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則獨釣 遊在“桃源” 一一看楊雲祥近期山水畫作品之一


《霞光萬里任逍遙 》2017年 黃撒金古宣紙山水畫系列之一

今日的中國山水畫已經罕見關注人性大愛的審美內涵之感覺了,這可能與幾十年的社會風氣有關,這幾十年來文盲丶美盲之亂象在大歷史的長河裡不過是短暫的汙濁氾濫一瞬間表象。

今天的中國文化振興的呼聲漸漸高漲,這就是一個好的開端。因為中國從農耕文明逐漸過渡工業文明化以來,東西方文化交流與文明共享的狀況愈演愈烈也使中國進入到現代化強國之列,當代中國的文化藝術必然要古今中外地融合且民族特色,古丶今丶中丶外是當今藝術創作的排序因素也是今人繪畫藝術的審美趣勢,重複古人昰匠氣,沒有創新是俗氣。我早先是油畫專業人也創作了不少民族風格的油畫作品而在(六十歲)以後進入到書法丶國畫行列且一發而不可收拾,十多年來不停的學習探索著,近來畫了一批小幅山水畫,也是從古(傳承)今(生活)中(民族風格)外(西方視覺)匯合而嘗試著,雖然說這是過去時的作業但"溫故而知新"嘛!也方便以後的道路繼續探索

《時霖潤萬物,湖清雙j鏡晚》 130 x 34 釐米 2018 年

反觀今日畫山水的人幾乎不讀書,沒有山水藝術歷史的傳承,沒有詩情畫意的視覺智慧語言,畫面居多是幾座山巒,一二河流,瀑布掛前川,這樣的行畫遍佈各地,儘量地復現真實的如攝影照片一般,無數人在技術層面喋喋不休,需要山水畫的顧客居多不是土豪就是文盲的小商人類,這些人的審美就是:在我的地盤我做主之心態!附庸高雅卻窄俗不堪;儘管也有人講究筆墨的,但不多見;可畫面裡表現內涵的東西更寡淡,以迎合換小錢為創作目的。

元熟練書法黃紙斗方 2018年

豈不知,美術史的山水畫家們幾乎全是文化修煉水平很高的人,他們把山水畫當作自己對人生關愛的坦言;我也深深感到:繪畫藝術是人的文化、文明生存方式的一種愉悅行為,人在愉悅時才具備著超越現實痛苦的昇華感。

清末貢宣紙山水畫,2018年作 利用古紙發氧化黃褐色而作

山水畫不僅僅是描繪自然的物象,山水畫更要注重人性的關愛。但是過於寫生也會喪失了對山水畫歷史經典的傳承,從而變成了沒有文化理念與人文大愛情懷的仿真風光型。在朱良志的《南畫十六觀》裡,我找到了知音和師言,再一次讀他書的些許章節,溫故而知新且鞭策著我繼續“黔驢技窮”時也硬頭皮“上坡”。記下這幾則朱良志的話也算是“上坡”時的聽吆喝。我在寫心經黃色紙的背面畫了幾幅,其實,這是我處於“黔驢技窮”時的塗抹著,在讀書筆記裡穿插著也許可以緩解讀者看文時的倦煩感。

2019年嘗試著用熟宣紙山水畫之一,四尺三開 。

中國山水畫到元代已經在描山繪水的基本上發展到文人畫寫意的階段,這裡說的寫意是畫面有了關注人性大愛的哲學命題和畫家內心對生命經驗的體悟;這些畫家居多是滿腹經綸的學者或者有較高文化修養的哲學觀念等來支撐其繪畫藝術的創作內涵。朱良志先生的《南畫十六觀》相當細緻而深入地論述這些畫家的作品藝術內外因素之客觀,這是我近段所讀到比較好的一本美術評論集,朱良志是北大哲學教授,他的哲學高度加上他從歷史的客觀、演變諸方面來闡述經典名作與畫家人格、思想及社會背景,讓人理解作品後面有中國文化的寬宏且奧妙,我讀了一遍後再讀其中的某些章節,感悟更深;在讀它的日子裡我又畫了這一批橫幅山水寫意畫,也算是讀書筆記的另一種形式吧。

2019年畫的一個系列之一

明代的董其昌也講到不畫名山勝景,這也許是讓山水畫的人文精神更自由奔放些,今人許多畫名勝地貌的很多,其實好看的風光地貌反而約束了畫家內心追求美趣的"手腳"也侷限了觀看者的精神愉悅的視覺範圍。我同意也鍾情於世外桃源的風景內容表現,這些小畫也是岀自畫時內心審美觀而實踐著。

這幾幅較注重虛實對比的空間性,也是我畫山水在這一段時期的想法,似乎有西方素描感。

不圖雄偉壯觀意在平凡野趣自然

以上是用黃寫心經紙背後的小幅山水畫系列之,2019年作

其實,每一個醉心於創新的畫家都須要審美思考的孤獨感, 孤獨是由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具有豐富性和較高的審美水平的生存狀態,人對獨處的偏好是不由自主的。他孤獨卻並不孤苦,他在獨處時享受著思想的自由自在,這是自我充實而浩瀚的精神境地,一己悠然自得著回味、咀嚼、質疑且心怡無限,如此一個人的從容不迫而孤獨著,他與自然對話,向宇宙詰問,似乎原始古老的人生狀態,還要回歸意識久遠的本來面目。我在畫山水畫時經常欲表現自己與山水一體的心中視覺,它不僅僅是眼睛觀察到的自然真實,更是個人心目的自然境地。所以,我明白了《高山流水遇知音》曲高且和聲寡。

在桃花源裡不是賞花而獨釣是我這批古宣紙系列的主題

清末貢宣紙山水畫兩幅,作於2019年,此畫敷色較少,基本上利用了古紙氧化黃色似乎渲染。起碼的是不重複古人也不類同於今人的畫面感吧!

黃色寫心經紙背面山水畫之一

局部之一

局部之二

朱良志:藝術最值得人們記取的不是作為藝術品的物體,而是它給人的生命啟發。

宣紙山水畫四尺三開 2019年

局部之一

局部之二,我著迷於樹型的變化與枝葉各異的對比。

2019年所畫的橫幅系列黃色寫心經紙背後山水畫之一

元熟紙山水畫之一 2019年畫

古宣紙山水畫系列之一 2018年

2018年系列之一

熟宣紙山水畫之一 2018年作

太行山水畫之一 2018年 熟宣

《獨釣圖》之一 寫心經黃色紙背面之一,2019年畫,此畫也是自我心情的寫照:幽則獨釣,遊在世外。

四尺三開 宣紙《山中窮幻化,江上尋仙境》水墨山水畫 2008年

仙境只是一個生存人的理想之地,人追求藝術也是在生存自然的環境變化中茫然而稚拙地似乎劃舟前行,生命不止,前行不息!這是追求有意義的人生態度,在茫然中逐漸地調整自我審美認知的慧妙,求藝生活才可以意義常春。

我們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似乎是一個永遠也捉摸不透的話題;於是,在田園裡、在浩渺無垠的田園裡,悠然活著就成了許許多多人的白日夢幻。當高樓大廈密集著與狹小的空間挺拔迭起,人們在水泥方盒子裡苟且一生,在日復一日的無奈中求追這自然的視覺安然,這也許是我們唯一可安慰自己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