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是守孝三年,有何深意?

第二层皮


父母过世后,子女守孝三年,是我们中国的古礼,虽然现在已经改变的很厉害了,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的。孔子当时是极力主张维持孝道,遵从古礼的。《论语,阳货》里有一段孔子和学生宰予的对话,对孝的道理讲的非常透彻,我们先看原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古代下至百姓,上至皇帝,都要守孝三年,在丧期中,皇帝是不可以结婚的,除非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所以这种古礼,也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孝”是一种从人类的天性中所产生的至高无上的情感,这种情感转变成一种纯洁崇高的道德信念,它是人类的神圣血缘关系的必然结果。

百善孝为先,尽孝不仅仅是指孝敬活着的亲人,也包括缅怀那些逝去的亲人。行守孝之礼尽管只是一个形式,但它却能够折射出这个民族传统道德。

在《孝经》中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大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都如自己的父母一样,这是中国政治哲学的大原则。为政的人,把老百姓视如自己父母一样孝,改一个名字就是忠。所以从事政治的人,要有孝天下人之心。以这个道德的基础,出来从事政治,这是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重点,也即《孝经》的基本重点。

要在父母生前多尽孝心,否则就会入遇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令人后悔的情形了。


乏味的生活1982


在谈及,古人守孝三年的意义时,我们着重谈一下“孝道”。首先,我们先区分一下意义的载体,世上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在存在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特定社会背景下。当然,论某一事件有何意义时,自然,应从古到今两个方面来讲。

一、古代的社会意义

1.一种传统文化的接力传承。说到,谁最先提出“孝道”二字,此人已经不了考证。但,真正将“孝道”摆上历史的舞台,孔子的功劳堪称致伟。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守孝三年成为至孝的一种表现。

2.一种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发展。古代常讲“忠孝”,古人也常因为“忠孝不能两全”而悔恨。“举孝廉”也成为入仕的一种途径。历朝历代,当权者用“孝”作为统治的一种手段,一定程度推动了人文社会的发展。

二、现代的社会意义

1.净化社会环境。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过快,社会高速发展下,种种弊端也层出不穷,突出表现在:现代社会浮躁之风盛行,急功近利之心态蔚然成风。最终导致,我们必须将大部分精力都扑在工作上,才能不被社会大潮所湮没。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思考,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陪伴父母家人。重拾“孝道”,才能让我们慢下来,看一下眼前的父母是否已临近暮年,用心数一下,我们能够相互陪伴的日子还有多长。

2.启迪人性良知。古人常讲,“人之初,性本善”。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好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恰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在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上狂奔。也许,我们都不能肯定这是不是一条不归路。也许哪天,我们累了,需要停下来休息或者需要补充给养的时候、想到还有未尽的“孝道”的时候,我们一定想回家,回到父母身边,向他们倾述愁肠、侃侃些许不如意、聆听真挚的教诲。


影子的样子


古代礼义,孝治天下。父母亡故,不管官员还是百姓,儿子要守孝三年。做官的父或母亡,叫丁忧,必须向朝廷请假,辞官回家守孝三年。实际上不是整三年,二年多后复原职或任另职。皇帝死了,儿子要继承皇位,若守孝三年,无皇怎么办呢?变通办法,秘不发丧,儿子先登基,再发丧守孝。


江上侠chenxiliang


向世人证明,自己放弃一切好日子来守孝,是死者的直系后人,可以合法的继承死者的财产和地位


AlexanderG


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中国古代,父母死了是三年之丧,要守孝三年


时光40928


古人守孝为什么是三年,这个是老祖宗的大智慧大孝心,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存在的守孝传统,在这里不咬文嚼字,不摆弄哲学,举个有确切记载的例子,就能明白,那就是当年孔子的学生就曾问过这个问题,孔子给出了标准答案。

守孝三年,父母去世后,子女三年内停止所有娱乐和交际,持服守孝。

《论语》记载“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图为儒家创始人孔子画像。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语录集,这段话谈论的较多,上面只取了其中重要部分,大意为,孔子的学生宰予问老师,父母去世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我觉得一年就够了,孔子说,你太不仁道了,满天下守丧都是三年,为什么是三年,核心答案在这里,三年免于父亲之怀。

宰予,孔子学生,能言善辩,后为孔子十三贤之一,孔子十哲之一。

就是一个小孩子出生,被父母抱在怀里抚养长大,直到3岁后,父母才不抱在怀里了,正因为父母抱了自己三年,父母去逝后,子女要守孝三年,作为回报,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难道你宰予没有被父母抱过吗,宰予这才恍然大悟。


图文绘历史


古时候以孝治天下,“百善孝为先”,若父母去世,子女一般要守孝三年。这三年里,不行婚嫁之事,不与吉庆之典,任官者须停职返乡居丧,即“丁忧”。娱乐和交际活动皆停止,以示哀悼。

为什么是守孝三年呢?子女生下来三年,是父母最辛苦的的时候,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你抚养大,三岁才离怀。之后还要继续把你抚养长大成人,真是恩重如山,父母去世,守孝三年,是儿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点点报答,在古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

在现代人看来,三年守孝,什么事也不能干,不可思议,简直是浪费时间。所以后来人们就改掉了这种旧俗。除了3天守灵之后出殡外,还要烧七七纸。每7天烧一次,烧七次共49天。然后是烧百日,也就是过世后100天。再就是烧三个周年,即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

个人认为,一般烧了七七纸过后就基本没事了。


王西真


指尊亲去世后,在3年内停止娱乐和交际。

儒家的实际守孝时间为27个月,因为母亲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个月。

父、母去世,正在穿孝期间须遵守儒家的礼制,谓之“守制”,俗说“守孝”,亦称“读礼”。其家门门框的“堂号”上贴一蓝纸(或白纸、或米色纸)条子,上书“守制”字样。

让后人重视孝道,源远流长


张伟扬580


父母过世后,子女守孝三年是我们中国的古代理,姐虽然现在已经改变得很厉害了,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当时是极力主张维持孝道,三年之上之间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毕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古既美,新古至深。转水改火,只可以以子曰。师傅到衣服紧与女安抚月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为上。


苏城满姐


守孝三年,我觉得要从守孝和三年两个方面去看。守孝是受儒家思想,为逝去的亲人缅怀思念,而三年则是要缅怀的时间长度。

古人守孝三年是有一定意义的,而且在当时意义很大。在古代,是以家族为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家中设有家祠,供有族谱。所有在族谱中的人去世了,都会在祠堂里得到牌位,享受活着的族人的供奉。既然去世开祠为礼仪中的一部分,那么守孝就是必须要执行的活动了。

古人的启明读物之一《弟子规》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这一段话从亲人生病到死者去世的祭祀,都写的非常清楚。这其中的丧三年,常悲咽。说的 就是守孝的这三年。这三年不仅要常常因为想到逝去亲人而常常悲痛欲绝,还要改变居住的环境。要收起一切颜色鲜艳的装饰,摆设,服装也是以黑白为主,而且在这三年内是不能饮酒吃肉纵情享乐的。在服丧期间,还要停止婚嫁,也不能出席别人的婚礼。这是守孝。


那为什么是要守孝三年呢?这就跟中国当时所受的礼教有关了。“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这是说:孔子说:孩子从出生起直到三年后,也就是三岁上,才能不再用父母一直抱在怀里看护。所以父母去世守三年的丧期,是天下人通用的,都应该遵守的丧期。

那为什么大家都遵从孔子的这句话呢?因为中国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不同,不是宗教统治国家。像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曾经是宗教统治国家,中国不是。在中国的古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孔孟为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占据文化的统治地位,孩子上学都是以跪拜孔子像为开始的,所以孔子的这句话就成为了要守孝为什么要三年的标准答案。


这种守孝的行为其实就是对孝道的最好诠释。古人有“百善孝为先”的守则。这种孝道的守则,不光是对平民百姓有用,就是当时的最高执政长官-皇帝,也都必须总从的守则。官员考核,是否孝顺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考核标准。家中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去世,都是要告假回家的。这种情况有个专门的词,叫丁忧。


在古代这种以家族为单位活动的年代,这种孝道能最大程度保证社会的稳定。孝道,就是社会上最大的守则。人们多动会以家族的荣誉,家族的安定团结为考量,社会就不会容易动荡。一人犯错,全家不容。这就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就是统治阶级本身也是遵守孝道的。所以对于守孝,就渐渐成为一种非常严肃的社会形式。

古人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灵魂离开人间会自有其居所。不在享受人间烟火但可享受香火供奉。所以供奉牌位的祠堂才会是家族最神圣的地方。守孝的行为,无疑说明死者是有人供奉的,不是什么孤魂野鬼都可以欺负的。是人们心底最深处的寄托。所以守孝三年,无论是从个人本身还是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