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的東亞政策德國對華現代化的影響

德國是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列強之一,其樁樁罪行給中國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至今提起來仍有人咬牙切齒。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在這段湮沒的歷史中(“舊社會”),德國曾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傑出的貢獻。


清帝國與德國建交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簽訂《天津條約》,與俄國簽訂《璦琿條約》。眼見列強正在從中國攫取大量利益,德國不甘其後。1861年普魯士派遣一支配備三艘軍艦的使團來到中國,脅迫清政府仿照《天津條約》簽訂了《中德通商條約》。該條約使德國從中國攫取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條約還規定德國軍艦可駛入中國各口岸,“船上水師各官與中國官員平行相待”。由此,中德兩國正式建交,並在不平等的基調上建立了貿易關係。


當時,中國與歐洲各國之間的貿易受控於英國。德國首相俾斯麥為平衡英國影響,熱切希望在中國建立立足點。1885年,俾斯麥派出第一支德國銀行業和工業考察團前往中國評估投資機會,並最終促成1890年德華銀行的建立。到1896年,德國已經成為繼英國之後第二大對華貿易國。


俾斯麥的東亞政策相對懷柔,對華亦多有援助。軍事方面:德國克虜伯公司作為中國的合同商,負責修築旅順港和大沽炮臺附近的一系列防禦工事;北洋水師從德國採購了主力艦定遠艦,以及經遠號、來遠號等裝甲巡洋艦;德國軍事教官幫助張之洞建立了“自強軍”,並協助袁世凱培訓“新建陸軍”,這是中國最早的現代軍隊。工業技術方面:西門子公司、克虜伯公司的工程師幫助中國建立了近代的發電廠和鋼鐵工廠,如漢陽鐵廠;西門子公司的工程師在頤和園中安裝了中國的第一批電燈,北京的第一家自來水廠使用了德國AEG電機和水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