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餘、張耳:再好的兄弟也經不起猜忌!

文|歷史時刻錄

張耳、陳餘由相愛到相殺


春去三四月,滿城桃花開

“大家好,我是歷史時刻錄,為您講述有溫度、有深度、有趣度的歷史。”

01導言

在秦末漢初,有這樣兩個人,他們出身布衣,卻憑藉自己的能力封侯、封王,他們二人起初情同手足,最後卻誓不兩立,他們二人正是今天的主人公陳餘、張耳。

曾仕強老先生曾說過: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古人呢?不光是瞭解他、知道他,更要從他的身上學習到東西而運用到自己身上,不然我們學習古人幹嘛呢?”

今天,我們在瞭解陳餘、張耳二人波瀾壯闊人生的同時,也要品味出他二人帶給我們的“好的思考”與“壞的教訓”。

02故事的開始——志同道合方為友

01.張耳

張耳,魏國大梁人。

張耳出身一般,卻是有識之士,曾經擔任魏公子無忌的門客。

在當時做他人的門客,既是一個謀生方式,也是一種營銷手段。在一個人無關係、無門路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充當一個有權勢的人的門客,以此提高自己的聲望,從而尋找屬於自己的機會。

後來張耳來到了外黃,而在外黃張耳則“名利愛情雙豐收”。

由於張耳多年積累的聲望,使得外黃一大戶人家的女兒(長得很漂亮)竟然主動找到張耳,並要嫁給他。

張耳影視劇形象


女子的家中頗有一些財富,給張耳的供給也很多,張耳便憑藉這些供給,廣為結友,很快的就做上了外黃的縣令。

張耳做上縣令後,他的名聲也更加的顯赫。

02.陳餘

陳餘,也是魏國大梁人。

陳餘的經歷和張耳有點類似,他愛好儒家學說,經常去遊說他人,以此獲得了聲望。

也有一個很有錢的人家,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陳餘,陳餘也是“事業愛情雙豐收”。

陳餘與張耳相識,應該是在張耳做外黃縣令的時候。

很多人認為起初張耳、陳餘二人的地位相同,但是其實二人也是有主次之分的。

《史記》中記載,陳餘待張耳如同親生父親一樣。於是,張耳、陳餘二人結為生死之交。

餘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從這裡可以得出一個信息,起初二人張耳是充當著大哥的身份,其地位也應該要比陳餘高一點。

陳餘影視劇形象


二人之所以能夠情同手足,成為最好的朋友,更主要的原因則是二人都是有識之士,互相欣賞,正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尋”。

03情感的昇華——同甘共苦

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而疾風知勁草,患難見真情,之後的不久二人的關係,便因同甘共苦,迎來了一場情感的昇華

秦國滅掉魏國後,聽說張耳、陳餘二人很有名望,於是懸賞一千金抓捕張耳,懸賞五百金抓捕陳餘。

從這個賞金數量也可以看出,起初張耳確實要比陳餘地位高一些,是大哥。

面對秦國的通緝,張耳、陳餘沒有辦法,只好隱姓埋名,偷跑到陳地,謀求生存。

二人在陳地充當里正維持生活。一次,陳餘因工作上的失誤,被一小吏拿鞭子抽打,陳餘想要反抗,而這時張耳則踩住陳餘的腳,這樣陳餘才沒有反抗。

事後,張耳嚴厲的斥責陳餘:

“你忘了,我們曾經一起立下的誓言嗎?我們是要做大事的,你要因為一點小小的屈辱就因一小吏而死嗎?”。

我想類似這樣的事情二人經歷了不少,大哥張耳帶領小弟陳餘闖蕩天下,二人的兄弟感情迅速昇華,此時的二人是真正的情同手足。

04嶄露鋒芒——封將拜相

陳涉在蘄州起義,聲勢浩大,張耳、陳涉聽聞後,就來到當時陳涉所在的別地,求見陳涉。陳涉聽說張耳、陳餘二人來投,因為二人之前有很高的聲望便重用了二人,讓其二人為自己擔當幕僚。

後來,陳涉派武臣為將軍,張耳、陳餘二人為左右校尉,其中還有一個邵騷為護軍,帶三千人去攻打趙地。相當於一個公司派這四個人去開疆擴土,打開另一片市場。

陳渉、吳廣大澤鄉起義


而由於天下苦於暴秦太久了,武臣、張耳等人,異常順利,沒多久便拿下了趙地數十座城池。

有了城池,有了人馬,這個創業小團隊便不再想跟著老大陳涉玩了,於是另起山頭,武臣自立為趙王,張耳為丞相,陳餘為大將軍。

後來武臣被自己反水的部將李良所殺,張耳、陳餘二人身處趙地手握大權,卻不是趙人。於是,二人找到了六國時代,趙國的王室後人趙歇,拜其為趙王。張耳、陳餘二人共同輔佐趙王。

經過多年的努力,二人終於扎穩了腳跟,取得了一個不錯的成績。

05情感裂痕——你為什麼不來救我?

但是,在二人事業達到鼎峰的時候,情感關係上卻產生了裂痕,我們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二人關係破裂的過程。

秦將章邯將趙王與張耳圍困在鉅鹿城,城池危矣,趙王與張耳時刻面臨著身首異處的危險。

而這時的陳餘在外擁有幾萬兵馬,卻遲遲不肯發兵救援。

原來是,秦軍有近四十萬虎狼之師,擺出一副圍點打援的陣勢,陳餘知道憑藉自己這點軍事力量,無外乎是羊入虎口。

我們看這時張耳、陳餘雙方是如何做的:

張耳派張黶、陳澤兩人去催促陳餘。

這是張耳犯下的第一個錯誤

張耳與陳餘是兩兄弟,卻派別人去催促陳餘,擺明了是對兄弟不信任。

張黶、陳澤對陳餘說道:

張耳曾經和您皆為生死之交,如今張耳落難,您卻遲遲不肯相救,曾經的情意哪裡去了?”

鉅鹿之戰各路人馬行軍圖


這是張耳犯下的第二個錯誤

張耳以主觀意識判斷陳餘就是背信棄義,給陳餘扣了一個很大的帽子。張耳見到陳餘後,應該先問陳餘是因為什麼沒有來救自己,有哪些困難,給兄弟一個解釋的機會。

陳餘聽到大哥上來就責備自己,自然不開心,陳餘面對責問說道:

“憑我這點兵力,前去救援只是羊入虎口,白白犧牲而已”。

這時,張黶、陳澤說:

“現在形勢十分危機,那還顧得上哪些,你要用同歸於盡證明你的誠信”。

這是張耳犯下的第三個錯誤

明知道這樣做會讓兄弟很危險,卻還這樣做,多少顯得有些自私。

後來,陳餘派給張黶、陳澤五千兵馬,讓其二人前去救援,陳餘此時的意思就是,不信你去試試,是不是送死。

二人帶著五千兵馬前去救援,果真全軍覆滅。

後來,項羽破釜沉舟打敗章邯,解了鉅鹿城的圍。陳餘也回到了鉅鹿城,與張耳等人見了面。

張耳立即又去質問陳餘:

“你為什麼不來救我,張黶、陳澤呢,是不是被你殺了?”

這是張耳犯下的第四個錯誤

不信任兄弟,在事情沒有確認的時候,就向兄弟身上潑髒水。

陳餘聽到後,很是惱怒說道:

“你就這麼不信任我,你以為我放不下將軍的職位嗎?”

陳餘說完,解下印信交給張耳後就離開了。

這是陳餘犯下的第一個錯誤

面對兄弟的質疑,沒有去解釋,而是你愛信不信的態度。

張耳起初不想接受陳餘的印信,但是聽了旁邊人的勸告後還是接受了。

陳餘本來只是意思意思,並沒有真想把印信交給張耳,回來後一看張耳竟然真的接受了。很是憤怒,此時的陳餘與張耳已經算是決裂了。

後來項羽滅秦後,分封天下,把趙地封給張耳,封其為常山王。將原來的趙王遷到代縣封為代王,而只給了陳餘皮周邊的三個縣。

陳餘對此感到很不平,陳餘說道:

“我和張耳同樣的功勞,憑什麼他封王,而我只封侯”

張耳、陳餘


這是陳餘犯下的第二個錯誤

面對兄弟飛黃騰達,不是去祝賀,而是感到不平衡。

後來在張耳來到趙國的封地後,陳餘趁亂起兵將張耳打敗,張耳後來投奔了劉邦,從此二人徹底決裂,由情同手足到生死大敵。

06結語

張耳與陳餘兩兄弟由情同手足到誓不兩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自私:在面對困境時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張耳想陳餘不拼死來救我,是他不對。陳餘想張耳明知道我救他是送死,還讓我去救他,是張耳不好。

二是猜忌:張耳猜忌陳餘背信棄義,並且殺了自己的人。陳餘面對張耳的猜忌,選擇了暗自賭氣,而不是去辯解。

三是攀比:張耳封王后,陳餘不祝賀兄弟,而是感覺不平衡,這就是攀比心理。

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思考事情往往以自我為中心。面對猜忌,往往也不會主動去解釋,而且一副你愛信不信的模樣。而攀比心理則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誰多麼多麼的有錢,住好房,開好車,等。

少一些自私,少一些攀比,多一些溝通,人與人之間會更加美好。

喜歡作者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呦!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