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银行纷纷裁员,现代银行业的危机是什么?

d盘文档


现代银行业的危机正是裁员。那些处在银行管理者位置上的人髙高在上,忘记了银行是服务业。服务业的一切是以人为基础的,什么高科技、大数据只是给一线人员更好服务客户的工具。拥有先进的工具,具备降维打击的能力,你应该更多的招人,壮大自己。


古巴河畔一耕夫


通过去年银行业从业人员相关数据显示,全部15家上市银行通过裁员等方式,员工数量整体减少大概3.1万人,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平安银行的人员流失数量最大。为何银行业要裁员呢?银行业发生了什么事?

中外银行大裁员

四大行的人员流失数量十分突出

15家上市银行员工人数变动数据显示,2017年有8家银行员工数量增加,7家银行员工数量减少,15家上市银行整体员工数量减少大概3.1万人。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平安银行的人员流失情况最为明显,2年流失约4.8万人。

除了中国的银行进行裁员,外国的银行也进行裁员。

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金融监管局发布了韩国银行业相关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韩国银行员工总人数同比减少了3602人。不仅银行从业人员减少了,银行分支机构也大规模被关闭,截至去年底,韩国银行业一共设立了6790个分支机构,相比上一年缩减了312家。这也是1999年最大的缩减数量。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的管理委员会将在2022年年底前,在该行的零售部门裁减多达6000个职位,为这个新组建的部门裁员人数提供了初步估计。

银行业大裁员隐藏着什么秘密?

原因一:人工智能化机器替代人工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给人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等已经渗入越来越多的行业,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率,人类将面临“机器吃人” 的时代。

“机器吃人”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自然语言处理将使各种程序简化。有人预测,金融行业将是人工智能冲击的第一个对象。因为人工智能投入大,风险大,周期长,回报慢,如果能更快得到回报,金融业是最佳选择。也因为金融行业人才成本最高,虽然人工智能投资的一次性成本很高,但长期看是一劳永逸的。

原因二:移动金融服务取代了银行柜面服务

随着网络科技发展,现在也已经渗透进了金融行业当中,互联网金融服务已经普及。我国,几乎所有银行推出了手机软件,用户登录之后能够查看交易记录,查看存款余额,另外也能够进行转账等操作,消费者也能够进行在线理财,购买基金等产品。互联网金融服务如此方便,逐渐取代柜台负面是大势所趋。

原因三:大批互联网金融公司新兴

除了传统银行业的互联网金融服务,银行之外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这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提供了丰富的在线服务,比如移动支付、在线理财、保险、消费贷款、小额贷款等,这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蚕食了传统银行的业务。

银行业为何大幅裁员?人工智能替代人工,可以使得银行业可以缩减一些机构和减少一些员工;移动金融服务取代了银行柜面服务,人们对柜面服务的需求大量下降,柜面服务岗位需求也随之下降;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蚕食了传统银行的业务,导致传统银行业务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业务岗位需求也会随之下降。


樱桃番茄GO


银行裁员,是全球银行业的无奈,尤其是欧洲银行业更是裁员风波不断,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等等都有过较大规模的裁员计划。

欧洲银行业面临最大问题就是低利率环境,零利率就已经改写了传统教科书的三观,欧洲央行实行长达数年的负利率更是把欧洲银行业放在火上煎烤。银行业高管可以说是一致性呼吁欧洲央行结束负利率,有银行高管认为负利率政策是“扭曲”政策,实施时间越长,“副作用越大”。确实不错,负利率摧毁了德国德意志银行这家百年老店。,欧元区负利率政策带来银行宣布的裁员人数已经达到了6万人。

负利率政策最大问题是银行压缩银行盈利能力,从而可能导致银行减少放贷,信贷规模的减少,影响了银行利润规模,同时债券收益率为零甚至是负利率,银行可投资产品大量减少,银行是债券投资主体机构之一,持有负利率债券,银行收益从哪里来。

负利率颠覆了传统的金融理论,破坏了整个金融体系,世界央行货币宽松的上瘾,面对盈利的下降,银行只能通过出售资产,裁减员工,降低营业成本,维持适度利润。


杜坤维


从次贷危机之后,金融行业普遍关注复杂信贷产品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性风险,修订新资本协议,增加系统性重要银行。近几年反洗钱与反恐形势严峻,加上美国的长臂管辖,巴黎银行的89亿美元罚款,生生把制裁合规风险推上一个制高点,没有一家银行不重视,风声鹤唳。但从笔者的观察来看,这都不是关键风险,遇事做事就是了,无非是识别风险,监控、控制而已。因为上述风险只是具象的专业风险,而如果风险在于人,在于组织架构呢,没人真正做事,没人真正在乎这些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怎么会呢?银行业可谓社会化大生产的典范,部门林立,分工细致,交互协作,专业的人干着专业的事。

的确如此,但忽略了一个问题,风险可不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每一个都有严格的尺寸,精确到微米,然后组装就完事了。风险是一个复杂系统,再加上移动互联时代银行业务在多个渠道,多个纬度,多个时空的拓展,附着于业务上的风险就是多个渠道、纬度、时空的不同风险因素的聚合物,在一个复杂逻辑系统内酝酿和发酵。

但对于当前的银行而言,业务是某个部门的,渠道是某个部门的,纬度是某个部门的,时空是某个部门的,再加上任何业务都需要人财物的支撑,人财物又贯穿、交互于业务的各个环节,而人归某个部门管,财归某个部门管,物归某个部门管。一旦出现了一个风险,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一个由来已久的逻辑是,谁的问题谁负责,但对于复杂系统,确定到底是谁的问题,并不简单。

就拿反洗钱来说,如果某个人通过线上渠道操作多个账户进行频繁的资金转移,这属于谁的问题,谁负责?反洗钱首先要KYC,账户开立识别客户属于零售部门,网上银行开立识别客户属于电银部门,谁没做到位?频繁资金转移,是账户层面监控,还是线上操作层面监控,这又属于不同的部门。部门林立的好处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但坏处也正是不同部门的利益不同,聚焦不同,一旦风险暴露,没人勇于担这个责任。

风险是随着业务,随着流程的,因为分工不同,把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拆解到不同的部门负责,结果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责任,每个人又都没有责任,面对风险,除非高级管理层重视,很容易导致对风险的处理流于形式,一旦某个部门多干一些,其他部门可能就觉得,吆,风险在这个部门呢!所以,多个部门都针对风险进行处置时,为了免责,不会有人去抓关键风险点,因为,谁抓了谁就是责任方。你好我好,大家好,一个风险处置就结束了,真正的风险点仍没有得到解决,视而不见。


一个年轻的大叔


一、获客。被网点和营业时间局限客户服务的时间、空间和人群。

二、产品。银行传统业务就是存贷汇等,还有特殊优势就是牌照。现在传统银行对比互联网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等,产品相对单一,在面对90后、95后甚至00后客户时吸引力不足,灵活性和便利性也不足。面对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旗下银行的冲击和多种形式产品组合拳的餐食。最直接的就是纸币和刷卡使用的大幅下降和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全面普及。

三、场景。上一点提到了银行传统业务是存贷汇等,这是银行盈利的根基,但是以上业务发生都需要场景的支持,但是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全面覆盖普及的当下,每一个产生消费的场景和每一个占领用户手机和用户停留时长的app都在给予用户金融服务或者吸引用户的钱包。阿里、美团、腾讯、京东等等,基本所有数得上的大公司都在拥有自己的金融业务线,甚至直接成立金融公司和银行了。阿里系通过网商银行等服务淘宝、天猫上的小微商家的供应链金融和消费客户的同时,还通过余额宝等等产品提供理财服务,还有京东的金融公司等等。

四、技术和大数据。在全面数据化和线上化的时代,技术和大数据收集、分析、计算、挖掘、应用,对于银行业务支持至关重要。用户和客户的行为和需求的本质都是数据,这些数据在哪?在那些大公司手里。传统银行可以去挖人和买技术买数据,但是上游被别的公司卡着脖子,总是有隐患在。但是全部自己开发或者获取数据,也是传统银行很难做到的,不可能一边养着庞大的线下网点团队,又养一个巨大的技术团队。在这一点上,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的平衡性做的是非常不错的。

五、风控。金融公司盈利的本质来源息差和服务费等,根基是风险控制。在全面数据化、线上化的今天,风控模型和风控手段都需要技术手段和大数据分析实现,不仅要安全,还要灵魂、便捷和高效,这就是双刃剑,如何实现又安全又高效,互联网公司的执行力、创造力、想象力远远超过传统银行企业,但是在经验上却有不足。

六、思维和理念。类似于诺基亚之于苹果,柯达胶卷相机之于数码相机。这个就不展开了。总之是如何能根据变化去适应引导未来吧。有人的问题,也有机制的问题。各有利弊。

可以说在银行未来的发展上,新银行(金融公司)和传统银行是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的大小过程中前行,互相挖人,又互相开展合作。但是又是头部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资源在逐步集中显而易见。在国家严管金融业的背景下,大量的农商行、城商行和体量较小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类型公司都在逐步失去市场机会,然后,逐步消失。


天天优车


我们把银行的核心业务梳理一下就不难发现,其实银行的业务主要还是储蓄和贷款。

之所以银行会出现问题,不在乎是核心业务做得太差而已。

银行跟传统企业一样,储蓄是原料,贷款是产品,风控就是加工。

原料涨价当然不是好事,不过本质还是产品出了问题!银行现在大部分做的还是大企业业务,其实任何一个没有消费者业务的市场企业,在现代社会都不太好过,银行不但不努力开发消费者业务,甚至还疯狂排斥消费者业务,除了信用卡业务,银行还想方设法的关闭终端业务。销售产品方面,更是欠缺诚信机制,夸大贷款额度,隐藏审批通过率,也会造成消费者不确定心理的排斥情绪。

主要还是以前钱太好赚了,忽略了消费者口碑的业务,更忽略了商业诚信的原则,让大部分终端消费者开始排斥银行,口碑之低,估计只有行业倒闭了才会自我认知。


暗夜精灵探索者


银行业的危机,实际上是客户的危机。

银行的竞争,表面上看是存款的竞争,贷款的竞争,产品销售的竞争,其背后是客户的竞争。

干掉你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跨行打劫。这个打劫者是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

90后的理财,包括买保险,基本是在互联网金融平台。

不过银行也不必要那么悲观,一是80后最大的才40岁,服务他们至少可以30年,二是可以转型,与互联网金融争夺用户,主要方向就是手机银行。



杨清华银行保险培训


全国这么多银行,国家允许银行倒闭,有危机感就是说明竞争激烈了,包括贷款和存款的竞争,客户数量,服务质量的竞争,现在大多数银行都有网上银行了,可以随时网上转账,也用不着那么多人,所以裁员


我是一个普通老百姓


资源来自大数据、云计算代替人工、不裁员才怪。


yes主1


金融牌照过多,地下金融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