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大一学生非国画,造型类专业学生上白描课国画基础有什么意义呢?我是油画专业。想恳请专业人士来解答?

小松语录


我大学学的油画,大一下学期开了一个月的线描课程,当时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接触过敦煌壁画和任伯年的线描作品,对线描作品很是崇拜,一个月课程下来对线描更加深认识,所谓不分画种,只有水平高低。

油画中少不了线的元素,马蒂斯的线,莫里迪阿尼的线还有吴冠中的线都是经典的线描运用作品,还有更多的经典作品,仔细看,都会有心得和收获。

技巧是基础,线描也是一大技巧,任何技巧都可能是你以后的爱好和能力加持。











木艺油画


作为当代学习艺术的学生,已经不能仅仅局限在本专业的视角,更大打开视野,跨专业学习来汲取更多的知识服务创作。

人类绘画的表现方法,不外乎点、线、面三者。线明确而概括,面较易平板,点则易琐碎。中国画既注意于用线,更注意空白,常常不画背景,以空白作为画材的对比,即使画背景也注意空白,以显现全幅画材及主体突出。故线和空白的处理,就是中国画的明确因素,这是中国画的特点,也为工艺美术具备了好条件。当然,宇宙万物都是有背景的,西洋画家以为不画背景不合现实,必须把背景画得很满。但这容易拉平,主体不突出,容易有哆嗦之感。换言之也就不够明豁,不够概括。有两句古诗说得好“触目纵横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中国画就是只画赏心的两三枝,不画其它,非常清楚而且突出。因为画是用眼睛看的,而眼睛的注意力,有一定的限度。故孔子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中国绘画中概括的原理,是全根据眼睛能量的要求的。摄影非绘画,大部分原因,就在于这点。

张文通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掘。”宇宙的形形色色都是画家的素材,但画家必须用脑子去概括素材,融化素材,而后得之心源,才能创造出独到的作品。这是艺术的要求。由此可见,绘画就是在画家如何去融化素材,处理素材,而使宇宙所创造成的万有形色,在画家的手中去创成独特风格的绘画。培养艺术家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学院办了三十多年了,培养了多少较突出的艺术家来?我教了四十多年的中国画,也没有教出几个好的中国画家来。这是不简单的实际,须加以细心地研究,不要囫囹吞枣地武断。

结论:

1.学校的课程设置,有很多学校大一是不分详细专业的,哪怕你入学时选的是某一类专业,也会让你上完1-2学期的通识课后再让你填写专业申请。一是让大家接触不同的艺术门类和风格技法,在创作上兼收并蓄。二来是很多孩子入学时对自己的专业其实并不了解,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很多是来自于高考班的灌输,有的知识略显僵化且无法跟上学科的发展。对于艺术门类的界限感太强。

2.艺术创作上的兼收并蓄和中西贯通

艺术的学习不仅是技法的进步,更是艺术素养与知识的积累。就像你学艺术史,你不可能只学西方美术史而不懂中国美术史一样,创作上也是如此,虽中西艺术的表达手法与指导思想差异很大,但世界优秀艺术都有美的共性。

结尾处有我给出学习的几点小建议

你肯定会说了,我是画油画的,我练了国画对我也没有用啊。对,从当下局部来说,似乎是这样的。但是如果从你艺术生涯的发展来说,对于其他门类技法的掌握与了解会极大拓宽你的知识边界与作品创新融合能力。

你的大学生涯基本上都是处于在接收并练习前人总结下来的知识,并不是主动创造知识。而到你读研读博或者是你作为从业者,想让自己的作品有一些更独特更新的面貌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知识储备与手部技术的边界能不能帮助你达成这些目标。

就像人们对于国画的刻板印象就是齐白石黄宾虹式的水墨淋漓,或者是宋代工笔画的登峰造极。但你知道黄宾虹吴冠中林风眠的作品,都是在不同程度和技法上吸取了西方绘画的特点构图,而产生了于此之前截然不同的面貌。同样西方的印象派后印象主义也是吸取了很多东方绘画的特色。后来的大师克利姆特也吸收了很多日本浮世绘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