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什么甘心当他人的“绿叶”呢?

天香云外飘


水镜先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好好先生”,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说一个好字;别人有求于他,自己能满足的立马帮助别人,自己没有的,牺牲自己也要帮。

那么对于这么有大才的“好好先生”,应该是文采出众,人缘好到爆棚,想出山谋个一官半职,应该是分分钟的事。他为何却敢当绿叶呢?

一、司马徽是个道家隐士,还是个名隐士,无为才是他的大道

司马徽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完全与儒家无缘,那也就没有出将入仕、济世安民的儒家思想了,从一些小故事里,也就可以看出,司马徽完全是道家的做派,追求的是清净无为。

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 ———明·冯梦龙《古今谈概》

在儒家看来,千古艰难惟一死,除却生死无大事。而水镜先生完全看淡生死,俨然一副看破滚滚红尘的道家做派。

《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引 《董正别传》:司马徽,字德操,时人呼为水镜,尝有人妄认徽猪,徽便推猪以与之,后数日,亡猪者得其猪,既以猪还徽,乃叩头自责,徽又厚谢之。

邻里把本该属于他的猪归还,我们的司马德操还得谢谢人家,是我们总得理论一番吧?猪的事小,伤害自己的名誉怎么算?真不愧是“好好先生”,完全与世无争。

二、有贵族血统,看透世事纷扰

据信,司马徽为殷商王室后代,具体哪一支不得而知。也许在他看来,繁华似梦,不过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也许最大的本事就是看人,除了会看人还是会看人

《三国志》对司马徽的评价就是善于鉴人。

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

他首先看透当时的荆州牧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不谈议。”因此只清谈,从不涉及时势。以至于刘表认为司马徽只是一个小书生,认知能力和一个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也就谈不上会重用他。

司马徽做得最耀眼的事莫过于向刘备举荐了卧龙凤雏。

《襄阳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功劳有多大呢?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三国的历史是司马德操一手策划的。

总而言之,司马徽也许就是乱世下的一名道家隐士,与世无争,不争名夺利,出了名的“好好先生”,又颇有识人之能。至于有没有其他大才,我们无从得知了,毕竟曹操在想重要他时,他已不幸过世了。


山河明月


三国之伯乐——水镜先生司马徽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东汉末年,诸侯混战,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然在乱世之中,独有一片绿洲,那就是荆州州治襄阳,刘表治理襄阳期间,政权稳定,耕者有其田,人民安居乐业,成为一方乐土。

而其他州郡战乱连年,一大批士人纷纷来投,这些人中有司马徽、徐庶、石韬、孟建、崔州平、诸葛亮等!

水镜先生司马徽(?-208年), 字德操,豫州刺史部颍川郡治阳翟县(今河南禹州)人,此人精经学、兵法、道学,为人清雅,善识人,号曰水镜先生。

为避战乱,由北方寓居襄阳,与荆襄名士庞德公、沔南名士黄承彦……等交往甚密,因学识渊博,北方士子多拜其为师。

时刘备屯新野,闻水镜先生乃世外高人,遂访之。德操先生对备说“:当今天下之奇才,尽在此地”,备问谁?先生曰:“伏龙、凤雏,此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始把自己的两位得意弟子,推上了三国历史的大舞台,遂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隆中对策!《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淡泊名利,满腹经纶未得施展,却培养一批影响三国历史的人物,虽对其着墨不多,但风云变幻的三国历史中,注定留下了水镜先生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人对其也品价甚高!


閑雲


三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可谓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部名著《三国演义》便描绘了不知多少的人物。这其间既有帝王将相,也有才子佳人;既有文臣武将,也有英雄豪杰;既有当世名人,也有山野之士。真可谓群星璀璨,正如小说作者在开篇所列的词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这浩瀚的群星中,却有一位出场不多的人物,全书着墨也很少。如果对整部小说加以回顾和品味,你就会开始对这个人物渐渐产生深刻的印象。


这位人物就是我们这篇文章将要讨论主人公---三国时期的神秘大隐水镜先生司马徽。在全书一百二十个章回中,司马徽是在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中才出现的。当时刘备被荆州刘表收留后,驻守于新野,但被荆州本土势力的代表蔡瑁所猜忌防范。蔡瑁设计招刘备赴会襄阳,却欲暗中加以陷害。在荆州另一位谋士伊籍的提醒下,刘备及时匆匆离宴冲西门逃去,演出了一段马跃檀溪的传奇故事。这位后来蜀汉政权的创立者就是在马跃檀溪之后,邂逅了给他后半段人生以精彩指点的水镜先生。根据小说的介绍,水镜先生司马徽字德操,颖川人氏。小说对水镜先生的外貌描写也非常精炼,就八个字“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对水镜先生的住处草堂也略加描写,“架上堆满书卷,窗外盛栽松竹,横琴于石床之上,清气飘然。”关于水镜先生,整部小说就这么多描写,却活脱脱将一位隐士高人的形象尽显于读者面前。刘备于马跃檀溪脱险之后不期路过水镜先生的庄上,于是当时历史上的两位显隐代表人物开始了他们之间的第一次人生交集。



两位人物的交谈重点是围绕着人才展开的。在此之前,刘备认为自己的集团人才济济,“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之所以事业不济,盖因于时机不济。可见,刘备为匡扶汉室的大业颠簸了大半辈子,却还连门都没摸到呢。水镜先生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指出了刘备所缺的是经纶济世之才。在分析了一套“天命有归”、“龙向天飞”等盖应在将军身上的所谓传统天人合一伦理之后,水镜先生直接向刘备道出了一个人才方案“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甚至告之以行动方案“今天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当刘备欲进一步详询时,水镜先生却一个劲地说“好!好!”,劝刘备早点休息,因为天色已晚了。但见高人讲话一向点到为止,就是不一样啊!当晚,刘备就夜宿于水镜先生的庄上。肯定是因为疑惑于白天和水镜先生的谈话,晚上竟一直难以入睡。当晚半夜还有人拜访水镜先生,并隐隐约约有谈话,撩拨得刘备一晚都如坠云雾,以为是伏龙或凤雏到了。这一幕在《三国演义》连环画中的《马跃檀溪》一册中也有讲到,因为是描述夜晚,有那么两页画面黑乎乎的,这在全套《三国演义》连环画四十八册中非常少有。所以水镜先生很早就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恐怕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罢。我们接着看刘备在水镜先生庄上的经历。第二天天亮后,刘备当然迫不及待地询问昨晚来人是谁,水镜先生则笑答“此人欲往投明主,已到他处去了”。殊不知这位半夜访客就是日后不久前来辅佐自己的徐庶,刘备仍然不得其解,又开始盘询伏龙、凤雏,水镜先生照样不停的笑说“好!好!”,仿佛就一直在和刘备打哑谜。一位在世间叱咤风云的英雄刘皇叔,到了这位山野隐士的面前,无论在思维方面还是在行为上真像成了一个小学生似的。最后,刘备在告辞水镜先生的时候,禁不住邀他出山相助,水镜先生答曰:“山野闲散之人,不堪世用。自有胜吾十倍者来助公,公宜访之。”刘备和水镜先生的第一次交往便这样结束了。刘备和水镜先生的第二次交往则是出现在小说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这一次的描述就更简单一些,篇幅就一页左右。当时刘备已经往隆中去了两次皆不遇孔明,正在准备第三次。临出发时水镜先生竟飘然而至,于是两人便开始了他们之间的第二次交流,也是最后一次交流。


这一次晤谈,水镜先生就不再和刘备打哑谜了。不知是不是已经感觉到这位刘皇叔确实心诚,所以这回和刘备的谈话就直截了当。在寒暄了一段徐庶被诈去曹营的事情之后,就开始将话题转移到孔明正题上了。水镜先生对孔明给出了惊人的评价,其本领超乎管仲、乐毅之流,“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无疑更进一步坚定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决心。然水镜先生在辞别刘备出门之后,却留下了一句令人过目难忘的话:“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这简直就已经将后来的历史给定格了。事实上也确如此,诸葛孔明先生尽管满腹经纶,神机妙算,然终其一生鞠躬尽瘁,仍未能实现刘备的复兴汉室、匡扶天下之理想,让后人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嗟叹。身前已知身后天下事,水镜先生实乃高人!他在评论徐庶离开刘备之前走马荐诸葛这件事时所说的另一句话“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也充分暗示了孔明出山之后的命运和结局。水镜先生实乃三国时期一神秘大隐!真正高人中的高人!后来又偶尔看到其他朋友更是做深度发挥,居然考证出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司马懿竟是八辈子之内的同宗,他们都是西汉司马迁的后代。整个三国历史的真正总导演就是这位水镜先生!所谓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等,皆不过跑龙套的角色而已,真正幕后的设计就是水镜先生,他的布局直接促成了司马家族最终得到了天下。可见真是太玄乎了,这里权且作一三国迷们的精彩演绎,但也足见水镜先生的人气所在了。其实在中国古典历史文化演绎里经常出现这样的高人,比如战国时期的鬼谷子就是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在世俗社会之外,再去塑造一位洞悉尘世间现在和将来的超人间角色,在历史关头于恍惚中指引着世间的一些人和事,恐怕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固有魅力吧。


亲也爱地理爱旅游吗


推荐,当然要推荐最为合适的人选,否则坏了水镜先生的招牌,以后不好混啊。

事实上司马徽推荐很精准。当其时,刘备无论是筹备粮草,还是募兵,都需要尽快打开与荆州本地家族合作之门。

诸葛亮是荆州世家子弟,小叔诸葛玄是官员,透过本家和岳家,孔明与荆州六大豪族之中的四家有关联,人也年轻有朝气有抱负,当然是优秀的选择。庞统是六大家的庞家,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此时在江东。司马徽给的两个人选都特别合适。

至于水镜先生自己,他的家族在河南颍川一带,当时是以客居身份在荆州襄阳。并不能给刘备带来他所需要的本地人脉和家族助力,这个实战型军师估计是干不了。

历史上,208年(赤壁之战那一年)司马先生被曹操强征入伍,然后当年就挂了。可惜。


刘羽舟和萧铭珏


因为水镜先生是猎头啊。你见过哪个猎头对有挖人需求的老板说:那啥,您看我行吗?


调戏完毕。以下是正经回答:

第一个原因,这是一种可以活得很好的职业。汉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是举孝廉,也就是地方推荐人才,一般要品学兼优德才兼备这种,获得举荐后,由国家派人赶着马车去接,这就是“举人”和“公车”的来历。在这种环境下,推荐人就很重要。能获得某个知名人物的慧眼推荐,直接与仕途挂钩。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这种需求之下,就产生了许多以推荐人为主的职业推荐人。

当时东汉有个叫许邵的人,每个月都会出一本评点时人才干的杂志,名字叫做月旦评。曹操特意带着厚礼跑去找许邵评点自己,许邵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带着厚礼去,其他人能空手去吗?许邵这种人就可以生活得很好。水镜先生也是干这个的。

第二,这是当时人们自保以及谋求发展壮大的关键手段。当时人们比较讲派系。比如袁绍麾下的冀州派、颖川派,比如刘备的荆州系、蜀中系,孙权麾下的江东系、安徽系(当然,当时不叫这个名)等。曹操麾下更为复杂。谁都想尽可能的在关键岗位上安插自己派系的人进去,这也是名士们积极向大佬们推荐人才的原因之一。

第三,他们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伯乐相马很牛,但你让他上去和马比谁跑得快,那就扯淡了。美食评论家可以精确犀利的评点菜品的好坏,可自己下厨就未必能做出好菜。还有现代社会教授企业管理的专家大师们,比如余世维之流,自己办企业当老板就悲剧了。毕竟,尺有所长,寸有所但,各安其分、各司其职才是最好的。


史鉴人生


司马徽者,水镜先生也;水镜先生者,妙人也!

为什么说此人是妙人呢?因为根据历史记载,此人乃是东汉末年的名士,真正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之人,可以说在三国乱世的年代,才学没有能出其右者,诸葛亮只是未出茅庐便知道天下三分,而水镜先生闲居山野却知道天下名士所在,此人才是大大的不简单啊,绝不是一个普通的糟老头子。

刘备辛辛苦苦奋斗了大半辈子,却没有奋斗下任何基业,无奈之下只好去寻访天下名士来帮助自己,这个时候他听说了天下有卧龙凤雏两位名士,得到一位就可以得到天下。那么是谁告诉刘备这个消息的呢?

其一是徐庶,其二就是水镜先生。卧龙诸葛亮的详细地址和信息都是这个水镜先生提供给刘备的,刘备按照水镜先生的指示成功找到了南阳诸葛庐,因此才有了名留青史的三顾茅庐。这本事一件好事,刘备和诸葛亮的相见,刘备用了如鱼得水四个字来形容,而诸葛亮确实辅助刘备创立了一番伟业,但是最终也没能达成他们最后的目标:统一天下。诸葛亮更是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最后留下了一个千古的遗憾,我们都以为这是天命,但是回到事情的刚开始,我们发现,水镜先生极力的向刘备推荐了孔明,但是当孔明随着刘备出山的时候。水镜先生目送他们离去的背影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孔明虽得其人,却不得其时。

起初并没有留意,但是后来一看,这个老头预言的居然全部正确。刘备待诸葛亮,不可谓不好,诸葛亮对蜀国,不可谓不尽心,但是最后功败垂成,谁之过也?

明明知道这是个悲剧,水镜先生为何不劝阻诸葛亮出山呢?反而要主动把他在不对的时间推荐给对的人,这不是故意害孔明吗?

其实不然,我们来看,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的老人,他心中心心念念的肯定是东汉的正统王朝,乱世中谁能代表正统呢?当然不是曹操和孙权,只有刘备还挂点勾,所以水镜先生当然是要帮助汉室后人恢复正统天下了,即使他算到不可能孔明此去不会太顺利,但是万一成功了呢?

有的时候人会说,天命不可违,有的时候人会说,人定胜天;水镜先生自然不是神仙,他只能根据现在的天下大势预感到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不好的事情,自然不能准确判断以后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情,万一出现奇迹呢?

可惜的是事情最终还是朝着水镜先生所预言的方向发展,因为分析天下大势,这是最可能的方向,但是水镜先生还是期待有奇迹的出现,那样的话,说不定刘备和孔明真的能恢复汉室江山,真的能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也说不定!






音乐聆听人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俗话说:大隐隐于野,小隐隐于朝。水镜先生世外高人,隐于野而观天下。大隐之人,不受庙堂束缚,不为功名所累。虽是山村野老,而天下之事了然于胸。卧龙凤雏有经天纬地之才、辅佐明主救苍生百姓之愿,水镜先生知刘备为明主,推荐二人辅佐刘备既可救万民于水火,又可扬名于四海。何乐而不为?司马徽意在隐于江湖,卧龙凤雏意在入世建功立业。


繁华后的落寞


水镜先生得大自在,

从来不是别人的绿叶