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式”育儿教育,你家“中招”了吗?

近几年,“丧偶式”育儿教育这个词,在社会中流行起来,并且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由此,也衍生了很多家庭教育的问题。

那么何谓“丧偶式”育儿教育呢?

它指的是:父母一方在家庭教育中的严重缺失,比如父母中的一方长期出差或者工作在外;或者父母均在孩子身边,但是却缺少情感上的交流和支持(主要表现在父母早出晚归,很难与子女见面,也很少有言语上的交流)


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无外乎有以下几点:

1.父母一方因工作需要而长期出差在外,和孩子相聚的时间太少,造成与孩子情感上缺乏沟通和交流。

2.受中国长期以来的“男主内,女主外”思想的影响,很多爸爸骨子里面认为男人应该是出去打拼事业,赚钱养家。

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应该是妈妈完成,这也是很多家庭,为什么都是妈妈独自承担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的原因。

很多家庭爸爸白天在外工作,晚上回到家,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甩手掌柜。

他们宁愿抱着手机刷微博,看微信,也不愿意放下手机陪孩子们玩耍,和孩子们在情感上进行链接。


3.教育孩子,是一件需要加倍耐心的事,很多家庭的爸爸,觉得自己一个男人粗枝大叶,做不好这种“妇道人家活儿”,就把这些都推给了妈妈们。

“丧偶式”育儿教育,会给孩子们带来哪些危害呢?

我从身边一个朋友的真实案例来谈谈。朋友的老公,因工作常年在外,而他本身也是一个不善言辞、也不太欢喜表达的人,所以连电话也很少往家中打。

时间一长,孩子因为和他缺乏感情交流,变得陌生起来。有时朋友老公想和孩子电话沟通一下,孩子都直接拒绝。

我们在一起聊起孩子的父亲,孩子表现出来一种极度的冷漠。似乎所有的事情都与她无关,而孩子的眼里,流露出的不再是对父亲的思念,而是一丝愤怒,甚至于憎恨,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


从这个孩子身上,我看到了父亲长期不在身边,带给她的伤害有多么大。“丧偶式”育儿,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三点严重危害:

1. 性格上的影响。

长期缺少父母一方情感上的关怀,造就孩子性格孤僻,很固执,有时甚至于偏执,和同学相处时很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人际交往能力差,导致了孩子身边缺少朋友。

我们都知道,一个没有朋友的孩子,不仅是缺少了玩伴,也缺少了同龄人对他(她)的欣赏和支持,这是多么让人遗憾的事情。


2. 孩子变得胆小懦弱。

他们不敢放开自己与外界交流,经常把自己装扮成“刺猬”,害怕受伤。

我们都知道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尤为重要。在孩子们幼小的时候,父亲就是他们心中的大山,是他们心中的榜样和偶像。

3. 孩子正确的性别观念,可能会受到影响。

长期缺失父爱家庭的孩子,更多看到的是母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尤其是女孩子的家庭。久而久之,她们会觉得父亲,觉得男人在生活中,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没起到保护家人,替母亲分担家庭重担的作用。

这有可能,导致她们长大后性别取向有问题,对男人形成一种偏见。或者不婚,也或者婚姻不幸福,影响到孩子未来的生活品质。


4. 家庭的不稳定。

父母一方长期在外,除了和孩子在感情上缺乏链接外,夫妻关系也或多或少会受影响,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家庭的稳定性,而家庭稳定与否,对孩子的成长也影响很大。

每每看到朋友的孩子,我心特别的痛,心疼孩子的同时,也特别想跟这个爸爸说几句,或许我们钱是挣到了,可是我们却缺失了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时期。

孩子偏离了正确的成长轨道,我们挣再多的钱的意义又在哪儿呢?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请把时间多分给他一点吧!

对于“丧偶式”育儿教育,你有什么想法呢?欢迎朋友们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