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外贸出口不容易,内需拉动靠谁?农民,工人,还是富人呢?

方伍1993


前几天刚看了某上市银行的年报,该行1.8%的金X花客户资产余额占到81.2%!这是什么概念,说明财富的集中度高得吓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内需拉动靠谁?答案是农民、工人等不太富裕的人群!绝不是富人!

中国经济增长历来有三驾马车的说法,投资、消费和出口。现在出口受阻,另外两匹马就要发力了。逻辑上讲,中国有14亿人口,人均消费1000元就是1.4万亿,人均消费10000元,就是14万亿,所以,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消费市场。但是在今年整个特殊的情况下,除了富人,其他阶层的消费都会遇到问题,那么政策制定上如何才能有效拉动内需呢?

首先,富人的消费能力最强,基本上不受大环境的影响。

对于一个富豪来说,即使在某些比较困难的时候,也不会影响他的消费水平。而国家的刺激政策往往很难对这一类人起到刺激作用,所以我们看到美国发钱不会给年收入在42.5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发钱,因为发个几百或者1000美元对于这样的阶层,基本上没有什么用。

其次,中产阶层的房子、车子都有了,对他们的刺激应该是旅游和娱乐方面

据统计,中国目前大概有3-4亿的中产阶层,这个阶层通常在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房的支出已经定型,他们更多的需要往往是旅游、文化娱乐、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所以对于这类人群的消费刺激要找准穴位才行。因为这部分人其实生活压力往往也是最大的,如果他们憋着不消费,可能还不如中低收入人群更有消费的爆发力。

再次,近10亿中低收入人群是拉动内需的主力军

如果有关部门研究得深入一些,会发现这部分人群的消费潜力非常大,但是想让大家消费,首先就要让大家手里有钱才行,直接发钱、发消费券是一个办法,减税也是一个办法,出台针对某一些行业或者某一类产品的鼓励消费政策也是办法,因为这部分人口总量最大。如同上面提到的,一人消费1000块,就有1000亿了,一人消费一万块,那就是10万亿。这已经比很多国家的一年消费总额都大了。


投资和理财那些事儿


出口、消费、投资,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目前形势来看,都不乐观。

出口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近几年由于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加上全球经济缺乏增长点,我国出口一直面临着挑战。而今年第一季度受全球疫情肆虐的影响,国外需求端萎靡。通过最新披露的数据来看,今年1-2月份,我国出口、进口均呈现负增长。而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来看,前两个月我国出口总额仅为2924.5亿美元,下降率17.2%。部分地区的部分企业已经出现海外订单取消、削减等现象。

而出口端的萎靡意味着出口这驾马车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

(图:外贸受国外疫情影响严重)

我们再看投资领域:投资领域最立竿见影也是最有效的领域有两个,一个是基建、一个是楼市。

在3月初,各地疫情防控进入尾声的时候,各地就纷纷出台了“新基建”计划,其目的就是长线布局、拉动经济。

从公开的数据来看,各地新基建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0万亿,项目不仅涵盖了传统基建,同样涵盖了包括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内的多领域“新基建”。这将会是未来几年拉动GDP的关键投资之一。

(图:新基建上马)

另一个投资领域:楼市。楼市的投资比较微妙,因为楼市既是拉动经济的增长点之一,又关系到民生问题,因此在平衡经济增长与民生之间难免会出现矛盾。

而我们也看到,在疫情以后,多地也试探性的想放开楼市,但是最终都被“房住不炒”的大方针打住,因此,楼市对未来GDP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有限。

最后一驾马车就是“消费”了!疫情结束后,各地都意识到消费拉动经济的重要性,多地先后采取向民众发放消费券以促进消费的措施;还有地方官员主动走进餐馆就餐,以身作则引导民众消费。

(图:杭州发放消费券)

其实从消费角度来说,除了以发放消费券或者引导消费的方式外,另一种促进消费的方式就是从源头抓起,也就是增加居民收入和稳定就业率。受前期疫情的影响,目前的现实问题是个人收入有所降低,失业现象也亟待解决,如果能从这两方面入手,相信消费会是今年拉动经济的重头戏。

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还有很多。出口端受国外疫情的影响周期会比较长;投资端来说,新基建是一个突破口,楼市基本上不会有大的方针变动;消费端应该是今年拉动经济的重头戏,如果能切实提高民众收入和稳就业两方面入手,必将给“消费”如虎添翼。

评论点赞,腰缠万贯;关注老刘,越来越牛。


中年老刘聊财经


内需拉动靠谁,答案很简单,全国人民。


收入水平决定消费层次,不同的人收入有高有低,消费有多有少,都在消费,都在为国民经济做贡献。


如今工人和农民的界线已经日益模糊,或者说农民已经成为最大的工人群体,任劳任怨,拿着低福利,干着最长的工作时间。从创造社会财富的角度讲,农民恐怕才是真正创造了最多社会财富的一群人。


衣食住行每个人都离不开,手里有了钱,就可以增加各类消费,比如在外面吃饭,比如到娱乐场所游玩,比如开始一场旅行。


收入越低的人,消费往往越是集中在人的刚性需求上,尤其是吃饭。某种意义上来讲,吃饭支出占收入比例越高,说明收入水平越低。


农民和工人实际属于收入较低的群体,农民工虽然看起来有时候能月入上万,但是工作不稳定,收入不稳定,年老后养老金百元左右,一生的收入远没有工作稳定养老金又高的人多。


富人虽然消费能力强,但是在房产、汽车上占比较高,还更喜欢向国外输送财富,比如国外旅游、国外购物、送子女留学、在海外投资等等。从这方面讲,富人为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做得贡献无人能及。


财智成功认为,中低收入人群才是消费增长的核心。


中产阶级消费相对固定,部分群体已经开始向国外输送财富,拉动内需的潜力相对有限。但是中低收入人群一旦收入增加,消费基本都会集中在国内。


可惜的是,中低收入人群在社会分配体系中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有好的机会不容易轮到,货币洪流滚滚而下,真正流到身边的时候已经所剩无几了。


所以拉动内需本质上还是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手里有钱的,鼓励消费,但是要给他们信心。手里没钱的,要想办法让他们有钱,这就需要稳定就业,稳定民营经济了。


就业稳了,收入稳了,内需也就能拉动了。要想驴子跑,先得有草来喂饱。


财智成功


要有应对更困难局面的准备,短期政策应集中于“恢复”“救助”“避险”

国内疫情已经控制住,开始打扫战场。经济前所未有地几乎停摆了一个多月,三月份逐步恢复,一季度仍会一定幅度的负增长。原来估计,二季度恢复正常增长,三四季度加一把劲,有可能大部甚至全部补上一季度的增长缺口。但从近期情况看,美欧等国疫情进入加速上升阶段,政府应对由前期的宽松模式被迫转为某种严控模式,经济部分或几乎全部出现停摆。美欧二季度负增长已成定局,全球经济进入衰退,问题只是多大程度。资本市场大幅下跌后,是否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还需要观察,但可能性明显上升。除发达国家外,发展中国家经济会不会出大的问题,也需要关注。

  另一个不确定性是,在海外疫情应对模式下,即使回落,恐怕难以像中国这样短期内清零,会不会出现一个长的尾部。若如此,疫情将会延续到下半年,甚至跨年度,对经济的冲击就不是短期的。

  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如果说疫情对经济的第一波冲击是一季度的阶段性停摆,第二波冲击将会是此后两三个季度的外贸大幅下滑,或许还有金融冲击。这样对大的增长格局需要重新评估。在全球经济深度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能够稳住,保持一个适度的正增长,就是很大的胜利。

  这次疫情引起的经济下滑与以往由于经济内部出问题导致的下滑明显不同,短期经济政策要对症下药,集中于“恢复”“救助”“避险”。

  “恢复”就是把被疫情打断了的产业循环和经济秩序恢复起来。近期复工复产中的困难,有人说是需求问题,有人说是供给问题,其实两边都有问题,因为循环链条被打断了。“救助”是帮助那些处境艰难、甚至日子过不下去的企业和个人,重点是中小企业和低收入人群。这也是恢复经济秩序的一个部分。“避险”就是防控经济中已有结构性矛盾可能引起的风险,防止老矛盾引出新问题。

  当务之急是尽快恢复正常产业循环和经济秩序,重点是使受冲击最大的服务业转起来。对疫情已不是当初的未知状态,应能说“可防可控”了。重点放在防止外部输入上,即便出现个别病例,应完全有能力控制。要把防止把过度防控等同于政治正确的倾向。

  货币政策应注重两个目标,一是经济运行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二是适度降低融资成本。近期央行已经采取诸多有效措施,下一步还有较大政策空间。这一点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财政政策应致力于纾困,通过减免税费降低中小企业的固定成本,对疫情冲击大的群体、低收入群体,特别是无工作即无收入的人群,可以采取直接发放货币补贴的方式。

  以往遇到经济下滑,习惯的做法是政府拿钱搞基建,以提振需求,但这种传统刺激办法对上面提到的“恢复”“救助”针对性不强,而且通过增加负债搞基建项目,还会加大地方政府已有的债务风险,并非“避险”。

新基建前程远大,但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

  近期热炒的“新基建”,与中央原有的提法相比,已大幅扩容。要防止把新基建当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新基建的内容,有关媒体列了七项。城市轨道交通、特高压其实是搞了多年的老基建了。城市轨道交通,也就是通常说的地铁,改革开放前就有了。前几年有的地方轨道交通项目被国家叫停,原因是超出实际需求且负债过高;特高压优缺点都较明显,此前也有不小争议。把这两项算进去,确实勉强了。5G和充电桩很有前景,但要与服务对象的增长相适应。5G应用已经起步,但深度使用需要垂直领域应用场景的逐步拓展,这一点华为的任正非先生有清醒认识,说的很到位。充电桩所服务的电动汽车面临着补贴退坡,当下正处在一个发展的瓶颈期。至于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都属于信息产业或其中某个细分领域多少具有平台特性的部分,贴一个“基础设施”的标签未尝不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称其为数字基建。

  重要的是,一定要明确作为新基建主体的数字基建与“铁公机”类的老基建在技术属性、投资方式和运行机制上的明显区别。

  首先,数字基建基本上(如果不是全部的话)不是公共产品,是企业经营的商品(或经济学所说的私人产品),而老基建大部分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其次,相应地,主要由企业投资而非政府投资建设。企业投资就会有硬的预算约束,要讲究投资回报;

  再次,也是非常重要但很少被提及的一条, 新基建大都是成长中的新技术,技术路线和市场前景不确定性强,投资风险更大。一旦选择失误,大量投资就可能打了水漂,所以较多采取风险投资方式。政府最好不要直接插手,交给企业和市场选择才是明智之举。相比之下,老基建虽然也有低效率问题,但通常确定性强,比如从市区到机场,修一条高速路不会错到哪里去的。

  把这些问题说清楚了,政府在此过程中应该做什么也就清楚了。新基建前程远大,真心要把新基建搞好,首先要给其营造一个正常的发展环境,主要是企业自主决策,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不直接干预,不添乱,多包容,重点促进和维护公平竞争,提高监管水平,提供有效信息服务,提升相关人力资本。

  以数字基建为主的新基建,本质上属于新技术驱动的新产业,发展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不大适合作为短期刺激政策工具;要防止一哄而起,“运动式增长”,留下一堆无效投资和烂尾工程;也不需要受到某种产业政策的照顾,拿补贴、吃偏饭,搞出新的不公平竞争;少一些概念炒作,多一些专业深度研究,即使资本市场需要概念,也应遵守客观、专业、审慎原则,否则投资者是会受到伤害的。这方面以往的教训太多了,如能有所汲取,将有助于把新基建这件好事办好,在高质量时代有所进步。

着眼点、立足点要从刺激政策转向结构性潜能

  经济遇到困难就想到用刺激政策,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合理且管用的办法?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有一个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过去十年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到2019年为止,增速还在6%以上;逐步转入中速增长平台后,今后十年,仍有可能保持5%-6%或5%左右的增速。这样的增速明显高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前段时间讨论中国经济增速,一种观点主张通过大力度刺激政策“保六”。如果中国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的增速靠的刺激政策,那么发达经济体这些年空前宽松的宏观政策至少也应该将其增速搞到6%以上。

  我曾经用一个例子说明宏观政策的作用,假定宏观经济如同一个水深2米的泳池,水面会出现波动,宏观政策可以使这种波动减小,但水深由2米变成1.5米或1米,或者反过来,由1米升到1.5米或2米,宏观政策是无能为力的,而要靠结构性潜能。

  中国经济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的增速,主要靠的是结构性潜能。这种结构性潜能,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后发优势,通俗地说,是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发展潜能。在中国高速增长期的相当长时期内,高增长靠的是高投资,而高投资主要由基建、房地产、出口等驱动。经济由高速转到中速,这些结构性潜能逐步减弱。转入中速增长期后,需要有新的结构性潜能替代,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增长动能转换。

  发达经济体增长对宏观刺激政策有更多依赖,因为它们的结构性潜能已经很少了,增长主要靠更新性需求拉动,如房子破了,需要翻修;汽车老了,换个新的,等等,靠边际更新维持经济增长。美国在发达经济体中增速相对高一些,一是有创新,大部分创新首先出现的美国;二是过去一些年有移民,带来了更多的需求和低成本供给。如果中国某个时候不得不主要依赖刺激政策维持增长,应该是已经进入低速增长期了。

  所以,对现阶段的中国经济,不论是短期内应对疫情冲击稳增长,还是未来一个时期保持中速增长,着眼点、立足点都应转到结构性潜能。我们还有结构性潜能可用,还没有到山穷水尽、不得不主要依赖刺激政策的地步。任何时候都会有宏观经济政策,但在促进增长意义上,这类政策仍是短期和相对次要的,且应与结构性潜能相配合。平时都在讲中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一遇到问题还是盯住刺激政策,多少有点令人费解。正因为如此,调整观察和解决问题思路是必要的。

我认为 靠大家 你说呢、、、、


金融猎手


今年外贸非常困难。经济三驾马车,瘸了两架,消费、出口、投资。国家的策略现在是加大投资,新基建、老基建都要上,促进就业,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从而促进消费。

内需的拉动主要还是靠产品降价实现,如何实现呢?国家大发货币,持续降准降息,一旦大家钱都留在手上只会不断贬值,那么老百姓会想方设法使钱保值。特别是钱多的,要进行投资升值,不光是金融还有实体,争取赚回更多的钱。

普通老百姓在投资刺激下,工作需求会增多,收入随着通胀增加,很多大宗商品并不上涨,比如汽车,既然钱越来越不值钱,以前年收入5万的变成10万,在5万的时候买不起车,收入到10万后,买个8万的车扛一扛还是买的起的。但是用这个钱买车就难了,以前买个好手机五千块钱可能要花两个月工资,几年过去好手机还是5千块钱,以前2个月工资才能买一部好手机,现在一个月工资就能买一部好手机了,消费升级了。

还有国家年年强调的脱贫工作,对于提高我们人均收入,特别是人的资源调动性非常大,从基本需求到小康,消费的提升对内需拉动也是非常大的。以前贫困时,只要吃饱其他的不敢想。后来解决温饱了,路修了,就可以增加汽车消费,汽车多了,又可以建设加油站,又可以增加人工,再促进经济发展。而富人再怎么多赚钱,他吃用只有那么多,当然对经济贡献有限。拉动内需就是靠工农阶层。


鑫哥stock


很抱歉,在你的选项中没有答案 或者说你的选项窄了。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大基建 ,比如5g。3月底国家第一批大基建资金启动。


主观和客观


中美贸易战以及疫情世界范围的大爆发,给整个全球经济链蒙上了一层阴影,尤其外贸出口产业已经非常明确不乐观,而且还要持续下去,各国都在出台相应的经济刺激政策,去稳定经济快速下行所带来的市场风险,直指内需来拉动自身产业链,那么靠谁呢?一定是要靠本土的全国人民举全力度过难关,是的,工人也好,农民以及富人也好,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国家下半年的主方向应该就是维稳,无论是补贴还是刺激消费,都会围绕民生问题进行政策上的倾斜!




理财超人


现在中国贫富差距巨大!百姓没钱怎么消费?我在央企工作(工龄三十八年83⃣️顶职)干杌修组长.一个月到手工资三千五左右(五险二金除外)这点钱怎么好意思消费.想换华为手机都不够.真丢人、国家快快给我们工人涨工资.让我们去消费.领导都是年薪一百七十万(电脑上可查)中层都是六七十万


用户1785370238811


今年只有发钱,每人二千购物券,只能在实体店购买,可以代动三十万亿GDP,外贸不行,国内投入没用(因人民手里不是都有钱),因此发钱是人人有,买购力就上去了,而且限制半年用完。行不行,专家都发言吧,不要马后炮。


用户9808626390980


农民塞,还有一点血汗钱,还可以考虑怎么给榨出来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