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味归形”,为什么用“味”来指有形的物质?

清风瘦雨58179115


《内经》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讲的是阴阳,讲的是水火,讲的是气和味,这个气和味放在一起,不要当成是我们普通所了解的气味,说这个气味是臭的,那个气味是香的,不是这个意思,前面的气和后面的味,一个是讲无形的气,是讲大自然的清气和人体呼吸之气。

这个味通常来讲指的是五味——酸﹑甘﹑苦﹑咸﹑辛,这五味。

味道就是指的酸﹑苦﹑甘、辛、咸这五味的东西。

像甜的糖(甘),酸的醋,它总是看得到的,总是有形的,而这个气相对来讲就会无形一些,。

就像讲的水为阴,水和火相比来讲,水也是比这个火更为有形的,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一点上来判断,就是从它的这个表征出来的是更加有形,还是更加无形,是更加具象还是更加抽象,这样来慢慢地掌握这个阴阳之间的这个关系。

所以,中医理论中,很多概念比较抽象,虽然抽象却都是源于生活,从抽象的观点到实际的治疗,需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需要感悟,需要认真分析。看似错综复杂,其实,当你真正的分析透彻了,也就认为并不难了。

“味归形”,这里的“味”,其实就是和“气”相对而言的。

都知道“气”是无形的,“味”源于物,所以古人朴素的认为“味”就是有形的,还有些事物,可以从有形到无形相互转化,所以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层不变的。

就像疾病,通过治疗就会痊愈,这也是一种转化过程,这是向好的方面转化;如果不治疗,就会恶变,这是向坏的方面转化―― 一切皆可变迁。

所以,人间万物,看起来是矛盾的,分析一下却又是合理的,所谓“存在皆合理”,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




Forest祥子医生


题目的问法就是错的。

用现代汉语的字义来解读古汉语,岂非太搞笑?

《黄帝内经》可不是现代著作,而是古代著作,遣词用语里的那些字,都需要用古汉语解读。

这里的归,不是“归于”的意思,而是“获得授权”的意思。这就是古汉语。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很多字、词的意义已经大不相同。你拿现代汉语对某字的释义来解读古籍,这个行为稍微有点搞笑了吧。

换句话说,味归形,是说味道要依赖于有形的物质才能体现。这也阐明了,味所具有的,不能脱离有形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性质。


纯钧LHGR


我是知微通元,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从小到大习惯都接受西方直线思维教育的我们,确实很难理解古人为什么用

“味”来指有形的物质?除了我们对古人的词义不了解之外,我们对古人的思维更不理解。“精、气、神、形”,是中医文化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所以要理解《内经》中“味归形”,必然要清楚这几个直接的相互关系,而“味归形”正是中医文化里讲的精气形神能量之间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所以我首先从身体能量循环的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

1、“味归形”是身体能量循环的开端,是身体的基础资源。

“味归形”的出自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其实整段文字描述的正是我们人体身体能量转化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中医通常讲的“精、气、神、形”的转化关系。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食物进入到我们身体以后,转变成能量,以维持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过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活着肯定得要吃东西,如果把我们身体消化系统比作加工厂,我们吃的食物是就是我们的基础能源,这就是“味归形”,然后基础能源会通过消耗系统转化成无形的能量进入我们的呼吸系统就是“形归气”,然后呼吸系统会推动我们身体血液运行就是“气归精”,比如我们一旦做剧烈的运动,心跳加快的同时一定会伴随着呼吸的急促,因为我们需要通过呼吸来推动心脏的加速运动来提高血液运行的速度,最后气血转化成我们身体自身的能量来维持工作学习生活等日常活动,这就是“精归化”。也是食物进入人体最终变成能量维持人体日常生活所需的一个转化过程。

由此可以“味归形”是身体能量循环的开端,是身体的基础资源,这样一来再来理解为什么用“味”来指有形的物质就很容易理解了。


2、《内经》的“味归形”“味”作为身体能量循环的开端和身体的基础资源,本身就不是指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味道”,而是“饮食、食物”的一种称,“味”本身就是一种有形的物质,是我们的食物。

比如古人常说的“不食人间五味”,本义指的就是品种繁多但不离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食物。再比如说“人间美味”,本义就是指人间的各种美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这里的“形食味”是自然是指我们的身体,形食味,就是身体要吃东西,“味伤形”不是说味道伤身体,而是过度的饮食会对我们的身体形体造成伤害。

所以《内经》的“味归形”不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味道,而是“饮食”的一种代称。所以古人的“味”本身就是一种有形的物质。

3、古人是思维里一切能被人体感知的部分称之为“有形的物质世界”。

在古人的思维世界里,世界只有两大部分,一个是无形的能量世界,一个是有形的物质世界。 而一切能被我们人体感知的部分称之为有形的物质,不能被我们感知的部分称之为无形的能量世界。

我们再来看“味”字本身,“味”由“口”加“未”组成,从字义本身而言,味的感觉源于身体的舌头品尝的味觉和鼻子闻到的气味,而无论是舌头品尝的味和鼻子闻到的味道都是属于有形身体的一种感觉,所以“味”是属于有形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结论:“味归形”是身体能量循环的开端,是身体的基础资源,而“味”作为人的身体感官能感知的一种感觉,被古人化为有形的物质世界范畴,所以无论从“味”字本身还是古人的思维来看,“味归形”都是有形物质的指代。所以看古书,古文,如果用我们现在的思维和词义去理解古人,要么我们理解不了,要么我们会错解古人的意。


(图: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知微通元


酸苦甘辛咸,什么东西就是什么味,

什么味就会归到,升,降,沉,浮

辛辣升浮

盐咸沉降


任水木先生


《内经》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讲的是阴阳,讲的是水火,讲的是气和味,这个气和味放在一起,不要当成是我们普通所了解的气味,说这个气味是臭的,那个气味是香的,不是这个意思,前面的气和后面的味,一个是讲无形的气,是讲大自然的清气和人体呼吸之气。

这个味通常来讲指的是五味——酸﹑甘﹑苦﹑咸﹑辛,这五味。

味道就是指的酸﹑苦﹑甘、辛、咸这五味的东西。

像甜的糖(甘),酸的醋,它总是看得到的,总是有形的,而这个气相对来讲就会无形一些,。

就像讲的水为阴,水和火相比来讲,水也是比这个火更为有形的,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一点上来判断,就是从它的这个表征出来的是更加有形,还是更加无形,是更加具象还是更加抽象,这样来慢慢地掌握这个阴阳之间的这个关系。

所以,中医理论中,很多概念比较抽象,虽然抽象却都是源于生活,从抽象的观点到实际的治疗,需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需要感悟,需要认真分析。看似错综复杂,其实,当你真正的分析透彻了,也就认为并不难了。

“味归形”,这里的“味”,其实就是和“气”相对而言的。

都知道“气”是无形的,“味”源于物,所以古人朴素的认为“味”就是有形的,还有些事物,可以从有形到无形相互转化,所以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层不变的。

就像疾病,通过治疗就会痊愈,这也是一种转化过程,这是向好的方面转化;如果不治疗,就会恶变,这是向坏的方面转化―― 一切皆可变迁。

所以,人间万物,看起来是矛盾的,分析一下却又是合理的,所谓“存在皆合理”,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


刘敦杰



5027fang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味出于物,代指饮食之物,或水谷之精微。

归:归向

“味归形”的意思是 五味精微化生为形体


柳城三先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提到是是“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这是逐步演化的过程。

首先,气无形主升,则为阳。味有质主降,故为阴。

“归”代表依投。地生五味,人食五味,而化生精血,所以成形。但生命的存亡,依靠气的运转,所以形归气。

人身精血,由天气和五谷之气化生,所以气归精。

精为水,天一生水,为五行先。所以精以化气,气以化神,所以,精归化


六爻寻梦


这是那时候的一种认识,在今天来讲,我们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