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飞机坠毁遗体被烧焦,怀中的文件却安然无恙

提起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人物,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就是钱学森和邓稼先。其实除了他们两人之外,还有一个人也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就是郭永怀。郭永怀的一生横跨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个领域,是迄今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奖章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他的感人事迹。

郭永怀是山东荣成人,北大物理系毕业后赴美留学,师从素有“航空之父”之称的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研习空气动力学,成了钱学森的师弟。这期间,他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得到了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此外他还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由此成为驰名世界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和空气动力学家。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郭永怀等人积极准备回国效力。对于这样尖端的科技人才,美国当然是不愿意放人的,他们许诺了种种优厚的待遇和先进的科研条件,但钱学森和郭永怀都不为所动,依然坚持要回国。最后美国移民局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强行禁止他们出境。后来在我国的不断努力下,钱学森于1955年9月份回国,而郭永怀直到1956年国庆的前一天才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回国后郭永怀出任了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而所长正是他的师兄钱学森,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的力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上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单方面终止合同,撤走了全部专家,连一张纸片也没有给我们留下,还讥讽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为了记住那个撕毁合同的日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定名为“596”。

“596工程”上马后,郭永怀被任命为九院副院长,负责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他和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随后郭永怀和家人分开,前往位于青海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在多次试验后,他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一举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了最佳方案。经过科学家们辛苦的努力,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世界为之侧目。

随后郭永怀又参加了我国第一颗氢弹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还认真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12月5日凌晨,飞机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扎向了玉米地,腾起一团火球。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分开后,中间掉出了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然完好无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对我国科研事业极为重要的资料!

得有多么伟大的精神力量才能让这二人视死如归,才能让他们在经受烈火焚烧的时候,却依然咬紧牙关紧紧抱在一起,我们永远都不能想象老一辈的科学家们究竟有多爱国,他们对祖国爱得如此深沉,他们殷切期盼自己的祖国繁荣富强,即使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他们才是我们这个国家真正的明星和希望!这一年郭永怀仅有59岁,22天后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这是对郭老最好的纪念和告慰!1968年12月25日,中央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证书上面4个金色大字格外醒目: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