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共情”有多神奇,看了这个故事,你就知道


有没有偶尔觉得,孩子不听话,脾气发得莫名其妙,真是不懂Ta。


如果跟孩子吵起来,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弄得大家都很生气,破坏亲子关系。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心平气和的跟孩子沟通,真正了解到孩子内心的想法,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呢?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百试百灵的良方——共情

一、共情凭什么这么厉害?


与孩子共情,存在这样一种因果关系。


如果从小共情做得好,亲子关系会更稳固,彼此更平等,尊重,信任。


当孩子遇到问题或困难的时候,尤其是难以启齿的问题的时候(比如学校性骚扰),一定会第一时间想到父母;


当孩子成长到青春期,会更主动的跟父母沟通,因为他知道你懂他;


孩子会更少的撒谎,因为谎言是为了掩盖事实,而事实往往是父母无法与他共情的。


所以,家长能否做到与孩子共情,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那每个人是不是都需要别人的共情呢?如果得到共情,我们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答案一定是棒棒哒。

举个例子,之前陪娃睡觉的时候,如果我不小心自己睡着了,几天之后就会懊悔不迭,倍感时间被浪费的压力。


这时我跟老公一念叨,如果他说,“累了就歇歇,证明你需要睡眠。睡够了自然会状态好,时间也就有了。”我就会很舒心,很坦然。


但如果他说,“谁叫你懒!”我的第一反应自然是炸毛,毫不犹豫地骂他,“咱俩到底谁更懒!”


前一种就是共情。


其实共情很难,需要你切实站在对方立场上,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还要做到不指责,不评价。


但世上有种说法,我们的孩子是来教我们的,从这方面理解,我们恰恰可以从学习共情孩子开始,学会更好去共情别人,更好面对这个世界。


跟孩子共情,难,但不是不可以做到,因为我们爱Ta。

二、如何与孩子共情,从最简单的小事开始入手


当孩子摔倒了,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家长跑过来说,“没事没事,不疼不疼”。


自己不小心碰疼孩子了,更甚,“别哭了别哭了,我又不是故意的!”


或者去打桌子,拍地,怪罪其他物品。


大一点的孩子疼了哭,有的大人还可能会说,虚惊,矫情,就是爱哭!


其实,大人只是怕看到听到孩子哭,觉得处理孩子的哭很麻烦,大人没有去想这样一个基本概念,疼了,孩子不舒服,哭,其实是正常现象。


大人的情绪发育完善了,碰疼了虽然不哭,但也会眉头一皱有点沮丧。


如果这时候身边的人说,“哎呦看你矫情的,不就碰了一下嘛!”正疼着的人一定说,“你碰一个试试!”


我家大宝也经常磕磕碰碰。


这很正常,磕磕碰碰会哭,也很正常。

首先我会做的是,把我的情绪跟他的情绪抽离开来,他哭,不会影响到我的情绪,这样我就能更快更好的帮助他解决问题。


当然这一步骤形成习惯就变成了自然。


摔倒了,我会第一时间问他,“疼了吧,哪里疼?妈妈帮你看看”,然后初步观察他的情况。


如果他哭了,很可能比较严重,我的策略就是,先表达理解,再检查确认,最后给处理方法。


表面没破,就告诉他“哦,表面看没什么变化,妈妈给你吹口仙气儿,应该是过一分钟就不那么疼了,如果过一会儿还是很疼,要再告诉妈妈。”


如果摔破有伤口,依然平静地告诉他,“跌破了宝贝,伤口出血了,我们需要擦碘伏处理,会有点疼,疼了你就告诉妈妈,妈妈轻一点。”


大宝对小伤小疼毫不在乎,哪怕破了小伤口,也很少哭,一是对他来说玩最重要;二是他很清楚妈妈明白他的感受,无需总去寻求妈妈的关注。


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如何对待孩子的哭闹,在我看来是最能体现父母是否共情的地方。


孩子慢慢长大,开始有社交,会遇到更多更复杂的事情和情感,当孩子跟我们说,“老师真讨厌!”、“小朋友打我了!”的时候,记得先停下自己即将脱口而出的话。


停下我们即将爆发的各种情感,先关注他的情感,然后听他说出事情的原委,引导他自己分析,不指责,不偏袒,探讨出新的结论,或者解决方法。


跟孩子的共情,永远不会嫌晚。


事情哪怕已经过去了,发现自己处理的有问题,苗头不太对,也需要及时更正。


重新与他共情,都可以很好的解决孩子的不良情感,弥补我们与孩子之间逐渐形成的隔阂。


毕竟,让孩子有一直微笑的力量,是我教育的目的。

三、“宝宝走丢了”,面对突发的紧急事件,如何与宝宝共情


大宝两岁多的时候,差一点走丢。


虽然有惊无险,但我当天并没有跟家里的长辈说。


当然是怕他们担心,更主要还是因为不敢,因为我们从小做了结果不好的事情,很难得到共情。


虽然三十而立,依然很怕看到长辈那种尽是责备的表情,我们的孩子哪怕受到一丁点伤害,最最难过的一定是我们,可是假如孩子在我的看护下碰到了,一定会受到指责。


长辈指责我,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自我辩护,伤害了我自己的同时,更让在一旁的孩子受到二重伤害。


为人父母的成长,不仅是面对新生的孩子,更是面对曾经的自己。


宝宝走丢的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我们一家三口去商场买衣服,到了一家店,爸爸换衣服时,驹驹进了试衣间并插上了门。


我就放松了注意,自己溜达到附近看宝宝的衣服。


我曾听到试衣间的方向,传来宝宝的声音,他问,“妈妈在哪儿啊?”


我以为他在跟爸爸说话,就没有答应。


一分钟后我到试衣间门口,发现门是虚掩着的,宝宝不在里面。


而爸爸以为我一直在门口,所以宝宝自己开门出来,他也没有管。


我立即冲出试衣间,到店门口问店员,店员说孩子出去了。


当我冲出店门看到他,小小的一个人孤零零站在几米外的交叉路口,第一时间就喷涌出巨大强烈的情感,一把扳过他的小肩膀,大声问他,“你怎么自己跑出来啦!”


接着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唠叨他,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这件事给我们全家的刺激都很大,但宝宝受到的刺激,其实更多的是来自我的反应。


平静下来之后,我回想那个情景,他见到我的第一时间,其实是欣喜的,是笑着的,还说,“我找到你啦!”


而我一把把他搂在怀里,光顾着惊慌,甚至哭了出来,宝宝立刻很错愕,很自责,不停的安抚我,说,“妈妈别哭啊,我再也不自己走了啊”。


我总觉得,这样结束太草率了,虽然我一遍一遍的告诉他,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还是觉得少了些什么更重要的事情。


于是,晚上睡觉前,我问他,“宝贝儿,你从试衣间出来,是不是说了“妈妈在哪啊”?”他说嗯。


然后他问我,“妈妈那时候我没看到你,你在哪啊?”


我告诉他,“妈妈就在试衣间门口,衣服架子后面,我听到你说话,还以为你在试衣间里问爸爸。”


宝宝告诉我,“然后我就想出去看看你在不在外面。”


“哦,那你出去了看见没有妈妈,你本来打算怎么做?”


“我就回店里找你嘛。”


我又问他,“宝贝你那时候,害怕吗?”


“害怕。”

我当下没有关注他的情感,硬生生的把一个两岁八个月的小孩儿逼成了一个小大人,好像自己做错了天大的事,使得爸爸妈妈如此惊慌,一定要努力好好安抚爸爸妈妈才行。


我把他搂在怀里,告诉他,“妈妈那时候也很害怕,但是你做得很好,你会安慰妈妈是不是,你知道不能乱跑,你很有目的。虽然害怕,你还是很勇敢!


妈妈告诉你,我永远不会不打招呼就离开的。你如果一下子看不到妈妈,就站在原地,大声叫妈妈,妈妈一定就在附近。


爸爸妈妈做的也不好,没有及时给你回应,妈妈以后,听到你喊就立刻答应,你看不到妈妈就喊我,好不好?”


我说这段话的时候,他黑溜溜的大眼睛一直瞪着,不停的回应我,嗯,嗯,好。


我说完,他抱紧我的胳膊,用温暖的小脸蹭着我说,“妈妈我好爱你呀”。


当发生了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的时候,孩子的感受很容易被忽略。


家长千万不要觉得,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及时帮孩子做复盘,理解他的感受,接纳的情绪,才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消化这些事件。


结语:


没有人,能够只靠看着,就让自己的孩子不受任何伤害。


我们要做的,只有帮他找到更好的方法处理问题,给他更多的爱,力量和勇气,让他更机敏,坚强,学会保护自己。


这种力量,来自孩子从家庭中获得的安全感,来自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父母给予的理解、支持,和共情。


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有爱Ta的人,听得懂Ta的话语,看得见Ta的内心。


萨妮儿,二宝妈妈,二级心理咨询师,育儿育己,成长的路上,给你温暖和力量,欢迎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