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年寒窗”有多苦,古今課業孰輕孰重?細談古人的讀書苦旅

古代“十年寒窗”有多苦,古今課業孰輕孰重?細談古人的讀書苦旅


“讀書” 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一件關係到個人以及家國命運的大事。自古以來人們就對“讀聖賢書”特別熱衷。因為在古人的思想意識中,讀書不僅可以長知識、明事理。而且“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古代先賢為了奉勸世人讀書,還曾創作過很多“勸學”詩文。荀子曾作《勸學》篇,告誡世人“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漢樂府”詩歌中也曾有:“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創作的《勸學詩》,歷經1300多年的滄桑歲月,依然可以激勵所有莘莘學子。“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一句句至理名言一聲聲來自古人的規勸,最終都匯成一句箴言“苦讀書,勤學習”。

古人學習苦與現代孩子課業重之比較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孩子們,有學不完的習上不完的課外班。很多兩三歲的幼兒,就已經開始擔負較重的課業。

筆者認為這的確是一種不可取的做法。學習本來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如果盲目地增加課業量,就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

雖然古人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但是這裡面強調的“勤”與“苦”,其實指的是一種樂於學習的精神。

而不是一味的揠苗助長,因為在學習這件事上過猶不及,都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與效果,反之甚至會適得其反。

有很多家長在面對惰學的孩子時,經常會用古代人刻苦學習的例子去激勵他們。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頭懸樑”與“錐刺股”。 據《戰國策·秦策一》記載:“(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

而“頭懸樑”則記載於《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筆者認為這兩種古人刻苦學習的方法,並不適合生活於現代社會中的孩子。畢竟如此過激的刻苦精神只適合古代社會。

1.古代“科舉取仕”制度影響下的“苦”學之風

古人之所以會拿出如此狠勁去學習,只要是因為古代“科舉取仕”制度的影響。而在這種制度或思想的影響之下,很多人在學習的時候都多少帶有一點功利性。畢竟一旦進士及第就會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典故的根源。

還有一點就是古代社會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讀書機會。除了在“男尊女卑”思想影響之下的女性不能讀書之外,如果家境過於貧寒也無力支撐讀書所需要的費用。所以很多古代男性也因此而失去了讀書取仕的機會。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但是在實際推行的過程中,卻並未達到如期效果。但是卻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古代教育體系。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才是讀書人應有的品質。

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才是一個讀書人應該具有的學習態度;“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對讀書人的警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才是虛心向學的基本道德。

所以當他們有機會學習的時候,就會拿出“頭懸樑”與“錐刺股”的精神,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機會通過科舉考試。而一旦進士及第之後就會擺脫貧困,同時個人以及家庭的社會地位也會火線上升。

當然筆者這樣說並不是為了強調,所有古代讀書人都是為了“功名利祿”。只是想強調一下古代人之所以,拼了命的讀書其中有一個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自己與家人的命運。這其實也是儒家思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真實體現。

2.古人讀書是一種階級優越性的體現

古代人在封建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之下,會將讀書當做人生第一要義去推崇。這其實也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源頭。可以說上至統治者下至文化學者,都會不遺餘力的鼓勵人們讀書。

比如,宋朝時期的第三位帝宋真宗趙恆,就曾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勸學詩》。其中有幾句詩即使是在,現代社會也依然十分盛行。“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

雖然這首《勸學詩》是以封建統治者的口吻創作的,並且也較為具有鮮明的功利傾向,但是卻一語道破古代人勤奮學習的真實目的。雖然也有如范仲淹一樣,憂國憂民的飽讀之士,並且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己任,但畢竟有這種思想的人少之又少。

古代讀書人的“十年寒窗苦”

1.古代讀書人的考試之殤

相信現代人根本無法體會古人所說的,十年寒窗苦讀到底是一種什麼感覺?在古代教育體系中,一個讀書人從剛開始接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啟蒙書籍之時,再到能夠參加科舉考試,這中間需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

而且在古代人的觀念裡面,並不是每天學習或者讀書,就可以被稱之為“讀書人”。

因為在古代科舉考試流程中,只有通過“童生”考試的人,才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否則只能稱得上是讀書愛好者。

在封建社會中科舉考試,是一個既繁瑣又森嚴的制度。畢竟是為封建統治者選拔人才,所以沒有人敢在這件事情上怠慢。根據規定童生考試三年兩考,也就是說如果第一次沒有考中,就需要再等一年半才能再次應考。

2.科目繁多層層選拔

通過“童生”考試的人被稱為“生員”,但並不是所有“生員”都是“秀才”。只有“生員”中的前幾名才能擁有“秀才”功名。然後還要繼續參加縣試、府試、院試,如果這“三科”考試全部通過,才有資格進行下一場的考試。

所以說古代科舉考試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簡單。古代讀書人之所以會對這種考試趨之若鶩,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考中之不僅可以光宗耀祖,

而且還能成為封建統治秩序上游的參與者。這一刻“黃金屋,千鍾粟,顏如玉”皆收入囊中。

實際上有很多古代所謂的“讀書人”, 基本上都是在“進士考試”這個環節止步不前。因為在進士考試之前必須要經過層層考試篩選,才能有資格參加進士考試。但是這種考試也並不是考一次。

古代近進士考試中的四大“難點”,即“會試、複試、殿試、朝考”。無論哪一項考試落榜,都需要再等三年才能參加下一輪考試。這其實才是古代人“十年寒窗”的真正由來,一旦在考進士的時候屢試不第,那就等於十年工夫皆白費。

封建繼承者們的讀書“苦”旅

筆者以清朝為例介紹一下,封建社會中“皇子”們的讀書之苦。清朝入關之後統治者在漢臣們的建議下,開始學習漢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對“皇子”們的教育,更是以“嚴苛”而聞名。

可能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皇子”們,應該都是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但是清朝的“皇子”相對來說卻比較悲催。他們在漢族老師們的要求下,也開始實行“九年教育”,當然與現代的“九年義務教育”並不是一回事兒。

1.清代皇子的讀書之“苦”

皇帝的兒子們年滿六歲就要開始“上學”,一直到十五歲左右才能畢業。在這期間他們不僅要嚴格遵守上課紀律,而且還要隨時接受皇帝老子的課業抽查。學習好的“皇子”可以得到封賞,反之就會受到相應的處罰,比如,降低或這減少他們的特殊待遇。

雖然按規定來講他們每天早上五點起床開始上課,但是卻需要提前1-2個小時進入教室。第一節課上“外語”,主要包括滿語、蒙古語、藏語、維吾爾語。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最小六歲最大十幾歲的孩子,就要承受如此之多的課業壓力,是一件多麼痛苦又無奈的事情。

每天七點他們要上“漢文課”,在這之前並未有早餐供應。“漢文課”主要將“四書五經”以及國家歷史。大約九點左右才能休息一次然後吃第一頓飯。接下來就是“騎馬,射箭”兩門功課。最少需要3-4個小時,然後才能再休息一會。

2.古今讀書“苦”之真實對比

筆者認為從這一點來看,古人的學習經歷和課業負擔,要比現代的孩子負擔更重。因為無論是皇子還是普通人家,如果學習成績不達標還會受到體罰。打手板只是最常規的體罰方法之一,罰站、罰跪甚至不給飯吃都是常有之事。

還有一點就是清朝“皇子”們並沒有節假日,除了皇帝生日或自己生日,可以分別休息一天之外,就算是春節當天也只能是早放學一會。其他時間幾乎都在不斷循環這一學習方式。從這一點來看古人學習壓力要明顯比現代人更大。

所以說現代的孩子雖然壓力也很大,但最起碼還有休息時間。同時,讀書也並不被當做人生唯一希望。而古代的讀書人之所以會拼命讀書,除了與古代社會必然的階級侷限性有關係之外,其實還與讀書本該為“苦”事的思想息息相關。


結 語

“書”自從問世以來就被廣大讀書人當做一種“工具”。雖然筆者這樣說未必確切,但是從古代的“唯有讀書高”,以及“科舉取仕”考試製度來看。“書”對於古人來說就是一塊敲門磚,運用得到即可飛黃騰達,甚至還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而對於現代社會中的人來說,讀書是一種品味與修養的象徵。即使是對於正在上學的孩子們來說,“讀書”也已經逐漸失去了功利味道。

因為對於孩子們來說,讀書有的時候雖然很苦,但卻是一種可以增長個人學識與見識的必然途徑。

因為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如果沒有知識就很可能變成“文盲”。不僅無法融入社會甚至還會被時代遺忘。所以筆者認為古人讀書雖刻苦,但卻具有一定目的性;而生活於現代社會中的孩子們讀書,其實只是增加個人“屬性”或“附加值”。


【參考文獻】

谷中《古代文人讀書方法》

黎曄《中國古代名人讀書訣竅》

曾好《讀書的目的》

王磊《讀書的現實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