国强I民富I业绩I宏。”“时逢I端午I日,晓发I木兰I舟。白莲I千秋I涌,沧波I一脉I流。”后两联均为2、2、1音步。

七忌,出韵。

诗歌押韵,早在先秦以前就已存在,基本定式是偶句句尾押韵,称韵脚。 此与外国诗歌不同,日本、古希腊诗歌不押韵,欧洲十七世纪以后,诗歌创作才盛行押韵。押韵不仅产生音乐美,而且对诗的内涵也产生积极影响。袁枚说:“欲作佳诗,先选好韵。”(《随园诗话》)唐以后写律诗,用《平水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用同一韵部的韵,首句如为平收时,必须入韵,可押邻韵。(编者按:如用新声韵,则不再押邻韵。

因古韵部分得细,新韵已归纳为14韵,故不宜再押邻韵。) 今人写律诗,中华诗词学会提倡用新声新韵,也可用平水韵,允许双轨制。但一首诗中不能混用。用新声韵写律诗,也必须在二、四、六、八句句尾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如为平声收,亦应押平声韵。有些诗友写律诗,忽略这些要求,造成“出韵”现象。如有首《庆祝建党85周年》的诗,其中第二、四、六、八句是:“创立巩固新政权,开放引资促发展。独立自主办航天,

和谐创新永向前。”“权、天、前”是平声,“展”是仄声,出韵了。

八忌,诗中词语多处犯复,或犯题。

梁章钜《退庵随笔》云:“作近体诗前后复字须避”。诗要求词语精炼而意丰,诗友们写诗时往往忽略。如“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高档商品来买俏,大把银钱尽情销。”“不惜钞”与“大把银钱尽情销”意思重复。如:《甘肃行》:

驼铃阵阵走祁连,座座碉搂立漠间。

旧日阳关沙场在。今朝烽燧已无烟。

雄关远望昆仑雪,石窟仍偎半月泉。

大漠流沙难锁住,春风已度玉门关。

此诗立意不错,但犯复多处,“阳关、雄关、玉门关”“立漠、大漠、流沙”等。 诗中犯题的亦常见,如诗题《登峨眉山》首句写“峨眉峰耸入霄端”,诗题《月牙泉》,首句写“鸣沙山下月牙泉”,诗题《紫云游》第三句写“紫云岭上游”,

诗题《晚耘轩内唱新歌》,末句写“晚耘轩内唱新歌”。(编者按:所谓犯题宜注意。古人用首句或诗中句作题甚多,仅为有别于它诗,似与题意无关。)

九忌,章法欠周。

何谓章法?亦称结构。律诗的结构,有两方面含义:

(1)外在结构,指诗之材料安排的规范,比如开头、结尾,中间两联对仗。它按句式的规划排列,属于结构的外部要求。

(2)内在结构,指感情的萌发、深化、结束,有人把它的进展过程,简称为起、承、转、合。在创作中处理结构问题,就是如何把外部范式和内在的感情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表现主旨,起承转合是诗歌抒情的进展过程(内部结构)常与律诗的外部结构一致,因此将章法简括为“起承转合”是有道理的,但不能死定为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这一模式,因为诗人创作时,抒情进展过程并不一定与外部结构一致。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主旨是寄托高洁情怀,抒发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首联,起,就题而起,写出山居的季节、时间、特点。颔联,承,紧承首联写山中秋季新雨后的夜景——清新、幽静、明净,景中有情,寄托了高洁情怀。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承上,依然写景。但两联对仗有变化。

其一,颔联,是自然,静景;颈联侧重写人与自然的活动,是动景。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两联又互为补充,清泉、苍松、翠竹、青莲、明月,都是诗人高洁情怀的写照。

其二,音步有变化,颔联是二、二、一式,颈联是二、一、二式,形成节奏旋律美,没有“截腰”之病,为尾联的转合作好铺垫。尾联,亦转亦合。化《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典,反用之。以抒发隐逸之情。

由此可见,起承转合是律诗创作时感情萌发、深化、结束的进展过程,与外部结构相一致,但定而不死。有些诗友写诗忽略了起承转合,而是平铺直叙,八句并列,没有主次,缺少深入与结束。

如《春归》:

清澈天空伴暖阳,春光明媚染家乡。

青松枝顶出新绿,垂柳周冠露浅黄。

紫燕寻宅巢穴筑,游鱼破浪觅食香。

草坪展体抬头展,花卉伸腰笑脸扬。

此诗写春回大地的景象,有色彩、有形象,有动有静,用拟人法生动感人,但因八句并列,没有深入、结束,使人有未作完之感。





百邦的诗


对律诗而言应注意格律,对仗,韵脚三个方面。当然起承转合与立意方面是要合格的,这是所有诗歌必须掌握的。律诗的格律须谨慎遵守,粘与对须分明,不犯孤平或三平病,孤须拗救之。对仗须合拍工稳,注意含理修辞。注意不犯合掌病。不犯数句同声病。如平台曰前晒出的湖南女子冠军诗,犯了四句中第三字第五字都是同平声的毛病,差点令人笑`岔气。对仗工整是基本功,须辞性相同。又韵脚是不能相通的。须一韵到底。即是仄脚亦须平稳,我曾见过有人作韵脚时,将绝句第…三句诗写成仄脚。总之,要做格律诗,须依古规行,否则,不茛不莠是写不成诗的。


一斗楼


写诗嘛,切忌空洞无物,要主题先行,意境伴随,按格式写就。

排律:抗击肺炎。

有诗为证:

楚汉无芳客,

川江罢艳轮。

人间洁病事,

环宇净污尘。

盛世尝甘味,

衰民咽苦津。

锦缎蒙鼻口,

窗门阻病情。

红霞重布首,

紫气又扮春!

注:锦缎比喻口罩。


老张35536


律诗〈亦称近体诗)是唐以来定型的—种文体,它的确有严格的限制。现就其关键方面简述如下:

—.用韵:律诗要求—韵到底的平声韵,〈即平水韵中的上平.下平30部〉。不允许押邻韵,通韵,更不允许以入代平。因为律诗的押韵不仅便于读来上口,利于记忆,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节奏.声调之美。失之韵味,美从何来?

二.平仄:律诗要求句内平仄相间,联内平仄相对,联间平仄相粘。不允许出现孤平(即押韵句中间出现单个平声字)。不允许出现三平调(即押韵句结尾三字都是平声)。当然,它也允许出现孤平时拗救和在限制范围禸的变格。

三.粘连:(即下联出句首二字须与上联对句首二字平仄相同,或是相同的类型)。律诗不允许失粘,因为律诗属骈俪体文字,如果失粘,就意味着平仄失调。平仄失调,必然导致读来碍口,无谐美之感。

四.对仗:(指—联中出句和对句必须如对联形式,也就是说句型和词类必须相对)。律诗要求除首尾联外,中联必须对仗(包括排律)。当然,除工对外,也允许词性相同的宽对,允许借音.借义的借对,允许两句实际上是—个意思—句话的流水对(—般用在尾联)。但不允许合掌现象出现(即—联对仗中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这是律诗的大忌。

五,重字:律诗原则上要求不能使用重字〈不包括有规则的重字),更不能使用重韵。

至于其它如八病,独仄,等等说法,格律并无硬性规定,可以不究。


原卉诗词


一首联尾联要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宽对要求,不能再底。

二颔联颈联要对仗并字字工稳,不能半工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