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袱”瓶是什麼?

“包袱”在字典裡有很多種解釋,常見的比如說,它是相聲界的術語,指的是經過細密組織、鋪墊,達到的喜劇效果。把包袱抖響了是一個相聲演員的能耐。還有一種解釋是包裹物件用的布面。而在清朝的景德鎮,有一種瓷器也是借用了包袱這個詞,叫包袱瓶。

從唐代開始,瓷器都是以表面光滑無比的形式出現,而包袱瓶有一種美妙的層次感,就像是在瓷器上“打”了一個大蝴蝶結,顯得體態柔美,華容婀娜,構思奇特,精美嬌豔,器物顯得更加生動活潑,令人觀之愛不釋手。

包袱瓶又叫布袋瓶,是清人的首創,始燒於清朝康熙年間,流行於乾隆、嘉慶兩朝,以粉彩較多見。它的器型一般是在瓶身肩部裝飾一凸雕的包袱帶或者是束帶,絲織物的褶皺起伏細膩精到,用堅硬的瓷土來表現柔軟的絲織物,用色彩鮮豔柔和的粉彩來表現絲織物的美感,兩者的結合達到了審美的極致。這種精美絕倫的瓷器可謂是清朝鼎盛時期的一個標誌,時代特徵十分鮮明,收藏意義非凡。

此外,“包袱”與“包福”諧音,寓意幸福吉祥。又因其器形獨特,紋飾優美,暗藏著美好寓意,從而成為祈願美好生活的載體之一,不僅受當朝統治者的喜愛,更成為後世爭相仿製的精品,是宮廷皇家常見的御用之物,價值一直不菲。

這種瓷器的美感給人的第一衝擊力非常震撼。在瓷器上把這個絲巾包過來的時候,絲巾形制活靈活現,看起來非常柔軟,質感栩栩如生,器身皺褶、起伏被刻畫地非常精彩。

器身飾凸雕的包袱紋,布紋褶皺清晰,一飄帶圍繞瓶頸紮起,系成蝴蝶結狀,造型富有創意,獨具特色。施釉肥厚,釉彩豔麗,就像一條大絲巾從瓶的肩部圍過來,在中間自然地打個結,褶皺起伏明顯、自然,增添了瓷瓶的雍容華貴之感。

乾隆時期,由於乾隆本人和宮廷的大量需求,除繼承康熙、雍正瓷燒造技術工藝和器型之外,還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種新奇的製品。包袱瓶的主角袱系紋正是這樣被髮明出來的。包袱瓶在乾隆時期宮廷御用器中流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裝飾題材也足夠新穎。

根據檔案記載,乾隆皇帝比較喜愛的各類器皿都會要求造辦處專門配做錦袱包裹,或用楠木匣盛裝,並將器物的名稱、年號刻在匣蓋上,以示珍藏。袱系紋的流行應該與此有關。這種紋飾常見於琺琅器、玻璃器、瓷器等等。

盛極而衰,是歷史的常理,清朝的國力到乾隆後期漸漸衰落,嘉慶便是清朝由盛轉衰的起點,國家處於多事之秋,瓷器也漸漸呈現出衰微的氣象。所以,嘉慶朝名瓷便不多了。嘉慶以後,更不待言。

包袱瓶那如絲巾般柔軟的感覺,與粉彩工藝的發明密不可分,粉彩柔和細膩,富於變化,和五彩強烈的光彩形成強烈的對比,因此也被稱為“軟彩”。

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說:軟材又名粉彩,謂色彩深有均勻質也,硬彩華貴而深凝,粉彩豔麗而朗逸。

粉彩中摻入了鉛粉,在繪製的時候使用分水法沖淡色調,使色彩具有粉潤秀雅的藝術風格,比較善於表現所繪物體的質感,對枝枝葉葉、花朵羽毛的描繪更加精細,使圖案具有錯落有致、陰陽協調的藝術效果。粉彩的裝飾圖案極其豐富,不僅有山水花鳥,還有亭臺樓閣,使瓷看起來比較明麗,更加漂亮。

如今的收藏界,包袱瓶的價格一漲再漲,清朝官窯所制包袱瓶價格當在百萬元之列,就連普通民間燒的包袱瓶也已經達到了六位數。

故而,包袱瓶一直是收藏市場上的搶手貨,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