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国之广东:翁源县。

翁源县地名由来

翁源其名,系因山水而得。据明《嘉靖翁源县志》记载:县境之东有名山,高耸秀拔,顶有灵池,古名灵池山(今南浦桂竹翁山),池中有泉水八处,谓之八泉,曰:涌泉、温泉、香泉、甘泉、震泉、龙泉、玉泉、乳泉。泉水四时不涸,昔有二仙翁游息于此,居民饮其水者多寿。泉水汇而成河。故山名翁山,水名翁水。县亦以此起名,意为翁水之源也。

翁源县历史

新石器时代,翁源就有人类活动。战国时期,翁源地属楚。秦为南海郡。两汉属荆州府桂阳郡浈阳县地。晋属始兴郡,仍浈阳地。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年),从浈阳县地析置翁源县,隶属衡州。后又分属清远郡。隋废郡仍为县。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省诸郡,于始兴县置广州总管府,翁源隶焉。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翁源自广州析隶韶州。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析曲江廉平、福建两乡与翁源太平合置建福县,亦属韶州,历时九年。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废建福,太平并回翁源。元朝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翁源并入曲江,隶广东道韶州路,翁源立巡司,谓慰宣司。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翁源复县,改属英德路。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翁源又并入曲江。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上季又复县,改称岑水县,隶韶州府;次年3月(有说同年下季),岑水复名翁源。

民国元年(1911年)至民国38年(1949年)9月,翁源县先后属广东省南韶连绥靖区、南韶连道、岭南道、南韶连行政区、南韶连政务区、北区、西北区绥靖区、第二行政督察区、第三行政督察区管辖。

1949年9月15日,翁源县城解放。翁源县初隶属北江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后先后隶属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专员公署、粤北行政公署、韶关专员公署、韶关专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方行政公署、韶关市。

1986年11月8日,翁源县撤区并乡,全县设9个乡8个镇。9个乡为岩庄、松塘、三华、官渡、庙墩、礤下、铁龙、红岭、贵联,8个镇为坝仔、江尾、南浦、龙仙、周陂、六里、翁城、新江。原乡政府改为村民委员会,原村民委员会改为村民小组。下设151个村委会,1907个村民小组。

1989年11月3日,从新江析出连心、阳河、塘新、凉桥、渔溪5个村民委员会设置连新乡。1993年3月10日,官渡乡改为镇建制。同年9月6日月,三华、庙墩、礤下、贵联、铁龙、岩庄6个乡改为镇建制。1994年5月24日,松塘乡改为镇建制。同年6月3日,连新、红岭两乡改为镇建制。此后至2000年,全县设18个镇,156个村委,1952个村民小组。

2001年,贵联镇并入南浦镇,庙墩镇并入官渡镇,连新镇并入新江镇。全县由18个乡镇合并为15个镇。2004年,南浦、三华2个镇并入龙仙镇;岩庄镇并入坝仔镇;红岭、仙鹤2个镇并入江尾镇;六里镇并入官渡镇;礤下镇并入周陂镇;保留翁城镇、新江镇,铁龙镇改为铁龙林场。此后至2018年,全县行政区划设7镇1场,7镇为龙仙、周陂、翁城、新江、江尾、坝子、官渡,1场为铁龙林场;共156个村委会,18个社区居委会,1982个村小组。

至2018年,全县行政区划设7镇1场,7镇为龙仙、周陂、翁城、新江、江尾、坝子、官渡,1场为铁龙林场;共156个村委会,18个社区居委会,1982个村小组。政府驻地龙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