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黃州寒食帖》黃庭堅題跋 逐行放大 精彩紛呈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蘇軾被貶湖北黃州,至七年(1084)調離。在黃州的四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雖是人生的低谷,卻是其詩詞、文賦、書畫藝術創作的巔峰期,他在這裡共寫下了753篇膾炙人口的好作品,包括《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一批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也為我們留下一批優秀的書法作品,前一段時間已發過一篇文章《到黃岡,蘇軾成蘇東坡了》,今天,再把他最傑出的《黃州寒食帖》高清圖推送給大家。


《黃州寒食帖》全圖(手機橫過來看)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紙本,34.5×199.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州寒食帖》高清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

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

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

蕭瑟。臥聞海棠花,泥

汙燕支雪。暗中偷負

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

年,子(點去)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

不已。雨(點去)小屋如漁舟,濛濛

水雲裡。空庖煮寒菜,

破灶燒溼葦。那

那知是寒食,但見

銜紙。君門深

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

哭塗窮,死灰吹不

起。

【釋文】: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詩中陰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烏銜紙、 墳墓……渲染出一種沉鬱、悽愴的意境。表達出了作者時運不濟謫居黃州的灰暗煩悶的心境。從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可以想見他窘迫的生活。這兩首詩放在蘇軾三千多首詩詞中,並非是其上乘之作。而當作者換用另一種藝術形式——書法表達出來的時候,那淋漓多姿、意蘊豐厚的書法意象釀造出來的悲涼意境,遂使《黃州寒食詩帖》成為千古名作。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難怪黃庭堅為之折腰,嘆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黃州寒食詩跋》)董其昌也有跋語贊雲:“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黃州寒食帖》黃庭堅題跋

(相當精彩)



命運多舛的《黃州寒食帖》

有人將《寒食帖》譽為“天下三大行書”,並作以下對比:《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歷來為世人珍重,多深藏內府。

然而,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此帖險遭焚燬,旋即流落民間,為馮展雲所得,馮死後為盛伯羲密藏,盛死後被完顏樸孫購得,曾於1917年在北京書畫展覽會上展出過,受到書畫收藏界的密切關注。

1918年轉傳到顏韻伯手中。當年12月19日為蘇軾生日,顏韻伯作跋記錄此事本末。1922年,顏韻伯遊覽日本東京時,將《寒食帖》高價出售給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

1923年9月,日本東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災,所藏古代名人字畫幾乎被毀一空,當時,菊池惺堂冒著生命危險,從烈火中將《寒食帖》搶救出來,一時傳為佳話。震災之後,菊池惺堂將《寒食帖》寄藏於友人內藤虎齋中年年有餘。

1924年4月,內藤虎應菊池惺堂之請,作跋以記《寒食帖》從中國輾轉遞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京屢遭美國空軍轟炸,《寒食帖》幸而無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華夏子孫耿耿於懷。第二次世界大戰剛一結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私囑友人在日本訪覓《寒食帖》。當知下落後,即以重金購回,並題跋於帖後,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從日本回歸中國的大致過程,千年國寶賴王世傑先生之力迴歸祖國,至今仍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