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2岁多,与父母暂时分开,有什么影响?

营养师眯眯妈妈


为“能生则能带”的原则点赞!这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没有用“我生活很忙”来作拒绝孩子的理由。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剖析并解决这个问题。

【确定和孩子的关系模式,再考虑是要失落还是高兴】

“能生则能带”这个原则很棒,但是带得怎么样则是另外一回事,而对于一个三岁前的孩子,带着怎么样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亲子的关系模式。

在心理学上,亲子关系有三种模式,下面我简单做一个阐述:

安全依恋型:

孩子对新环境新事物适应非常快,也经常保持积极情绪,他们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会哭闹一番,但是很快又会恢复积极情绪,投入到自己的成长中,而当妈妈回来后他们会积极地迎接妈妈。

矛盾型:

孩子对新环境新事物适应比较慢,经常保持负面情绪,他们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会不依不饶,妈妈离开后他们也很难调动起自己的情绪,时不时地想妈妈而苦恼,当妈妈回来后,他们紧紧粘着妈妈,但又会像“怨妇”一般对妈妈进行攻击。

拒绝型:

孩子对新环境新事物呈拒绝状态,用一个人物来形容的话,就是电视剧《风云》里面的“不哭死神”步惊云,妈妈离开他没什么反应,妈妈回来他仍然没什么反应。

形成这几种关系模式的关键,就在于此前妈妈是怎么样照顾孩子的,即陪伴的质量,简单点来说,就是孩子在用过去母亲对待他的方式来投射自己的行为。

就您的描述来说,个人无法判断孩子是处于那种状况,有些像安全依恋型,又可能是拒绝型,相信你也有这样的感觉,毕竟每位父母都可能认为自己陪伴孩子陪伴得很好进而对号入座。

所以要再引入另一个概念:孩子的自我。

【孩子的自我--3岁前母亲的形象内化】

3岁前是孩子建立自我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来源自母亲在此时期的形象,他们通过母亲来感知这个世界,通过母亲来获取生理生存的食物,也通过母亲来汲取自己心理成长的营养。

对于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共生心理会认为母亲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母亲,并逐渐通过实践来摆脱这种共生心理,通过对母亲的形象来建立自我,也就是心理学上的“镜像效应”。

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在平日里从母亲的身上汲取了足够的安全感,母亲对待他们的时候通常是愉快的,积极的情绪,在孩子面前是独立自信的形象,同时又让孩子保持独立性--例如在孩子具备某项能力的时候,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探索自己的新能力。

矛盾型的孩子,他们的母亲对待他们时总是反复无常的,前一秒很积极对待孩子,下一秒因为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是不符合她心理发展的标准就愤怒,孩子同样也在建立这样的自我。

至于拒绝型的孩子,他们的母亲与他们相处的时候总是拒绝他们的,从心理上或者是从行动上对孩子充满冷漠。例如过往喂奶的时候仅仅是喂奶,孩子吃孩子的,妈妈干自己的,没有给孩子爱的传递;又例如不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的;还例如打心眼里就不喜欢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麻烦,把生孩子当成一件任务。

您可以自行对比,自己此前与孩子是哪种相处方式,这样判断会更准确一些。

而即便是确定了孩子是安全依恋型关系,你仍会产生:“为什么孩子不会如其他孩子一般,在妈妈离开后就哭闹,只是看看然后就自己玩自己的,是不是孩子不爱自己”的一个困惑或者担忧。如果是安全依恋型的情况下,那么你其实是应该高兴的,因为孩子懂得了什么叫“客体永存性”

【客体永存性,让孩子离开母亲不焦虑】

所谓客体永存性,就是看不到也存在。对于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们仍处于理解这一个概念的过程中,为什么妈妈离开他们会哭闹?很大原因就是他们以为看不到妈妈了,妈妈就不存在了。

只要妈妈“消失了”,他们心中的安全岛就消失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分离焦虑特别严重的原因。

关于这一点,同样需要你进行回想,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这样的情况:

会在孩子面前消失一小段时间(可能是上厕所,可能是在厨房忙,又或者是和孩子玩捉迷藏、做鬼脸游戏),但是重新出现在孩子面前时,总是以积极地情绪与孩子相处。

让3岁前的孩子理解“客体永存性”太重要了,这关乎他们的自信,也关乎以后孩子上幼儿园时的情绪表现。

【该反思?还是该干啥干啥?】

在经过上面的描述、判断之后,我想你应该考虑的不是孩子是不是不爱你了,忘记妈妈了这样的问题。

实际上孩子并不会忘记妈妈,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爱妈妈的程度远超妈妈爱他们的程度:我们可以因为孩子哭闹不止而嫌弃他烦(即便是一瞬间),但是孩子从来不会因为我们凶而嫌弃我们。

经过判断之后,如果你和孩子不是安全依恋型的关系模式,那么你该反思一下自己过去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做得不够好;

而如果是安全依恋型的关系模式,你该为自己和孩子骄傲,因为你“无师自通”地建立了与孩子的健康关系,给了孩子一份独立健康的自我。

世间大部分爱是为了聚合,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做准备。


淅爸育儿记


宝宝两岁多,与父母暂时分离有没有影响,这个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1.如果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属于心大自来熟那种,平时父母上班也没有什么事的话,暂时分开几天没有什么影响,但要是时间长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肯定减少,不利于亲子关系。

2.如果孩子本身比较敏感,缺乏安全感,与父母的分离无异于雪上加霜,孩子会焦虑,重新去适应和他人的相处,可能会影响宝宝的心情,哭闹,不好好吃饭,睡觉不安,或做些奇怪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情绪。时间长了还会影响性格。

3.我们都是鼓励父母陪伴,尤其是妈妈,妈妈带出来的孩子大都性格比较好,但如果你们夫妻商量好了,必须要分离,那么你也不要太自责,无论我们做什么决定,都是为了孩子不是吗?

但是如果你觉得特别特别难受,因为这件事让你无法再进行其他的事情,那就把孩子接回来,我们可以多注意些,不出门,勤消毒,保证安全就好了。

总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这个孩子,不要过于焦虑和自责,父母心态好了,宝宝心态也会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混迹职场的妈妈桑


父母是孩子早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生命中最初的几年,几乎奠定了孩子一生发现的基础。

有哪些影响呢?

心智上,3岁以前,孩子会过渡很多敏感期,认知能力,安全感培养,家庭观的建立,需要的发展,都需要父母在此阶段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陪伴。

身体发育上,宝宝精细动作,大动作等一系列的发育,从翻身,坐立,站立,蹒跚行走,跳跃,奔跑等都会在此阶段有明天的发育,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引导。

可见,丰富的语言交流和母爱的温暖如果缺失,孩子内在的潜力就无法被激活,安全感就不能很好的建立……

不论是什么原因,父母的爱对孩子来说就是全世界,不要让孩子轻易失去……



琉璃时光宝宝说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离不开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家长不仅是孩子的依靠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童年缺少家长的陪伴,不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还可能对孩子的性格造成缺陷。

孩子是非常缺少安全感的,需要从父母的陪伴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成长的引导。从小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可能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心理安全感匮乏。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的问题需要父母加以引导指引孩子走出困境,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孩子看到同龄人都有父母在旁边陪伴,会有很大的落差感,时间一久,孩子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孤僻内向,渐渐地不再喜欢与人交往交流。

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只能委托给家里老人照顾。很多老人带孩子的方式都是特别的宠溺的,我们经常说隔辈亲,本来孩子不在父母的身边就够心疼了,平日里孩子想要什么老人们也是能满足都尽量满足,即使孩子犯了什么错误,也是不舍得惩罚。

这样的教育观念会让孩子渐渐的养成嚣张跋扈的性格,无法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很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人际交往和是非分辨。

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孩子小时候需要树立价值观人生观的时候,,没有父母的指引,当孩子慢慢开始懂事了,犯错了,这个时候家长才慌慌张张的开始教育孩子,但这时候孩子对于父母是有些陌生的,内心也会抗拒与父母的亲近,对于父母的教育自然也会有些反抗。

从小缺失父母的陪伴给孩子心理和成长过程中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想要找回这些缺失是非常困难的,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所以身为家长,还是不要吝啬你的陪伴。


孕期育儿小贴士


疫情影响不得以,但是尽量不要分开。

我们家老公和我都上班,但是选择让父母和孩子在我们身边,这样都有一个照应,其实北京对于老家来说更不安全,但是平时做好防护,肯定是没什么问题的。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给孩子做好心理疏导,让孩子接受现在的事实,一定要安抚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

每天记得和孩子保持联系,视频和通话都可以。

给孩子买一些安抚的玩具,让他时刻记得父母对他的关爱。

对老人也要给与一定的问候,因为父母才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希望疫情早点过去,也希望你家宝宝早日和你见面。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喜欢记得点赞哦!


lucky月宝儿


感谢您的提问,我觉得是生活习惯和环境改变一个人。而且您说和老公一致认为把孩子送到父母那里比较安全,有没有与孩子沟通下呢?这个时间段的孩子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不过不需要太担心,疫情已经稳定,可以马上把宝宝带过来了。然后在慢慢培养感情,宝宝很快就会和你融洽。

我因为疫情而被滞留武汉,我儿子才4个月,前段时间我打视频电话,就老是要我抱,抱不到就哭。我看着他哭,就于心不忍。赶紧挂电话,然后控制视频次数,现在都有点感觉宝宝不认识我一样,没有以前那么激动要我抱。

也许这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太想念宝宝了,产生的感觉。还好疫情控制了,马上我们就可以和宝宝在一起了!加油!


赵椅平


我们都知道,当孩子很小的时候,总是想要找妈妈,就是因为在妈妈身边觉得安全,有足够的安全感,感觉放心,不会紧张。而安全感的建立,也正是在那一段时间。一般来说,一个人安全感的建立,通常是在两周岁之前就完成了。但并不意味着,两周岁以后孩子就不需要安全感了,孩子大了,更需要家长的陪伴与呵护,这样才能给孩子建立一个健全的和谐的成长环境。孩子脾气秉性的培养树立是在三岁之前完成的,所以三岁之前孩子良好的性格养成、学习习惯的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以及逻辑思维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而三岁以后是孩子的陪伴教育,父母需要言传身教似的为孩子做好榜样,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并进行模仿,作为家长,要谨言慎行的同时,培养孩子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