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犷与精美的捏合烧造——“辽、金、西夏”塞外三朝瓷器风格


辽代瓷器

辽代瓷器的发展地益于北宋的工匠。比如北宋重要的北方窑口定窑,曾在宋辽的拉锯战中五易其手。特别是在天显三年(928年),辽兵又ー次攻下了定州,占领时间长达八个多月,并把定窑瓷器生产工匠悉数带走。后来出产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瓷器叫“辽白瓷”,与定窑白瓷非常像。

公元1004年,即景德元年,这一年签订的澶渊之盟,辽国每年都能得到宋朝的岁贡,这为其瓷器生产奠定了生产基础。今天能够发掘出来的辽代的瓷窑大约有七座,包括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皇城之内的林东辽上京窑,主要烧白釉和黑釉器。还有林东南山窑、音戈勒窑,辽阳江官屯窑,北京的龙泉务窑、门头沟窑,赤峰的缸瓦窑等,由此足可见烧制地点之多。

炉、砚等日用杂器均是按照中原样式烧造。而契丹式的则常在普通器形的基础上雕塑出动物、植物,十分生动,如长颈瓶、风首壶、鸡冠壶、鸡腿瓶等,均具有鲜明的契丹民族特征,比如瓷皮囊壶的造型,缝织针角都被模仿得很像。这些都与其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反映了辽代畜牧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辽代瓷器中还出现了方盘,此圆盘的制作更为复杂。辽代之所以能做出方盘,是因为辽在历史上都是用木头盘,木头做成圆的麻烦,做成方的却简单。所以当用陶瓷做的时候,还是沿袭旧制,也做成方的了。

辽瓷的彩色瓷主要以黄绿白为主,器形以北方契丹族的游牧生活用品为主,制品有精粗两种。辽白瓷中有底款“官”字款的为辽官窑制品,属于精品,胎质莹白坚致,色白微泛青,多数釉面莹润,都有开片,色有月白、粉青、紫斑等。胎质粗糙的属于钓窑系产品,制胎粗糙,常把应用泥条的盘条制陶技术用在制瓷胎上,胎灰黑,用化妆土打底作为表层处理;釉面不到底(称半截釉),白釉瓷和其他色釉瓷也常有涂釉不均的现象,多数有开片,也有疙瘩釉;开片大,线下有褐色斑。

辽瓷中的绿色釉鲜艳醒目,带有游牧民族的特色。釉面带红斑、蓝斑的也很多,像红霞和蔚蓝的天空,呈现出变幻无穷的色彩美。

辽代瓷器主要有三种装饰手法:刻划花、印花、贴花,装饰纹样主要有牡丹、芍药。白釉黑花器是其晚期出现的装饰方法,但所绘花草常常是一枝、朵、一棵,比较简单。宋、辽都有三彩,且均受唐三彩影响。而且辽三彩跟宋三彩之间,可能还互有影响。

金代瓷器

金代最早的疆域局限在东北一带,当时手工业比较落后,几乎没有自己独创的瓷器。主要窑口有辽宁抚顺大官屯窑和辽阳江官屯窑,这两处窑口的瓷器制作方法落后,产品粗糙,胎质粗厚且多杂质,烧结程度低,装饰纹样方式较简单,仅见有白地绘黑花器物。

金灭辽以后,进入广大的华北地区,才接触到了较为先进的瓷器生产。金代早期的瓷器生产是以辽代瓷密为基础的。“靖康”之变以后近三十年之间,金兵每次南侵,都是以人口、财富、土地为战争目的。今河南、河北两省本来是北宋陶瓷的重要生产基地,但由于成为战争的争夺地带,长期饱受战乱,窑工南逃,陶瓷生产基本上处在荒废状态。

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特别是到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五载,南北修好”以后,在他执政的近三十年间,宋金停止了战争,社会安定,金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陶瓷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北方所有我们已知的窑口,像磁州窑、耀州窑、定窑、钩窑,都开始恢复生产,继续烧造。到现在,北方这四个重要窑口都有金代瓷器存世。

金代瓷器的器形制作粗糙,技术落后。瓷器造型多承袭宋式的日用器皿,大多是碗、盘、瓶、壶、罐等,常见两系、三系、四系瓶、系耳罐等。但是,辽代的很多具有鲜明游牧特点的器物,金代却不见了。这是因为虽然女真人也是游牧民族,但跟契丹人还不大一样,他们过的是那种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所以搬家的需求没那么强,所以像长颈壶、皮囊壶、鸡冠壶,到金代就不存在了。金代也有鸡腿瓶,瓶身上全是棱,是防滑的。因为金人的鸡腿瓶要插在马身上,马跑就颠,有棱就不容易滑出。

金代瓷器继承了北宋的覆烧技术,并有所发展。覆烧是唐代定窑创造的装烧方法之一,就是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因此称为覆烧。又因为器物在覆烧时可以多层码放,一起烧制,以提高产量,因此又被称为叠烧。

北宋中期,由于市场对产品需求量大增,当时的窑工们为了增加窑的烧成量,并节省燃料,开始使用覆烧方法。覆烧工艺要在器物的内底先刮去一圈釉,使其露出胎骨,才能让上层码放的器物置于其上。这样生产的瓷器虽然粗糙些,但产量可以增加好几倍,成本也大为降低。

金代瓷器有黑釉、白釉、酱色釉、茶绿色釉等。釉面不均,缺乏润泽感。日用陶瓷器以素面为最多。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而不乱。瓷器的纹饰日益简单,纹样也日益简化,以花卉,各种折枝缠枝和萓草纹为主。

其次有人物,鱼、鸭等动物,水波,婴戏等。装饰技法上有刻花、划花、印花、笔画、贴塑、加彩等。但是各种技法已明显比不上北宋的工艺和技巧。

西夏瓷器

瓷器在西夏党项人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与西夏境内缺乏金属矿产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境内只有少量的铁矿,无法生产日常所需的一些金属制品,西夏人不得不用陶瓷来代替。西夏初期,所用瓷器主要从宋进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手工技术的提高,西夏中后期,党项人便开始建立自己的瓷器生产基地。

经过考古发掘,可以确定灵武市磁窑堡瓷窑遗址是位于中国最西北的处古瓷窑遗址,其历史地位不容小觑。这里烧制的瓷器分属西夏、元、清三个朝代,其中西夏时期的数量最大。

灵武在西夏时称灵州,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占灵州城后,把都城迁来,定名为西平府。后来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又把都城由灵州迁往银川,定名为兴庆府。此后,西平、兴庆二府被称为西夏王国的东西两京,两府相距不足50千米。因此,西夏大型瓷窑建在灵州,自在情理之中。磁窑堡地下有丰富的煤资源,为烧制瓷器提供了燃料。

同时,煤矿层中含有充足的石泥岩,是优质的制瓷土。窑址旁边的河沟常年流水,为窑场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磁窑堡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具备了建立瓷窑的三个基本条件。

西夏瓷器作为西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原影响,并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发展出了极具党项民族特色的瓷器。西夏瓷器的生产受宋、金定窑和磁州窑的影响较大。品种主要有白瓷、黑瓷、青瓷、黑釉别花瓷等,以黑褐釉瓷为主。它们的特点是:瓷胎较粗,多数呈浅黄褐色;白瓷釉面有冰裂纹,釉面不甚光洁,胎釉之间常施有化妆土。

西夏瓷器的常见器形有高圈足碗、盘、长颈瓶、高足杯、小杯、三足灯双系扁壶、折肩瓶、折沿钵等,有些造型与宋、金瓷器相似。也反映了西夏居民的生活习俗。

例如长颈瓶,造型与宋梅瓶相仿,但它的特点是小口、折肩、暗圈足,与梅瓶圆肩的做法显然不同;再如扁壶,壶身为圆形,上有小口,除底圈足外,正反两面正中还各有一圈足,壶的两侧有两耳或四耳供系绳用。另外,西夏一些盘、碗类器物还有“挖足过肩”,而鸡冠壶、穿带壶都是仿游牧民族游牧时放在马背上用皮子缝制的皮囊壶的造型。

西夏瓷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风格粗犷,纹饰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