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算书法吗?

书画家姚建文


硬笔书法当然是书法!

也只有一些写不好硬笔字,却练过几天毛笔的人,会得出如下结论:“硬笔书法不是书法!”

试问,直正软硬兼修的书法名家,有谁置疑过硬笔书法的书法属性的?没有吧?

若硬笔书法不是书法,出版硬笔书法字贴的,为什么都是软硬兼修的书法家?而不是那种善写工整字的人?

不从书法的本质特征:字的结构、笔画上分析,而是从书写工具上讲,那就是形而上学,白马非马了!

再说硬笔书法的局限与特点:

1.硬笔书法,表现力远没有软笔书法丰富。

软笔线条能八面出锋,而硬笔相对来讲,就是均匀的线条,能写自然的顿、提、波脚、悬针、附钩撇等,就不错了。

2.硬笔书法又分为实用硬笔书法、硬笔书法艺术,这也是很多资料上对硬笔书法的分类。

大多人练字的初衷,就是想写一手好字,追求硬笔实用性。

实用性,是硬笔书法相对软笔书法,唯一的一个优势了;其它特点,硬笔书法都没得比了!

硬笔书法艺术,局限性大,主要是因为追求毛笔效果,因为硬笔模仿毛笔效果再像,也达不到毛笔的效果。况且——如下原因三:

3.硬笔的尺幅有限,表现力有限。就注定硬笔书法的艺术价值、市场价值无法与软笔书法相媲美!

甚至难登大雅之堂,你什么时候见过大厅里,挂着硬笔书法作品的?

这也是为什么,国展中不会有硬笔书法!

这也是为什么,我以为,练硬笔书法若无实用,不如直接练软笔书法,不论是书法艺术追求,甚至是市场预期,都更会有前途!

硬笔书法当然是书法,但与软笔书法相比,本质一样,特点各异!


行书一点通


可以肯定的是,硬笔书法最初的出现和流行的确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有人把甲骨文称为最早的硬笔书法,那个过于遥远,我们暂且不提。从民国开始,钢笔传入我国后,因为其使用之便捷,在实用性方面迅速取代了毛笔书法。一些书法家开始尝试用新的书写工具来表现书法艺术,比如邓散木和白蕉书法家就做了许多实质性的探索,并出版了相关字帖。


由此可以看出,在许多书法家的看来,硬笔书法是完全可以称其为书法艺术的。当然,因为硬笔的表现力的确不能与毛笔相提并论,时至今日,还是在书法艺术领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庞中华等书家的大力推动下,硬笔书法开始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在全国普及开来,其风头甚至一度盖过了毛笔书法,一大批具备传统书法功底的书法家开始顺应时势转战硬笔书坛,涌现出王正良、任平、赵彦良、刘惠浦等一大批硬笔书法名家。遗憾的是,就在硬笔书法发展风头正盛时,硬笔书坛两个最有影响力的组织开始为了争夺合法地位内斗不休。结果大家都知道,汇集了一大批实力书家,影响力巨大的“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被迫取消。大概是为了安抚大家的情绪,随即在书协成立了一个徒有虚名的“硬笔书法委员会”,硬笔书法的热潮在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下悄然降温了。



不管怎么说,能够被书协“收编”,至少还是证明硬笔书法的艺术地位得到了权威认可。至于硬笔书法到底能有多大发展,或者能否取得新的突破,这需要广大硬笔书法爱好者和有实力的硬笔书法家共同努力才行。


惊龙轩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们国家的书法就是毛笔书法,没有其他的什么书法,毛笔在我国已经存在几千年了。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家都知道庞中华掀起了中国硬笔书法的大潮,由此硬笔书法这个名词也产生了。

在随后的日子里,出现了许多的硬笔书家,著名的书家他们的硬笔字都是取法毛笔的,而不是自己胡乱编造的。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工具的不同,写出的字表现力不同之外,硬笔字和毛笔字的笔法,结构,想法,体例都是一样的。硬笔书法就是模仿的毛笔书法的各方面。

当然了不是所有的硬笔字都能称为硬笔书法,就像不是所有的毛笔字都能称为书法,毛笔需要临帖学习,硬笔也需要临帖,并且可以临毛笔字帖。

所以,只有符合书法法则的硬笔字才能称为硬笔书法!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观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欢迎留言评论,我是铁匠的头发,谢谢关注和支持!


存希斋书法


硬笔书算不算书法艺术?这要从它的功用来说。

书法脱离不了文字,而文字的功用是记录语言。与毛笔书一样,最初的功用也是为了实用性,但当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文字本身就有了一种审美的追求后,结果出现了“书法”。

工具的改变也会导致审美的变化。硬笔的出现,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迅速得到使用和普及,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人们也对硬笔书写有了更高审美的追求,并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高潮,出现了“硬笔书法”这一新的书法体系。

这是以书写工具改变而新兴的“书法”。那么它能称为“书法艺术”吗?答案是肯定的。

从根本上讲,只要是建立在以象形为基础上的中国文字,无论使用什么工具,在达到一定的法则高度下而出现了符合人们普遍审美要求的文字,都能称为“书法艺术”。

硬笔书法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更具实用性的工具与艺术结合的实践探索。虽然它不如毛笔工具更能表现中国文字的变化、审美范围及表现形式,但它却有比毛笔更实用的特性。在硬笔占主导的现代,能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已是普遍中国人对一个人有好的直观印象的首先肯定,这就是它艺术性的最好证明。

所以,只要中国文字不消失,能以表现在实质而不是虚拟的材料上的中国文字,都可称为“书法艺术”。




临池管窥


书法的意思是什么?是书写的方法。不论是软笔还是硬笔,都有各自的书写法则。按着书写法则去写字,书写出来的字形态就会很美。不按法则去写字,写出来的字就不能够给人美的观感。

书法它不是书法作品。是书写时的法规法则。我们只能说,某人的作品,他的书写合乎法度。而不能够说用毛笔写字就是书法,硬笔写字就不是书法。这是对书法的理解产生的逻辑混乱。写硬笔字,按硬笔书写的方法去写,他的字写出来就具备硬笔书法法度。



毛笔书法者不必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写字是练心。不管是硬是软,都需要练习才能写好。纠结于谁是谁非,对自己的技艺本身不会产生丝毫的促进作用。


子衿书法


硬笔书法算书法吗?我认为硬笔书法当然算书法,它是书法的大观园中的一枝奇葩。

书法从广义上来说,范围还是很广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你说是不是书法,我们的篆刻是不是书法,汉代的瓦当艺术是不是书法等等,书法的这个大观园中,有多种的艺术表现形式,当然占据着不可撼动地位的还是毛笔书法,这是中国书法的主流,而硬笔书法是对传统书法一种有益的补充。

硬笔书法可能除了在笔法、墨法上与毛笔书法相差比较多,但是在结字和章法上与毛笔书法都有相同的地方,硬笔书法的很多技法也是取法自毛笔书法。我们看那些硬笔书法高手的作品,也讲究行笔当中的提按、轻重、缓急的变化,结体上也有阴阳、向背、正攲、开合等等,在章法上也讲究笔势的连贯,大小的变化,穿插、错落等等。

所以,硬笔书法并不是抓起笔写字那么简单。不能因为硬笔书法的线条单一就否认它的艺术价值。南宋初年有个叫吴说的人,喜欢写一笔游丝书,当时也很受人称赞,甚至得到了宋高宗的赏识,非常喜欢他的游丝书。游丝书的书法线条就好像硬笔一样,线条很细,也没有太多的粗细变化,这也算是书法大观园里的一朵奇葩了。

很多人因为硬笔的实用性,经常容易把实用性的硬笔字和硬笔书法搞混。实用性上来说,只要你写的整齐、易识就好了,没有上述的那么多的讲究。

国展中没有硬笔书法获奖的踪影,是因为硬笔书法有自己的全国大赛,它是单独作为一类展出的。例如最著名的85年的那届全国钢笔书法大赛,吸引了百万人参见,这种盛世毛笔书法是远远比不了的。而那几年的钢笔书法的热潮,也一直影响到现在。至今,仍有大量喜欢硬笔书法的朋友们在坚持硬笔书法的学习和创作。

我自己也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练毛笔书法,在硬笔书法上花的功夫较多,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毛笔书法写的实在不好,硬笔书法自我感觉还有的救。我学硬笔书法除了最开始的时候临摹过硬笔书法字帖,那个时候记得还是学的庞中华的字。后来学了不长时间之后,就主要取法毛笔小楷字帖了。

所以,硬笔书法的学习,我是一直鼓励以毛笔书法为师法对象,向传统书法经典法帖求法。这样写出来的硬笔书法才有味道,才更有底蕴。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


翰墨今香


建立在深厚传统书法基础上的硬笔书法才算是书法艺术,如过没有对传统书法继承的硬笔字,只能算是写字。


为什么这么说,问题就在继承上。

如果只是以己之意任笔成形的书写,文化或艺术含量,无论是点画或结构、章法都缺少广博深厚的文化传承,何以谈书法艺术和书法文化。

我们知道,艺术是美的,也是一位书家的美学思想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及情感的体现,毛笔书法如此,硬笔书法也应当如此。传统文化是我国文明文化艺术的菁华,其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国学文化菁华的沉淀和凝结。而任笔成形的书写是缺少继承的书写,因此缺少文化和艺术审美的底蕴。



这样说,就要求我们必须起步要高,扎实的通过临摹学习继承我国的书法传统艺术。

“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仅的其下;取法其下,仅得其下”。



翰墨书道


对于这个问题,我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

毫无疑问,硬笔书法肯定是书法,这已经是经过时间和实践证明了的。

说起硬笔书法,我们首先应该来了解一下硬笔,有些硬笔书法家为了说明硬笔书法的“伟大”,把几千年前的刻画符号认为是硬笔书法,把刻这些符号的工具,例如石头,骨头,木头等等认为是原始的硬笔,这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没有问题,但是一些人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妥的。



我们真正的硬笔是从现代书写工具开始的,十八世纪英国人发明了铅笔,十九世纪美国人沃特曼发明了钢笔,所以从现代硬笔书法来说,这才是真正的硬笔书写工具。

而对于硬笔书写工具而言,可以说是一种舶来品。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学东渐的热潮兴起,钢笔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人们也开始改变了用毛笔书写的传统,开始用这种新型的书写工具学习和工作。

鲁迅先生曾说,“钢笔必定会战胜毛笔”,从今天来看,鲁迅先生的预言是正确的。

诗人吴藕汀也写过一首诗来赞扬钢笔的便捷性和实用性:“西人写出蟹行书,应用自如真不虚,中土而今成普及,一支常备袋中储。”

1935年,著名学者陈公哲写了一本字帖叫做《一笔行书钢笔千字文》,这本书应该是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硬笔书法字帖,可以看出,那个时候陈公哲的钢笔行书就很规范,流畅,这说明钢笔已经得到广泛的使用了。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本字帖应该比邓散木白蕉的钢笔字帖都要早一些。

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这本书并没有普及开来。硬笔书法也并没有因此而形成热潮。

直到后来,庞中华1969年在深山老林里写了一本书叫做《谈谈学写钢笔字》,一本书的出版,可谓是一波三折,直到1980年才得到江丰和文怀沙老前辈的支持,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预订的20万册在两个月内销售一空,后来又不得不增加80万册,直到现在,《谈谈学写钢笔字》这本书已经出版发行了将近一亿册了,这在印刷和销售史上都是一次奇迹和神话!


也就是从庞中华开始,中国硬笔书法的热潮到来了,随后,庞中华积极投入到硬笔书法的普及和教育工作中,组织硬笔书法比赛,开办硬笔书法培训学校,那个时候学习和参加硬笔书法比赛的人动辄上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几百万人,这种盛况在如今是看不到了,但在那个时候却是常态。

庞中华不仅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硬笔书法家,而且还成为了硬笔书法第一人!

1984年,随着庞中华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录制硬笔书法讲座,全民学习硬笔书法已经蔚然成风了。

而硬笔书法也就是从庞中华出版第一本字帖开始的,江丰在序言中写到:“我们相信硬笔书法也能够出现书法家,就像在魏晋出现了二王,在唐代出现了欧颜柳赵一样。”这样一来,算是给硬笔书法正名了,硬笔书法从此诞生了。

时间到了1993年,在庞中华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在北京成立,从此掀开了硬笔书法崭新的篇章。

由启功先生题名的《中国钢笔书法》是硬笔书法爱好者的福音。启功等老前辈也非常支持和关心硬笔书法事业的发展。



到了如今,学习硬笔书法的人应该远远超过了学习毛笔书法的人,因为硬笔书法具有实用便捷等特点,所以它的大行其道是必然的!

综上所述,我觉得足以证明硬笔书法是书法!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笔尖写字课堂!


笔尖写字课堂


硬笔书法当然,不算书法!
中国书法的概念可以很清楚地一言以蔽之:用毛笔蘸上砚台里的墨汁在宣纸上书写汉字!

我这样概括中国书法有没有人举手反对呢?

试想一下,如果硬笔书写汉字也算书法,那至少一下子就把中国人心目中的文房四宝全部扔到臭水沟里去了,因为只需要一只碳素笔,一张A4打印纸即可写出有可能流芳千古的书法作品,这听上去有多么荒唐可笑。

孩子们在学习写字

有人一定会反问,古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不是书法?我们的篆刻艺术是不是书法,汉代的瓦当艺术是不是书法?

甲骨文的刀笔书法只能说在毛笔书法出现之前,先祖们在进行着艰苦探索,并最终抛弃了刀笔。好比说爱迪生试验了数百种材料,最终选定使用竹丝作为灯丝材料,难道说那废掉的数百种材料也都是灯丝的材料吗?

甲骨文

篆刻艺术可以算是中国书法的边沿分支,但须知篆刻是嵌套在毛笔书法中的艺术品类,而且,篆刻艺术在书法中出现时就早已经用刻刀完成制作,只是用印泥来表现完成的。

瓦当艺术就更不值得讨论,那只是书法艺术在建筑领域的一点点应用而已。

汉代瓦当艺术

又有人会说,上世纪末的钢笔书法不是声势浩大,风头差一点盖过毛笔书法了吗?

没错,的确是这样的。可是众所周知,那是中国书法发展中出现的一段不寻常的年代,现在不是理顺关系了吗?如今书法大展,尤其是国展已经不见硬笔书法的影子了,就像甲骨文已经被历史淘汰了,难道我们又要回到那个刀笔时代去吗?

硬笔相较于毛笔有着无法克服、显而易见的缺点,我们硬要用硬笔费老鼻子劲练出来毛笔书法的效果,这又是何苦呢?须知硬笔书法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创作书法作品,而只是为了实现“提高书写速度及增强书写美观效果”这个单纯目的而已。

如今,在硬笔书法这个圈子里的确有几个人练出来了毛笔书法常见的提按、使转变化,甚至有人能写出墨韵变化的味道来!这其中还有些人很可能使用特殊的硬笔才写出毛笔效果。我们在惊叹别人天赋异禀的同时,要清醒地知道,这样的书法毫无意义,而且普通人也练不出来。

喜爱书法的人们,请准备好文房四宝,进入真正的毛笔传统书法学习行列中去吧,最后在说句话:毛笔字好的人,硬笔书法肯定好!随文附上我的近期书法作品两幅,请大家品评指教,永书我先行谢过!


永书101


硬笔作品当然可以称之为书法作品。

只就书法而论的话,按照一般理解分类,书法分成了若干系统分支。比如毛笔书法,比如硬笔书法,这是两大支脉,也称之为两个系统。尤其是目今当下,毛笔已如耄耋老朽,行事衰微,蹒跚蹀躞、垂垂老矣,而硬笔却如刚刚升起的太阳,晨雾朝露,光芒万丈,绝对阳光的事业,才刚刚升腾,还有一大段上升空间和炫目前程。

书法这个称谓是后人对前人的总结、提升,是一种文化的肯定和坚守,值得人们花大力气、用大智慧、使大气魄、费大思量,已然成了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

但不得不说,书法家这个提法儿、叫法儿,若在古时,任谁也不愿意自己被无端称之为书法家的,更不愿籍此成为被耻笑蹂躏的对象——意即没有像样儿的学术本领和文学才能,只是姑妄写了一手好字而已,就像一个人,枉自生了一副好面皮,其实不学无术、腹内草莽,这个挂羊头卖狗肉的招子也就会引发人们的鄙夷和弃掷。

但现在已然天翻地覆,要是闹不上个书法家的名号,跳楼寻死的心都有,就是因为书法已然和修养本身、文学本身越发背道而驰,相去甚远,直至成了一个招摇过市的幌子,可以人前炫耀自家的几斤几两,几把刷子,也就难免有人愈加兴奋异常,捉出妖来,把个好端端的文字写得支离破碎、七扭八歪,然后美其名曰艺术,冠上堂而皇之的欺世盗名桂冠,就可以名正言顺、明火执仗的挣钱,甚至直接从人家身上掏钱了。

个人反对一切沽名钓誉的所谓书法创作,但会一直坚持文质相符的正确思路,文思齐进,并行不悖,沿循几千年国之瑰宝的体润滋养,写好每一个大写的中国字。

但也仅此而已,并无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