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在堂哥死後,把堂嫂納入宮中,為何不久又將她遣送出宮?

李世民雖是歷史上的明君,但他強納弟媳、霸佔堂嫂,為髒唐添了汙筆,歷來為人所垢病。

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隨後,滅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兒子,並把李元吉的齊王妃楊氏據為己有,不久,又強納了堂兄廬江王李瑗的王妃;李瑗的爺爺李蔚是唐高祖李淵的七叔,論資排輩和按年輪大小,李瑗是李世民的堂哥,所以,李瑗的妃子就是李世民的堂嫂了。

李淵在唐朝建立後,授李瑗為刑部侍郎、廬江王等職,官運是很不錯的。但是,李瑗由於在玄武門之變前站錯了隊,命運發生了轉折;玄武門兵變前,李瑗已任幽州都督,太子李建為孤立秦王,拉攏李瑗,老實巴交的李瑗缺乏政治眼光就上了“賊船”,這讓李世民很不爽,兵變勝利後,李世民開始秋後算帳了;李世民以高祖的名義,派通事崔敦禮召李瑗進京。

李瑗本來就膽小如鼠,這下變得六神無主了,連忙與王君廓商議應對辦法;這個王君廓早年為盜,後投奔瓦崗軍,終歸了大唐,為人陰險,善於見風使舵;自太子殞命後,便想向李世民靠攏,現在機會來了。王君廓不動聲色,決定先挑動李瑗搞 兵變,自己再平李瑗叛亂,以此向李世民邀功。李瑗不知有詐,對王君廓是言聽計從;便把長安使者崔敦禮囚禁起來,又與燕州刺史王詵商議起事。

李瑗的曹參軍王利涉對王君廓知根知底,勸諫李瑗說:“王君廓是小人,反覆無常,不可信任。”,建議李瑗除掉他。

王君廓得到這個消息後,殺死了王詵,並提著王詵的頭對眾將士說:“這就是李瑗和王詵謀反的後果。”,眾將士不明真相,紛紛歸順了王君廓;李瑗終於看清了王君廓的真面目,但為時已晚,王君廓帶眾人勒死了李瑗,又把他的頭傳到京城。王君廓因平叛有功,升任幽州都督。而李瑗死於非命後,自己和家人都被除了皇籍,其中的一個妃子籍沒後,被李世民納入後宮。

王珪是李世民的諫臣,在一次酒宴上,李瑗的這位妃子也在座,李世民不無得意地對王珪講:“她本是有夫之婦,李瑗殺死了她的丈夫佔為己有,李瑗倒行逆施,真是自取滅亡啊!”。王珪不動聲色地問:“您認為李瑗的做法對嗎?”,李世民不假思索地說:“殺人奪妻肯定是作惡呀!”。王珪立即說:“那麼,您殺死李瑗,又納了堂嫂為妃,這和李瑗的做法毫無二致,您不是在效仿李瑗嗎?”;李世民仔細思量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下令將堂嫂交給她的親族照顧,放堂嫂出宮了。

總結,王珪的話不但沒有觸怒到他,經過反思後,還釋放了堂嫂,李世民這善於納諫和知錯即改的作派是值得肯定的,這則 故事,也讓我們能明白,李世民為什麼會有“以人為鏡”的表達了。

參閱《貞觀政要·納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