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应如何祭扫?上海推出“三部曲”,还有四点倡议

清明临近,上海即将迎来祭扫高峰。但疫情尚未结束,如何祭扫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4月1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获悉,2020年清明期间,为了进一步传播“祭扫无定时”“居家祭扫”的概念,市殡葬服务中心推出了2020清明话“祭礼”之——“专家谈”“居家祭”“错时祭”宣传三部曲。同时,该中心还发布了《“安全有序人文清明”倡议书》,提出四点倡议。

推出祭扫宣传三部曲

何为“专家谈”“居家祭”“错时祭”宣传三部曲?

据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介绍,“专家谈”是通过民俗专家和学者的视角,来了解 “祭”的意义以及现代殡葬文化中“祭礼”的诠释方式。

“居家祭”是通过邀请资深的殡葬文化研究者、上海同济大学教授丁长友,来介绍“家祭”的文化背景和仪式内容,让大家在祭扫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尊崇传统文化,沿袭祭祀传统,慰藉思亲情怀。

“错时祭”则指各择其时,从心而祭。市殡葬服务中心除了常年持续推动的六大传统民俗节日错时祭扫,也积极引导家属重视对生卒年、冥诞和纪念日等特殊日子的祭奠怀念,来逐步构建可被阅读、更具有亲情温度和家风传承的现代殡葬习俗和文化。

早自2013年起,市殡葬服务中心就开始在所属公墓单位(滨海古园、卫家角息园、徐泾西园、淀山湖归园、颛桥寝园、汇龙园)推行 “六大节日错时祭扫”联动活动,至今已有近7年时间。在陆续开展的活动中,各公墓单位不断挖掘错时祭扫的深意,持续的为错时祭扫增添更多基于现代殡葬文化下的意义,让其更具有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2020年清明正值疫情尚未结束的特殊时期。市殡葬服务中心要求所属各大墓园严格落实市委关于清明期间防疫工作的指导精神,均采取限制入园措施,大量祭扫市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从传统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转向在线浏览。

发布倡议书,提出四点倡议

除了“专家谈”“居家祭”“错时祭”宣传三部曲,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还发布了《“安全有序人文清明”倡议书》。

倡议书称,2020年清明,受全球疫情影响,公墓的承载规模十分有限。为引导市民科学合理安排祭扫时间,选择祭祀形式,在尽礼数的同时共御疫情,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绿色、低碳的祭祀环境,提出如下倡议:

第一,文明有序祭扫,携手共抗疫情。理解疫情特殊时期公墓限流政策和防疫措施,成功预约的客户文明出行,自觉配合入园测温、扫码检查工作,有序入墓园祭扫。未能成功预约的客户,主动做好身边亲朋的思想工作,避免高峰期前往墓园,防止人流集聚,疫情反复。

第二,绿色无烟祭扫,共创生态清明。从今年清明开始,全市殡葬服务单位将严格实行“无烟祭扫”。积极响应政府政策,选择生态环保的祭祀方式。不购买、不使用锡箔、纸钱、香烛等祭品,改用绿色环保祭祀用品。争做文明之风的倡导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第三,倡导错时祭扫,继承优良传统。合理安排时间,避开清明高峰,选择“六大民俗节日”中其他节日,如上元/端午/中元/祈圆节或挑选冥诞、周年、纪念日等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进行墓祭,或选择居家祭扫,于家中举办仪式。在新冠肺炎流行的当下,减少人口流动交叉感染的风险,延续传统祭扫文化。

第四,创新祭扫形式,共建人文清明。市民公众可根据所需,选择墓园推出的各项“零接触”人文祭扫服务,如代客祭扫、网络祭扫等,或观看公墓为逝者举办的集体公祭活动视频,寄送祭文、书信,委托墓园工作人员传递清明思亲之情,减少出行,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